APP下载

从民进党盛衰轨迹看其未来发展前景

2009-08-04杨泽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县市长陈水扁政权

杨泽军

内容提要:2008年3月22日,民进党在台“总统”选举中败北,重新沦为在野党。选后的民进党将向何处去,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对岛内政局、两岸关系深具影响,也令外界格外关注。本文试从影响民进党盛衰起落的一些重大、关键性因素,从民进党失去政权后的现状等层面,历史地、现实地对民进党未来发展前景作一初浅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台湾政局民进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105-07

自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冲破党禁成立至今,已经走过20多个春秋。20年来,该党经历了盛衰的大起大落,先是在短短的13年内从一个成立之初不足万余人的小党,到2000年一跃发展成为拥有16万党员的第二大党,并成功夺取政权。执政后实力有了进一步上升,最高时党员数达50万之众,2004年获得连续执政;此后,该党由盛转衰,于2008年初在“立委”及“总统”选举中惨败,重新沦为在野党。未来民进党将向何处去?其发展前景如何?分析、研究民进党的盛衰史,观察、关注民进党的现实表现,无疑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影响民进党盛衰起落的几大关键因素

民进党20多年来的盛衰、起落,其中虽有一些偶然成份作祟,更多的却是一些具普遍性、规律性的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

(1)政党形象至为关键。民进党之所以在短短的10余年间成为执政党,之后又在发展到巅峰时走向没落,重新沦为在野党,政党形象作用关键。

民进党组党之后,不断打出“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政治主张,高举着“清廉”、“民主”、“本土”的大旗进行政治动员,推动“民主化”、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黑金政治,积极鼓吹政党轮替。这些诉求引起了社会强烈共鸣,迎合了部分选民求新、求变的心理,符合民众特别是本省人的心声,有助于缓解本省人在整个权力分配体制中被边缘化的危机。加之民进党是个新兴政党,相较国民党的百年老店,形象清新,历史包袱少,草根性强,充满活力,擅长煽动民众、操弄议题、搞街头运动,外界普遍认为民进党更能代表劳工和社会弱势利益,其上台有助于推动民主改革、提高政府效率、消灭政治腐败。这些成功为民进党建立起优于国民党的政党形象,扩大了社会基础,为最终成为执政党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民进党上台后,快速蜕变。陈水扁独断专行的强人型决策风格,导致决策品质粗糙、政策摇摆、人事更迭频繁、各部门步调不一,改革难以为继,清廉、勤政、爱乡土等理念早抛在了脑后,实际表现与民众的期待有很大落差。民进党的腐败,无论是速度还是程度均远远超过国民党,短短不到8年时间,完成了国民党50年的腐败历程,爆出的弊案、丑闻,触目惊心。他们用尽手中的权利,巧取豪夺、买官、卖官、收受贿赂、利益输送、内线交易,2003-2007年间,公务人员贪渎起诉案件2624牛,起诉人数达7025人次,包括当局政务官及部会首长等在内的高官达424人,贪渎金额138亿新台币。自我标榜为“台湾之子”的陈水扁登上大位后,利令智昏、快速蜕变,扁及其家族深陷弊案,引爆百万民众上街要求陈水扁下台,重创了民进党形象。2008年3月大选前,民进党已是败像丛生,满意率及支持度均创下历史新低,民众普遍希望换人做做看。

(2)温和路线相当讨巧。民进党成立之初,在国民党独裁高压统治下,其激进“台独”路线及街头运动对其早年发展确发挥过一些作用。但总体看,温和中道路线和理性问政风格更为讨巧,于民进党的发展有利。

执政前民进党在历次选举中得票率总体维持在30%左右,但在两次“国代”选举及“总统”首次民选中,因走激进“台独”路线,大肆操弄“统独”议题,升高“台独”调门,得票率均低于30%以下。特别是1996年“总统”首次民选,“台独”大佬彭明敏出马角逐,明确将“终结外来政权”、“要独立”等作为文宣主轴。结果惨败,得票率仅21.13%,对民进党造成重大打击,选后民进党即出现分裂。

