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伊朗关系的战略定位分析

2009-08-04陈俊华杨兴礼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东地区伊斯兰伊朗

陈俊华 杨兴礼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伊朗建交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认为中伊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伊关系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话语权、能源安全战略、经贸和投资战略、对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和中关关系博弈的重要影响,最后对中伊关系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伊朗关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D822·3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2-0071-06

中国伊朗关系的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关系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伊朗巴列维政府奉行亲美反华政策,不仅不承认新中国,而且还与台湾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伊间的对峙关系始终未能突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伊两国基于对苏联海湾地区霸权扩张的共同担忧和拓展各自国际生存空间的相似愿望下,中伊关系才开始由对峙逐渐走向缓和。1971年8月16日,中伊两国政府各自驻巴基斯坦大使在伊斯兰堡签署中伊建交联合公报,伊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中国则表示支持伊朗“保卫其国家资源的正义斗争”。

总体来说,纵览中伊建交之后30多年的交往历程,双方关系在正常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波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中伊关系正常化并迅速发展(1971年中伊建交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在中东地区的争夺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伊两国的内政外交开始调整,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开始采取更加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伊朗日益认定,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符合其国家利益,特别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压力。同时中国在外交上也日益重视反对苏联的霸权扩张,中国决定与中东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认为伊朗的政治、军事力量是该地区抵御超级大国支配,特别是制约苏联向海湾和南亚扩张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1971年中伊两国建交后,双边高层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互访,中伊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都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中伊外交关系的逐渐正常化,双方经贸领域的合作也开始迅速发展。以1971年双方的经贸额598万美元为基准,1972年、1973年、1975年、1978年分别增长了6倍、10倍、14倍和20倍。1973年以前的贸易主要是由两国政府出面签订,而且以伊朗货币里亚尔结算。从1974年起中国开始以欧佩克的价格,用硬通货购买伊朗石油,1976年和1977年的购买量分别达到20和万30万桶。

2中伊关系经历短暂低谷徘徊后逐渐恢复常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到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

伊朗伊斯兰革命是该时期中伊关系陷入低谷徘徊的直接因素。1979年4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外交政策服务于政治需要,由于霍梅尼政府奉行“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外交政策,已然使中伊关系客观上大受影响。加之由于此前六个月中国领导人对伊朗的访问被伊朗新政府视为对巴列维国王的某种支持,更使中国与伊朗新政府的关系陷入低谷,处于相对冷淡的徘徊状态。

在本阶段中国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中国开始奉行以反霸、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战略。直到两伊战争后期的1985年,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严守中立、积极劝和的立场,加之伊朗在战争后期的艰难处境,两国关系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但两国的交往层次并不高,而且经贸往来也发展缓慢。

3中伊关系驶入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快车道(1989年哈梅内伊访华到20世纪90年代末)

1989年是中伊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89年5月,伊朗总统哈梅内伊正式访华,成为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访华的第一位伊朗总统。他的来访为90年代中伊关系顺利发展拉开了序幕,也促使中伊关系驶入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快车道。

在政治领域,90年代以来,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1990年以来,伊朗总统、副总统、议长等和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等先后进行了互访。双方领导人探讨了两国间扩大经济、科技、贸易、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协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全球问题交换了意见,使双边友好合作不断发展。

在经贸领域,两国在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承包等领域的多层次发展,是90年代中伊友好关系最重要内容。两伊战争结束后,我国积极参与伊朗战后经济重建,双边贸易关系持续发展。伊朗从中国主要进口机器、工业设备、化学制品、车床、仪器、纺织品、运动器械、文化用品、电器、渔船、食用肉类和油菜籽;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坚果、客车、金属矿石、生铁、铬酸盐等矿物。与此同时,两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承包项目也稳步推进。到1996年11月,两国经合项目已达45个,合同总额为26.65亿美元,合作领域涉及电站、水利、渔业、采矿、化工、煤炭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大型合作项目包括德黑兰地铁、水泥生产线、浮法玻璃生产线和火力发电机组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德黑兰地铁项目,该合同总金额为5.8亿美元。

在文化领域,文化交流开展顺利。两国的文教、艺术和体育代表团经常进行友好互访,并有学者访问和留学生交换培养等项目。

4中伊关系进入以能源等经贸领域为主动力的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哈塔米访华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伊关系在近期的发展由于政治及经济的需求而更为密切。2000年哈塔米总统访华,两国发表了中伊联合公报,双方一致决定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基础上提高双边合作水平,开辟双边关系新的前景,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和走向构筑了框架。2001年胡锦涛副主席回访伊朗,以及江泽民主席对伊朗的访问,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继续保持两国高层官方接触与各个层次的交流,并在两国外交部政治磋商机制框架内继续开展定期政治磋商。

