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青经验上升为教青智慧
2009-08-03曹后生宋秀云
曹后生 宋秀云
一位青年教师多次向我讨教班级教育及学生管理问题,我不知从何说起。为了探讨得深入具体,针对性强,我让他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事件写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案例。下面是他的一篇文章《评语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
余家会是我班的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儿。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面对我的侃侃而谈,同学们都显得很高兴,激动而充满自信,唯独她面无表情。一下子,这个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两周了,她上课从没举过手,课间一个人只坐着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劳动也不积极,作业写得差。于是,我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余家会,性格孤癖,守纪律,但缺乏上进心,不爱发言,作业也不认真,需格外注意督促和教育。放下本子,我找她谈心,主动和她交朋友,为她鼓励加油,我反复告诉地“你丝毫不比别的同学差,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你一定行……”接着,我把她调换和胡睿同桌,胡睿热情地帮助她。我又进行了家访。请家长配合督促。期中考试,她考了全班第三名,我喜出望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引导进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树立其自尊心的好时机。我在全班表扬她,向家长报喜,鼓励其再接再厉。几天后,我在她的日记后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写得真棒!别松劲!我们盼望你更精彩的日记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我自己又做了以下记录:“余家会终于进步了,期中考试全班第三名,日记写得也不错,她大有潜力可挖,以后我要注意多提问她,优先检查她的作业,引导她参加集体活动,改变她孤僻的性格。”临近期末,我又进行了几次测试,每次她都得了优,拿着试卷,我高兴地问她有什么感受。她爽快地回答:“只要努力,我一定行!”孩子终于树立起了自信,我太欣慰了。期末我为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还记得吗?你给我两次惊喜:第一次是期中考试你得了第三名;第二次是你的日记《我真高兴》曾当作佳作读给全班同学听。这些都证明:只要努力,你同样很棒!真诚希望你永远踢开拦路虎,勤奋努力,不断提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真正融入到蓬勃向上的集体生活中!下学期,你会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证明给我们看,对吗?
发下成绩册,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专心地看着评语,我注意到:余家会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家长会上,她的妈妈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地表示感谢,还告诉我孩子捧着成绩册,爱不释手,她把评语大声地读给家长听。孩子说:下学期她会更加努力的!
我深切地感受到:评语,像春风,温暖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评语,似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教师的爱,浓缩在评语里,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为弦子们进步的阶梯!
我和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在这则教育案例中值得认可的地方:一是对孩子真诚的态度和无私的爱,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二是恰当应用了评语这种信息载体,传递着师生之间浓浓的爱意,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实施赏识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三是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抓住有利教育时机,教师的尽力关注、同桌的热心帮助、家长的理解配合,再加上教师选择考试得了第三名、日记写得较成功、发放成绩册等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但在这则教育案例中也有值得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一是教师对自身的想法和做法关注得多,而对教育对象关注得少,没有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分析确定其言行的思想根源。这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新学期教师发现了余家会同学的反常情况,就应该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课内外的学习生活情况,分析其冷漠孤僻、不求上进这种状态形成的原因,实施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二是要遵守教育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教师必须分析这个孩子的年龄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生理、心理特点,陋习达到什么程度,科学设计一定的教育流程。除了鼓励外,怎样引导、监督、评价、强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调整教育方式。这个孩子的智力一定不差,教师和同桌帮助她,她极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当时需要采取什么方式,让自己和其他同学取得她的信任;孩子的家长原来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有什么失误,教师是怎样纠正这种教育偏差的,与家长达到一种稳定积极的教育共识。
三是没有注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这个孩子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特殊性。在应用一般教育理论,实施正常教育过程时,学生有什么特殊表现,怎样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的,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是注重教育结果大大胜过教育过程。这个孩子转变应该来说一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的坏习惯,不可能按教师设计的路线来走,肯定会产生一些意外因素,可惜教师没有收集整理这些教育细节,才使得这个案例中的教育过程让人感觉出奇的顺利。其实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精彩表现在过程之中,教育结果并不一定十分完美,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人为放大教育的功能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如果对这个案例中教育行为作一个客观评价,应该说教师主要是靠自己多年教育经验来落实对学生的教育的。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教育好学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教育经验,但不能局限在经验的圈子里,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加强职业反思,自觉学习积极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让我们的教育经验不断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从实践中得来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