经过这次惨痛教训,许信良在担任主席后,推动民进党由“台独”党向社会主流政党转变,淡化“台独”色彩,多次表明要维护“不统不独”的现状,尊重和承认现行“中华民国体制”,不另搞台湾“独立”。由于注意走温和中间路线,对“台独”主张进行包装,在随后的几次选举中民进党不仅保持了30%以上的得票率,选举成效亦不错。1997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一举控制了半数以上县市政权;2000年“总统”选举,陈水扁以“新中间路线”的温和面目,骗取了部分中间选民的信任,加之国民党的分裂,民进党成功夺取政权,得票率创记录的接近40%。

执政后,民进党政绩不彰,为转移视线,稳固执政地位,其拼政治、拼选举,严重悖离“新中间路线”,2002年8月陈水扁明确提出两岸“一边一国”论,在随后的“总统”大选中将“公投”绑大选。陈水扁的行为不仅未能缓解执政危机,提升选情,相反使得选情紧绷,最后得益于“319枪击案”,一夕翻盘,以极其微弱的优势保住政权。

陈水扁第二任期顽固地认为,之所以连续执政,得益于大力操弄政治议题。因此在“台独”道路上渐行渐远,“正名制宪”、“脱中国化”,提出“废统论”,宣布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行“台湾新宪法”的“台独路线图”,主张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重新定义台湾领土”,抛出“四要一没有”的震撼弹等,积极推动落实“法理台独”。结果付出了惨重代价:12席县市长骤降至6席,113席“立委”仅获27席,不足1/4,更重要的是失去政权,沦为在野党。

(3)经济民生极其重要。民进党早期走以街头运动为主的体制外路线,诉求目标多是高度政治性议题,缺乏完整、可行的公共政策,予外界只会抗争、不会建设的暴力党、台独党印象,使其所能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有些模糊,限制了自身发展空间。

1992年起民进党逐步开始政策转型,调整诉求重心,专门设立政策委员会,延揽专家、学者加人民进党,为其制定公共政策出谋划策。当年底“立法院”全面改选,民进党主打经济牌,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白皮书,涉及到经济发展、劳工政策、社会福利、文化发展、社会运动、教育制度、两岸经贸等诸多重要议题,这是民进党成立6年来所制定的第一套较为系统的以公共政策为主体的政策性文件,标志着民进党的诉求重点已转向公共政策领域。

正是对民生经济等公共问题的重视,民进党取得了重大突破,在161席“立委”中获50席,接近1/3席次,得票率达31%。此役不仅使党内中间温和派系壮大,增强了民进党在体制内制衡国民党的资本和信心,更进一步确立了民进党第一大反对党的地位。

1993年8月,民进党中央党部正式出版了《民进党政策白皮书(纲领篇)》,全面阐明民进党的各类政策主张,开始在政策领域与国民党展开

激烈竞争,“以政策换民心”。在2000年“总统”大选关键时刻,有步骤地抛出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政策主张,包括“扶助中小企业”、“公营事业开放民营”、“缩短工时”、“提高劳工保护基准”、“提高老人退休年金”等,成功吸引了选民的目光,增强了民众对民进党执政的信心,为最终成功夺取执政权创造了条件。

然而,民进党执政后,并没有真正落实自己在公共民生方面的政见和主张,执政8年,经济水平急剧下降,内需不振、消费低迷、厂商倒闭、资金外流、股市狂跌、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大幅攀升、薪资增长排名亚洲最后、痛苦指数居高不下、幸福指数逐年下降,台湾由上世纪末的亚洲“四小龙”之首变为之末,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由1999年的第四降为2006年的第十三。令民众极度失望,最终痛失政权无可避免。

(4)地方政权作用明显。民进党的不断发展壮大,走的是一条“地方包围中央”的路线。1989年底的县市长选举是民进党争夺地方政权的第一次冲锋,首战告捷,夺得台湾省21个县市长中的6个,得票率达38.3%;加之随后在“立委”选战中的不俗战绩,彻底打破了国民党“一统天下”的局面,岛内两党政治格局初现。

民进党在不断蚕食地方政权的同时,十分注重地方政权的经营。上任后,有意淡化党派色彩,坚持行政中立,走务实之道,勤于县政,突出民生经济与地方建设,先后创造了所谓“宜兰经验”、“台北经验”,民进党执政县市形象清新、政绩良好,较之国民党县市长清廉、具草根性,在多次县市施政评比中明显领先。这些不仅累积了丰厚的地方资源,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更成为民进党竞选的“金字招牌”。