新世纪中伊关系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断扩大的对能源巨大需求和广阔产品市场的渴望。中伊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国间开展以能源等领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伊双边贸易虽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极不稳定,许多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年均贸易额始终徘徊在10亿美元以内。进人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1999年,中伊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3.48亿美元。2000年迅速攀升到24.868亿美元。自2000年到2005年,伊朗自中国进口货品的数量成长360%,2005年的双边贸易超过90亿美元,中国成为伊朗第二大进口国。中国一直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在2006年这一地位继续增

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已创下140亿美元,而中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

原油是中国自伊朗进口的第一大商品,在中伊贸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每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价值都占同期中国从伊朗进口总额的80%以上。伊朗近年来与中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2004年10月28日,中国和伊朗在北京签署了伊朗亚达瓦兰油田(Yadavaran)开发项目备忘录,由中石化负责亚达瓦兰油田的未来开发计划;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 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总价值达1 000亿美元。2006年,伊朗与中国签署了一份价值160亿美元的开发伊朗南部帕尔斯天然气田的合作协议。可以得出,新世纪以来,中伊已经入了以能源等经贸领域为主动力的飞速发展时期。

对发展中伊关系的基本审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东是一个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也是大国角力的场所。中国需要在这些极其重要的地区加强影响力,中东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地区性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在中东地区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中国伊朗的关系亲疏走向及其发展演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中东战略的实施效果,关系到中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的实现与否。

1对中国在中东地区大国话语权的影响

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宗旨。在继续推动大国外交、周边“睦邻、富邻、安邻”外交、多边外交等全方位外交的同时,中国正在力争奉行灵活、现实的新思路外交。然而,中东地区是我国外交的弱点,这既为我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提供了新的舞台,另一方面如何突破对中东地区的外交劣势,争取扩大在中东地区扩大影响力和发言权,也将是我们国家今后外交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在中东地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主要是以色列和伊朗两个国家。虽然两国都属于中东地区的热点国家,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坚实盟友,中东地区的唯一“亲美桥头堡”,是实现美国“新中东计划”的基地,其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追随美国的意志,为美国马首是瞻。以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记录为例,多年来以色列支持美国的议案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政府编译的文件数据,在1996年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中,所有华盛顿重要的投票以色列支持率高达95%,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拉脱维亚81%,与美国如此亲近盟友英国79%,法国78%,加拿大73%和日本72%。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与中东地区的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恶劣,至今没有还没有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所以,虽然中国和以色列双边关系良好,在经贸往来方面关系密切,但是很显然中国不可能对其发挥太大的政治影响力。

伊朗则不同,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头号敌人,两国关系正处于敌对状态。“9.11”事件后不久,布什总统在2002年1月的《2002年国情咨文》中将伊朗与伊拉克、朝鲜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国家,宣称美国在必要时将可能对包括“邪恶轴心”在内的“无赖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防御性军事打击。伊朗在许多问题上都与美国针锋相对,特别是目前的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伊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我国协调两国关系,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发挥大国影响力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极富想象力的空间。而且伊朗与中东地区的众多阿拉伯国家关系良好,在穆斯林世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对中国中东能源战略安全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成快速上升的趋势,中国如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2682万吨,外汇支出477.2亿美元,进口依存度为42.9%。并且各方面研究都显示,未来20年内,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伊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国。伊朗天然气、石油资源丰富,依据2007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截至2006年底,伊朗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89亿吨(1375亿桶),天然气可采储量28.1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1.48%和15.5%,均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伊朗还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大国,2006年伊朗年生产石油209.8万吨(434.3万桶/天),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4%,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目前,伊朗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而中国市场更是占了伊朗石油出口量的40%之多。

伊朗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之一。中伊能源合作历经近10年的拓展,截至目前,中国与伊朗已签订多达上百个长期的大型合作项目。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近年来的大型合作有六七个石油中下游项目合作,包括合资的大连LING精炼厂等,上游项目也有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等正在运作的三个项目。

3对中国中东经贸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影响

中国经济已发展到能量向全球释放、能源从外部输入的新阶段,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开辟新的市场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中东地区目前总人口约4.9亿,大多数国家居高收入国家之列,加上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该地区将逐渐形成一个仅次于欧共体、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世界大市场。中国和中东国家在经贸投资领域的互补性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结构的限制,中东国家对进口商品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中东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市场之一。

作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大国,伊朗的改革实际上刚刚起步,中伊经贸合作尚有很大潜力可挖。同时,伊朗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拥有6 000多万人口的大市场。2005年,中国与伊朗的对外贸易总额为1130.83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东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15.66%,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进口67.87亿美元,占整个中东地区进口的20.1%;出口32.96亿美元,占整个中东地区出口的10.77%。中国商品品种、质量受到伊朗市场认可,同时我们的商品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潜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伊朗消费者的喜爱。

