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教育路向探析

2009-08-02许春艳

理论观察 2009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许春艳

[摘要]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政治信仰偏差、价值观界变、道德观受到冲击、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等系列思想问题。因此,对该群体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犹为重要。建构建全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核心、管理机构、延伸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母校”的职能作用是加强未就业毕业大学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23-03

来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是指那些大学毕业后,未能一次性就业,处于失业和“半失业”困境中的青年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聚集于各个城市的郊区或其“母校”周边,苦苦寻求就业机会和发展目标,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城市中的“新失业群体”。他们中部分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处境感到不满和困惑,从而对政治信仰、价值观、道德观等产生认识偏差。因此,针对他们的思想现状实际,对其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犹为重要。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核心、建全管理机构、拓展朱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母校的职能作用几个方面人手,是加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当前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扫描

当前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处于失业、不充分就业或“零就业”的阶段,他们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化、激烈的竞争市场。自身当下处于不利的境况,在思想政治状况上呈现出特殊的样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信仰总体积极向上,但在某些信仰内容认同上时有偏差

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及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的认同体系,它不是由单一的认知构成,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心理体系。”。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信仰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觉认同;对共产党领导的真心拥护;对民主、自由、公平、法制的正确认识和自觉捍卫等。调查显示,大部分未就业毕业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崇高的认同感,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工作成绩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坚信党的执政地位的科学性和党的领导作用;在对民主、自由、公平的认识和捍卫上,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自由和公平观,深刻认识民主、自由和公平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能正确认识和捍卫当下的民主、自由和公平;能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公民。

但有部分未就业毕业大学生面对自己当下的处境,在政治信仰上打上“唯我”的认同“烙印”,在某些信仰内容上呈现出偏差,产生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认同不是很高,认为理论与实践相差甚远;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同问题上,认为共产主义目标太远大,而且目标很空,有“乌托邦”之嫌;部分未就业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内部少数腐败分子严重脱离群众,为自己捞钱捞官捞好处,伤害他们对共产党的执政信仰;在自由、民主、公平等问题上,部分来就业畢业大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推崇所谓西方的“民主、自由、公平”的“普世价值”。并且认为自己所处的当下困境,就是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就是不民主的表现;有些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高科技知识,不惜违法去为自己谋取私利,比如制造网络病毒等。

(二)价值观总体积极,但价值取向趋于务实

价值观是对个人与社会相互意义的判断,也就是要求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权利与义务等关系时所持有的观点。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上总体积极进步,虽然处在未就业的困境中,但大部分未就业毕业大学生能够把为社会、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不息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但不可忽视的是,少部分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片面限定在个人的物质追求与享乐方面,以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原则,只注重短期的个人的利益追求特别是物质利益的追求,相对弱化了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对待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对等观点,而不是以国家、集体利益第一原则。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使得个人主体利益得到张扬。个人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人去观察世界,处理总是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把集体主义的意义淡化。社会一贯倡导的无私奉献、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处于低位,而自我价值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同时其价值实践多以实惠、金钱、地位为具体内容,而淡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色彩,同时趋向个人与社会的公平互换而获得利益、名誉、地位的市场原则。

(三)道德价值总体认同科学,但道德观受到挑战

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对道德价值的总体认同是科学的,但道德观受到挑战。这表现在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在嬗变的道德内容体系上,缺乏辩证而科学的认同能力,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受到冲击,难以厘清和践行某些道德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产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目前,这种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但这种新的道德体系与传统的道德体系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更有矛盾中突的地方。更有甚者,某些所谓来自子谣方的道德内容“裸植”我国的道德领域,对它的态度和接纳需要有辩证的科学眼光和高尚的道德辨识,但这正是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软肋”所在。于是他们在道德选择上产生迷茫与困惑,不加选择的方式盲目接纳与吸收西方道德内容和道德观念,甚至排挤与置疑传统的道德体系中的某些内容。在传统的道德内容与当代正在形成的道德体系的关系与融合上,部分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在道德理论上吃不透,认不清,辩不明,在道德实践上不知所措,无法选择。

二、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向探析

“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性和价值性的存在”。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不仅急需就业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良好的精神现状,是其理顺心情,正确认识自己、社会的前提,是增强其动力和潜能的基础。因此,针对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认识等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当是解决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问题的科学路子。

(一)明确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传统工作和政治优势,“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纵观党的历史,党在革命与建设的任何阶段,都始终担负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不同部门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而展开。据此,有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的地区和单位,其党委都应承担起这一领导职责。

(二)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结构之一,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科学而良性运转,其理想的教育效果也难以保证。加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健全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构,拓展其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服务的综合职能。