1997年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席次增至12席,控制了岛内半壁江山,执政地区人口逾70%,得票率达43.3%,首次超过国民党(仅获8席,得票率42.1%),极大拓展了自身的社会基础,为成功夺取“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

同样,民进党不断衰败,最终失去政权,重新沦为在野党,亦与之掌控的地方政权数不断萎缩有关。执政后民进党不断自我膨胀,权力傲慢较之国民党有过之而无不及,政绩乏善可陈;民进党地方政权亦不像在野时期那样谦卑、谨慎、务实肯干,问题层出不穷,结果导致地方政权逐渐萎缩,2001年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席次减至9席,结果使得该党2004年“总统”选战打得异常艰苦。

此后,民进党地方政权进一步萎缩,2005年底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地方政权数由9席降至6席,跌幅达1/3,与1997年县市长选举相比,跌幅高达1/2。地方政权的大幅衰减,表明民进党执政基础被严重削弱,执政地位已严重动摇。

(5)美国态度举足轻重。早在党外时期,美就有意扶植反蒋“台独”地方势力,不仅给予精神和物质支持,充当保护伞,还以支持在台湾的统治为筹码,胁迫国民党当局放松对“台独”势力的限制与打压。正是在美国压力下,蒋经国于1986年3月在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政治革新主张,次年废除实施38年之久的“戒严令”,结束了长期的军管状态,解除党禁、报禁,使得民进党的成立合法化,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李登辉在美支持下,加快政治革新进程,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加速“本土化”进程,多次进行“修宪”,终结“万年国会”,实现“立法院”、“国民大会”全面改选,成功推动台湾“总统”的直接民选,这些都为民进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政治舞台。

不仅如此,美直接庇护和关照民进党,明里暗里给予诸多支持。民进党亦紧抱美国大腿,陈水扁在成为民进党2000年“总统”候选人后两度赴美活动,消除美方疑虑,寻求支持。美方虽一再宣称中立立场,却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帮民进党忙。

美还针对台海局势加强军事部署,派出航母编队加强在西太地区的巡航,严密监视台海局势发展,对我实施军事威慑;派出军政高级代表团访华,要我保持克制;美众议院于2000年2月初选举关键时刻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案》,要求政府加强与台军事关系,为台提供进一步的安全保障。美国一系列动作,与之表态有异曲同工之效。

然而民进党上台后,不惜冲撞美对台政策底线,特别是陈水扁第二任期,不顾美国高分贝警告,大肆操弄统独议题,造成两岸关系高度紧张,引发美国极度不满,被认为是麻烦制造者,双方互信尽失,台美关系处于低谷。

2008年台“总统”选举,民进党继续操弄统独议题,再次公投绑大选,造成两岸关系剑拔弩张,台海处于高危期。此举引发美国强烈不满,为避免两岸武力相向,拖美下水,美高官多次表达美方反对态度,呼吁台摒弃“入联公投”。美国的态度,不仅使得“入联公投”无法过关,亦使得民进党借“人联公投”提升选情的图谋失败。

民进党在野后的现状分析

民进党失去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图摆脱困境、东山再起。不过,受制于党内外诸多因素,特别是陈水扁家族洗钱案的拖累,民进党的努力成效并不明显,处境无大的改善,困境依旧。

(1)党务革新虎头蛇尾,重塑形象努力破功。民进党败选后,大动作检讨败选原因,推动所谓党务改革,专门成立了党务改革小组,广邀党内外各界人士举行多场扩大检讨会议,除对排蓝民调、人头党员、党部精简、提名制度等技术性问题进行检讨之外,还针对党的定位、路线和党务改革及两岸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一连串的探讨,提出了诸多改革意见,试图重塑政党形象。

但由于党内矛盾重重、斗争激烈,败选检讨、党务革新流于形式,与预期落差很大。对败选原因,各派系是自说自话,相互指责,并没有、亦不敢从根子上找原因,未对败选责任作过深追究。在党务改革上,对于党内和社会各界提出的诸多建议和改革措施,有的无法定案,或定案无法落实,多数均不了了之,党务革新虎头蛇尾。特别是扁家族洗钱案的曝光,随着重重黑幕被揭开,贪腐、受贿、买官卖官等触目惊心,进一步重创了民进党,致使重塑政党形象的努力破功。