伊中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很大。北京也在2006年成功完成了与伊朗签订的多个经济、技术承包项目。项目包括:中国参预建造伊朗查布哈尔地区的石油化工总厂。并将修建一条从伊朗的阿萨路维耶至锡斯坦和布鲁齐斯坦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线,而该厂所需能源将由输送管道线来保障。

4对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以后,中东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的消长变化。中东一些传统大国地位下降(如埃及、伊拉克,沙特等),伊斯兰政治力量在中东各国

发展壮大。西方甚至有媒体称:“中东不远的将来将是伊斯兰势力的天下。”

作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是伊斯兰世界的大国和强国,在伊斯兰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79年伊斯兰革命和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伊斯兰国家遍布亚非欧三大洲,总人口约14亿,占世界人口的1/5,许多伊斯兰国家跟中国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广大发展中伊斯兰国家也迫切希望改革和发展,希望能够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消除贫困和落后。中国也乐于扩大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和作用,依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紧密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保持中国与伊朗的良好关系,通过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以伊朗为代表的伊斯兰复兴对中国的西部安全战略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发展中伊关系,巩固西部安全。

5对中美关系的博弈互动的影响

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大失策就在于:伊拉克战争虽然让强大的伊拉克分崩离析,却让伊朗在该地区异军突起。特别是伊朗核问题的僵局始终没有新的突破,这让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大打折扣。如果伊朗核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就算目前的伊拉克问题能够顺利地解决,美国还是不能够实现其主导中东的目标,因为在中东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个比伊拉克更加难缠的大国(甚至有可能成为核大国)与其作对。

在经济制裁已然启动仍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继续保持战争威慑力,积极推动多边会谈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根本途径。鉴于目前中国伊朗的良好关系,而且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美国要想解决伊朗问题不可能抛开中国和欧盟、俄罗斯等大国的参与和协调。这无疑为中国协调中美关系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使双方的博弈互动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比如涉及到台湾问题的处理等等。

对中国伊朗关系的战略定位

1伊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国家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区域性大国,在中东地区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东的政治经济格局。再加上伊朗核危机、中东和平进程等热点问题都与伊朗息息相关,凸现了伊朗中东大国的特殊重要性。中东地区是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影响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中伊关系的亲疏远近与发展演变,直接影响到中国中东战略的实施,影响到我国在中东地区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与否。保持和发展与伊朗的友好合作关系对发挥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特别是巩固我大周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伊朗关系基本定位为“石油贸易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是指在和平稳定情况下,维护各自国家利益,平等合作,相互协调,以求得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它是冷战结束后新构筑起来的国家关系,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代表了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方向。鉴于目前中国伊朗关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两国关系的演变趋势,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伊朗关系基本定位为“石油贸易伙伴关系”。

从中国方面来说,能否从国际市场顺利获得能源和原料,不仅关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事关国家安全利益。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尤其是能源安全利益与中东地区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成为影响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伊朗将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来源,中伊油气合作有助于打开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新局面。

从伊朗方面来说,面对美国控制中东局势和石油资源的企图,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伊朗正在尝试开放本国石油资源市场,为其石油寻找其他安全的出口。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增的中国成为伊朗开拓石油市场的一个绝好目标。伊朗则显然有意由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原油输出国,以及投资伊朗油田的最佳对象。伊朗石油部长瓦兹里一哈马内今年6月1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加亚洲石油和天然气大会时宣称,伊朗正在同中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在中国储存战略石油储备,伊朗还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五国投资建造炼油厂。

因此,加强与伊朗等海湾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对保证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3中伊关系处于中国对外关系的第四层级

我国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重点,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处理好同各个大国的关系,同周边各国建立共同的利益,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夯实基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多边合作的角色。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布局。

中国一伊朗关系还没有、近期之内也不可能上升到中国对外关系的第一层级(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一美国关系是第一层级;中国-日本、中国-俄罗斯、中国-殴盟关系是第二层级;中国-周边邻国(含澳大利亚)关系是第三层级;中国与世界重要的能源、资源储藏国关系是第四层级,其余国家关系是第五层级)。目前,中国一伊朗关系处于第四层级状态,有望在21世纪初期上升到第三层级。

4中伊关系将在强调实效性和强调战略性之间选取平衡点

目前,中伊之间的关系以强调实效性为主,也就是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商品的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直接投资等领域,强调对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贡献为主。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平崛起的势头增强,中伊之间的关系开始会向强调战略性方向倾斜,谋求通过中伊关系的加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和作用,并最终在实效性和战略性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实效性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主,战略性以国家安全利益、国际利益为主。中国应该在默认美国在中东地区主导权,不挑战美国的主导权的现实前提下,以伊朗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适度有序的逐渐介入中东事务,加强中国“和谐”外交的感召力。

(责任编辑:张业亮)

猜你喜欢

中东地区伊斯兰伊朗
中东政治伊斯兰运动与教派权力冲突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基于证据理论的中东地区油气投资环境演化分析
过于逼真
中东地区当前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与冲突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掉了一个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