一是拓展各级宣传部门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作用。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要是负责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可将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负责范围。二是拓展各劳动人事部门以及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街道、社区组织的优势作用。这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与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在工作上有较多地接触,有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可将这些部门设立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街道、社区组织可将在本区域内居住的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工作范围,并且是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三是拓展各单位的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现可将在本单位或本行政区域内的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吸纳为各群众组织的流动成员,负责其思想政治教育。

(三)延伸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母校”的职能作用

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方位行动。但结合其本身的特殊背景,又可能为其找到更为合理且科学的承担主体。从未就业毕业大学生与其母校(高校)的关系来看,高校是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曾经生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固定环境,也是其知识获得、思想锻炼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其增强自身素质,培育公民角色一个重要舞台。目前。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处在融入社会与离开学校教育锻炼的空档地带。从最近原则出发,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母校是做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主体。从我国大学的办学宗旨来说,其做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其职责所在,是大学教育实践的创新所在。

1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母校成为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大学的宗旨决定了大学有责任介入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主义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但能接受到系统的智慧与思想训练,同时更能体现与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与先进的伟大意义,体现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彰显的责任与大爱。也就是“广泛地说,整个大学应当充满‘爱心”,在就业与发展的起步阶段,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应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当前的精神与现状迫切需要关爱与帮抚。而作为其母校有无可推脱的责任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得到母校的延伸关爱与就业帮抚,利用自身的优厚资源,去帮助毕业大学生解决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生活的问题,有义务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从不同的方面去帮助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抚平“空档”,走进社会。那种“进校一家人,离校陌生人”的契约式的冰冷关系,不仅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也不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表现,日与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悖离。

第二,学校优厚的资源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可能。一是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母校的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班主任等,是一支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他们理论丰厚,人文素养精深,同时他们和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有熟识基础,对其性格和思想有所掌握。这有利于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能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大学的科研环境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障平台。毕业大学生问题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衍生物,是一个案,但短时期内不会消失,对此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涉及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同时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特点异殊。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和理论水平,他们对人生、政治信念、社会价值等的看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对“对社会的关注也较一般人高……对社会有更为主动的看法,对社会种种弊端的认识也更为清晰。”因而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问题,可谓复杂而多变,不能轻易诊断与解决。所以针对他们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利用科研平台,加强调查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问题的“根脉”。高校科研环境优良,科研实力强大,承担着大量的课题调研任务,把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纳入其研究范围,定会获得重大突破,从而为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它相关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决策支持。

2大学优厚的载体资源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便利

思想政治教育中,载体是重要一环。利用切合实际的载体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学校载体资源丰厚,有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模式和机制,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便利。

一方面是对学校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资源的利用。学校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机制,將其运用用于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会使教育得到理想展开。比通过开展“母校情深”系列教育活动。让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参加“回母校、诉衷肠”活动,使失其感动受母校的温暖,或以一对一的交谈形式,让老师、专家和学生倾心交谈,为学生解疑释惑,提供精神支持,从精神上让其有归依感。同时把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纳入教育范围,充分利用手机、邮箱、MSN等,向其不定期发送由优秀专家团队撰写的慰问信,鼓劲书与其保持联系,增强情感互动。这样,一可以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提供精神支持和关怀,二又能潜移默化的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二者达到最佳的统一。

另一方面是利用学校平台,组建针对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政工网络。互联网是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的生活工具。调查显示,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针对他们建构网上政工不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上获得突破。由于目前没有针对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政工网络,笔者预设以下建构途径。首先,母校搭建针对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始平台。网站命名要科学、有吸引力、不伤及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的自尊心,网页设计须突出知识性、学术性及趣味性,体现出网站单位的地位、水平与权威,同时网站的内容要精心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细致化、隐秘化、趣味化、享受化,抛弃一般红色网站政治味浓,说教意识强的“通病”,以利于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和更多的阅读者。其次,建立强有力气网络政工资源。一方面可组织优秀的教授专家开僻专栏,就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现状加强分析,提供帮助,同时用易于接受的方式隐性“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针对焦点、时事,未就业毕业大学生在人生观、政治信仰、价值观等问题上的困惑,专家们要展示出强有力的解释和说服能力,并可以开通热线、或通过专家的邮箱、手机等工具,开展各种交流。再次,拓展网络政工主体队伍。广泛组织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专家、大学教授、政府官员等在未就业毕业大学生政工网上开辟专栏,发表文章,利用各类专家和学者在自己研究领域的成果来指导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吸纳知名网络博客成员参与到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知名的网络博客成员,其博客受众很多,他们撰写的博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博深受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推崇,来就业毕业大学生是访问他们博客的主要群体。比如茅于轼、孔庆东、易中天、于丹,韩寒等,他们影响力强,深受青年知识群体的青睐,如果利用好他们的力量来开展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增强教育效果。

总之,对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且能使整个系统良性而科学运转,真正使未就业大学生群体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内,从而把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推动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问题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解决。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