(2)路线调整进退维谷,争取中间选民支持不易。在路线与问政风格上,民进党内一直是波澜不断,难以拿捏。2008年初民进党在“立委”、“总统”两场选举中连续败北,使这一问题再次突显,党内检讨声浪四起,认为有必要将党的路线及“问政”风格朝温和、理性的中间方向调整。党主席蔡英文明确表示“未来不走深绿路线”,暂时放弃过去强力推动“制宪正名”、“法理台独”的做法,重新思考对中国大陆的关系,建立新的中国论述;主动修正过去自我封闭的“本土论述”,提出要“全新定义台湾的本土论述,广纳融合各界对‘台湾人一词的多重解释”,扮演有执政经验的“优质在野党”角色,以“理性、温和”方式在体制内监督、制衡国民党。

只是党内基本教义派及党外激进“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加之陈水扁为求自保,绑架民进党,借助深绿力量,鼓吹深绿路线,煽动街头抗争,使

得民进党的路线及问政风格调整举步维艰,进退两难,路线调整、理性问政难以为继。败选后的民进党患上严重的政治焦虑症,显得歇斯底里,一些抗议活动十分火爆,暴力倾向不断升级,流血事件时有发生。民进党专门将“社会发展部”改为“社会运动部”,宣示“重回抗争年代”,扬言“在街头见面”,展开具有“革命性的连串社会运动”。其在路线调整上进退维谷的困境没有改变,其既希望守住基本盘、又能更广泛地争取中间选民支持的图谋不易得逞。

(3)领导乏力组织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下降。败选后民进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事进行了大调整,改组了权力核心,先后进行了党主席、地方党部主委和党员代表选举,配齐了党务一级主管人事,召开了党代表大会选出了新的中执委、中评委、中常委等中央领导机构;新的权力班底呈现出“世代交替”的态势,党主席蔡英文上任后,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扩大影响、树立权威、提升地位;加之谢长廷、苏贞昌、游锡坤、吕秀莲等“美丽岛律师世代”暂时退居二线,一大批青、壮派精英占据要津,民进党似乎有触底反弹之势,党主席蔡英文支持率一度跃居台政坛十大人物之首。

可好景不长,谢、苏、吕、游“四大天王”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暗暗为今后的发展布局,有重出江湖的明显企图。陈水扁家族洗钱案曝光,更加剧了党内以深绿势力为代表的“挺扁派”和较为务实的“反扁派”间的权力和路线斗争,民进党传统的“派系共治”格局失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削弱,蔡英文的领导权威受到严峻挑战,由于无派系背景,蔡对内既不能服众,对外又不能代表绿营,且在处理扁家弊案上优柔寡断,未真正掌握民进党主导权,党内影响力有限,无法成为民进党及泛绿的新共主,致使民进党“群龙无首的情况更加严重”,绿营“战国时代即将展开”。现时的民进党领导乏力、组织涣散,内部矛盾斗争复杂,政治能量、凝聚力及战斗力下降。除“四大天王”外,尚无新的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出现。

(4)监督施政效果有限,预期目标未能达成。民进党在野后,加强了对当局施政的监督,与国民党积极展开攻防:成立智库,组成“影子内阁”,打出“有执政经验在野党”的旗号,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台经济困境,高分贝指责当局经济政策,结合南部执政县市力量,借助重大议题发动攻势,与国民党形成“南北对抗”态势。特别是对马积极开放的大陆政策大肆攻击、强力阻挠,与独派团体一起相继发动了“830”、“1025”、以及“517”“反中呛马”大游行,甚至不惜引发流血冲突。

民进党的强力监督、制衡,对当局施政确造成较大冲击。不过,由于其偏执心态,未持客观公正立场,有了问题“见猎心喜”,穷追猛打,推波助澜,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没有问题也要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刻意唱衰。这种逢马必反、不问是非的做法,不仅难以得到外界广泛认同,也暴露出民进党意识形态挂帅、搞政治斗争的真实嘴脸,再加上陈水扁家族洗钱案的拖累,所以,尽管马英九上台后施政不尽如人意,经济“马上好”的竞选支票未能兑现,但民进党未能从中获取过大的政治利益,借此打压对手的预期效果有限,自身的支持率、满意度仍处历史低潮。

(5)地方选举布局不顺,突破现有格局难度大。败选后,民进党把赢得年底县市长选举视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希冀有所突破,重新形成地方包围中央态势。为打好选战,避免初选分裂,确保推出“最好阵容”,专门制订了“2009年县市长选举暨第七届立法委员补选之提名,授权中执委征召党员参选”案,对党内初选制度进行调整,废除排蓝民调,决定以中执会协调征召方式取代党内初选,力拱苏贞昌、蔡英文等强棒亲自披挂上阵,积极设法整合在野势力,包括协调与台联党在选举中的合作,效法奥巴马选举经验,规划由青年部筹备成立“网络总部”,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从目前情况分析,民进党选情并不乐观,难以突破地方政权“蓝强绿弱”的现有格局。民进党失去政权,资源大幅减少,经费拮据,动员、固票能力减弱,且粥少僧多,将加剧内部竞争;陈水扁为求自保,绑架民进党,插手选举,下指导棋,增添了选举的复杂性,影响了民进党中央的布局;部分县市合并升格冲击选情;与台联党的合作遭到党内强烈反弹……地方政权“蓝强绿弱”的格局无法打破,民进党预定目标实现不易。

(6)频频赴美告洋状,寻求支持效果有限。民进党执政时期,一意孤行推动“台独”,危及美全球战略利益,导致美台互信尽失。民进党在野后,急于修补,多次派员赴美或透过亲近民进党的相关组织做美工作,以求恢复互信、重获美方支持。陈水扁被关后,民进党“立委”蔡同荣等专程赴美,控诉台湾“司法没有人权”,意图将贪污案转成国民党的“政治迫害”;党主席蔡英文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两度访美,明确表白:民进党最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确保台湾和美日维持良好关系,必需和美国建立信任的基础,寻求共同利益。蔡还指责国民党“倾中卖台”,危言耸听地告诫美方,现阶段美所乐见的两岸关系和缓发展,是用“代价换来的”,这种代价“会伤害台湾和美国及日本的关系”,以图借美钳制马英九,阻挠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当然,民进党更深层的用意是想借此为自己在岛内政坛争得有利地位,助之重新发展壮大。

然而,民进党努力效果有限。美对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出现的积极变化多次给予肯定,对于民进党大肆抗议的“陈江会”,亦持正面态度,甚至告诫民进党不要过于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美方的态度,让蔡英文、民进党脸上无光,颇没面子。民进党国际部主任萧美琴不得不自我解嘲地表示,美国国务院正面肯定第三次“陈江会”成果,表明美方接受到的讯息“有可能被误导”。

民进党未来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民进党在野一年,尚未走出低谷、触底反弹。未来几年,民进党仍将处于恢复、盘整期,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岛内“蓝强绿弱”的政治格局难以打破,民进党寻求第三次政党轮替暂无可能。

(1)民进党发展壮大的因素不在。回顾民进党的发展历程,检视民进党的现实表现,不难发现,当年民进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并走上执政地位的诸多有利条件几乎不复存在,而导致其衰败没落的因素却紧紧缠绕着民进党:民进党“清廉、勤政、爱乡土”大旗已倒,清新的政治形象已为贪腐、黑金所取代,现今的民进党较之老国民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在国民党政绩不佳、处于艰困时刻,民进党的支持度依然如故,未见上升;民进党转型成果渐失,被党内基本教义派深度绑架,正由社会主流政党向“台独党”回锅,有回归建党初期体制外抗争的趋向;民进党意识形态挂帅,“逢中必反、逢马必呛”,为反对而反对,在两岸关系上、在公共民生经济问题上,已逐步被边缘化,无法提出自己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主张,带给民众感动力量和希望;民进党在地方政权的弱势地位短时间难有大的突破,无法再现第一次政党轮替前“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民进党积极修复

与美关系、争取美国支持,但其狭隘、偏执,为反对而反对的做法与美战略利益不符,致使其告洋状、寻求支持的效果有限……上述种种,无疑将严重制约民进党的发展,使其盘整、恢复期拉长,寻求东山再起、实现第三次政党轮替的目标困难重重。

(2)民进党的发展方向不明。失去政权后,为扩大社会基础,争取更广泛支持,民进党有意进行路线调整。但在党内基本教义派及党外“激进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下,民进党、蔡英文是左右为难,不得不含糊以对。扬弃激进的“台独”路线,走温和的中间道路,在体制内进行抗争,既不利于巩固深绿基本盘,又因政治力量不足,抗争效果非常有限;而继续走深绿路线,重走执政前街头抗争老路,则缺乏大格局,不符合主流民意,难以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3)民进党重新执政的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中。未来三年,民进党的前途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主要取决于国民党的执政作为,只要马英九基本兑现竞选承诺,特别是经济复苏好转,任民进党如何努力,在地方政权、“国会”席次及执政权上均难取得大的突破。而目前国民党施政渐人佳境,经济出现回暖、复苏迹象,马英九声望止跌回稳,“阁员”支持率普遍提升,无疑有助于国民党稳定政局,巩固执政地位,使得民进党东山再起的努力困难增大。从败选后的情况看,特别是面对陈水扁家族洗钱案,民进党远未做到“彻底的洗面革新”,现今的民进党缺乏一个能力、影响兼具的核心人物,政党形象败坏、发展方向不明、组织涣散、内部矛盾困难重重、政治资源严重萎缩、影响力下降,气势低迷。所以,4年内民进党想实现第三次政党轮替是希望渺茫,即便其在县市长、“国会”选举中有一定斩获,困境有所缓解,也难逆转此一大势。

当然,这也不是说民进党毫无希望,民进党依然是岛内颇具实力、且是唯一可与国民党相抗衡的政党,其仍具一定的有利发展条件:

一是民进党基本盘依然稳固实力不弱。民进党是一个草根性极强的政党,代表了本土势力特别是中下阶层、中小企业和中南部民众的利益,在岛内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过去的几场重大选举,民进党虽输得很惨,但得票率并没有出现大的下滑,2005年县市长选举、2008年初的“立委”及“总统”选举,民进党平均得票率仍保持在40%左右,不失为二元政治的重要一极,民进党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仍在,且较为稳固,较具发展后劲。2008年以来,民进党在气势极其低迷的困境中,先后组织了“830”、“1025”以及“517”“反中呛马”大游行,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声势,说明其仍具有相当的政治动员能量。

二是岛内民意走向极其复杂便于民进党操弄。近年来岛内的民意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民意走向理性与成熟,有助于遏制“台独”。另一方面受陈水扁及民进党长期裹胁,“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大中国意识弱化,“统消独长”的走势较为明显,相当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被严重扭曲。选后,多项民调显示,“倾独”大大高于“倾统”,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大幅攀升,高达70%,自认是中国人的比率锐减,仅约二成多。岛内这种复杂微妙的民意走向,使民进党的“主权牌”、“统独牌”等具有一定市场,便于其操弄与谋取政治利益。

三是经济前景仍然严峻,易为民进党利用。岛内经济近虽出现回暖迹象,但经济形势仍很严峻。台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负成长10.24%,预计全年经济负成长4.25%,是史上“最大衰退”幅度、“最糟的”经济成长率数字表现。更为严重的是衰退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出口锐减、民间消费负成长、民间投资负成长、企业营收获利大降、失业率攀升、无薪假泛滥、民众收入大幅缩水……尤其是世界经济衰退尚未见底,权威机构更预测,美国经济复苏要待2010年下半年,台湾经济形势将会随时受到冲击与影响;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对民进党而言可谓是东山再起的极好契机。

四是美日“以台制华”本质未变,会打民进党牌。民进党沦为在野党后,向美告洋状、寻求美方支持,虽效果有限,但应看到,这只是暂时的,美日“以台制华”的本质不会改变,其不会放弃台湾这枚制华的重要棋子,随着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在国际事务中对大陆借重面降低,尤其是两岸关系发展过密,影响到美国利益,其会改变态度,明里暗里加大对民进党的扶持,协助其稳住阵脚、恢复元气,与国民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如此,将有利于民进党的重新崛起。

应该说,民进党基本盘仍在,又没有了执政的包袱,在接踵而至的县市长、北高市长、“立委”及“总统”选举中必将放手一搏。而国民党执政开局不顺,政绩不佳,施政能力颇受质疑,未来若拼经济形势持续不乐观,这对民进党无疑是极好的机遇,如果民进党能把握机会,尽快从陈水扁家族洗钱案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重新出发,其反扑能量不容低估。

猜你喜欢

县市长陈水扁政权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
县市长满意度,柯文哲倒数第二
蔡英文“政权”下两岸关系的走向
陈水扁入狱满一年
“三合一”选举
陈水扁可能被释放
陈水扁儿子儿媳双双认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