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声乐的异与同

2009-08-01冯晓玲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西方异同声乐

冯晓玲

[摘要]:声乐是人类按照一定的方式,用声音美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的意志和希望;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在大脑神经的指挥下,协调有关肌肉做有效运动后,产生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有明显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非自然状态的音乐;是以声音为主,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这里说的中西方声乐主要说的是中国的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这两种唱法一直是声乐界一个重要且敏感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 声乐 异同

声乐是人类按照一定的方式用声音美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的意志和希望;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在大脑神经的指挥下,协调有关肌肉做有效运动后,产生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有明显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非自然状态的音乐;是以声音为主,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这里说的中西方声乐主要说的是中国的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这两种唱法一直是声乐界一个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笔者认为,这两种唱法既有它们相同相连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先说说它们不同的地方,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

第一,是声音原理的认识不同。我们先观察一个器乐现象,中国的器乐与西洋器乐在音色上有明显的不同,就是西洋的乐器在音质音色上倾向于远离人声,在发声上通过远离人声来获得对器声的接近,而中国的乐器在音色与音质上恰恰追求人声,这种区别折射了东西方音乐思维的差异,中国的乐器是不太乐于标准化和统一化的也未将自身的音乐抽象成纯粹的形式体系,由此,中国的乐器的音质也不愿将自身从人的嗓音中超越出来,而始终停留在人生的层面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近人声这一意识的支配。从乐器音色推论到声乐音色,我们会发现西方声乐的代表是美声唱法的发音,这种发音是一种经过美化的具有共性特征的音色——所谓的器声。相反,中国声乐的代表——民族唱法他所表现的是一种以各地方不同语言、语音、语调为基础的以个性化风格为特征的音色,它保持一种自然美,一种朴实而又独特的音色美——所谓人声。

第二,是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接近器声和接近人声在音乐表现中传递着不同的意蕴,并且同各自的音乐形式体系,音乐风格体系相契合,彼此适应。我们知道,西方音乐是一种建立在严密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具有严谨的非常理性的体系音乐类型。东方音乐尤其是中国音乐是个别性、特殊性、具体性的着重人类感性认识的音乐类型。所以,为了表现人类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生活意味,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是通过自然的嗓音,各异的方言,以本真的,原生态的演唱方式来唱出在自己心中的旋律。一个西藏人同山西人演唱民歌,从语言、吐字、发音任何环节都是由所差异的,而不会出现意大利歌剧演员那样众口一声。无疑,这种中西音乐在人声表达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深刻表现。西方文化崇尚理性、讲究逻辑,这种特性也渗透在了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严谨的形式体系。而中国文化注重感性,把追求“集天地之精华”的“天籁之音”这种尚美情绪表现在音乐上,这也正是炎黄子孙亲近自然的早期表征,“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理想也成就了我们重视天然嗓音的传统,以及嗓音背后真实的艺术个性与文化与文化语境。所以,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构成了二者在声乐观上的不同。

另外,我觉得除了声音原理认识不同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两个方面以外,方生理构造上的不同也是造成两种唱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生理构造不同腔体也就不同,比如说,中国学习美声的就很少有戏剧女高音,而西方人学习民族唱法在演唱江南小调在行腔上就不是很自如,这里除了语言的原因之外就是因为腔体不符合演唱条件而造成的。

艺术都是有共同之处的,东西方声乐除了不同之外当然也有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也从两个方面谈一下。第一,东西方声乐在艺术审美上有共同之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他的民族”。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发展的历史中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传统文化,声乐艺术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表达喜、努、哀、乐等心灵感觉。声乐艺术正式通过人的身体这件精美的乐器,用美妙的旋律、鲜活的词义和充满魅力的音色去表现人类社会实践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不论是中国的声乐艺术还是西方的声乐艺术,虽然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但演唱者都是为了传达一种美的感受,让人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会起到它特殊的作用。

第二,东西方声乐在歌唱技术上有共同之处。说到中国的声乐艺术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被称之为东方的歌剧,戏曲讲究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审美标准,早已被人们认同为不变的真理。这八字真言不仅仅是戏曲的审美,同样适用于西方的歌剧。如果说一位歌唱家在演一部歌剧时毫无感情,那就算是他的声音再好也只是炫技,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当然也是无法打动观众的,人们也许只会记得他的几个高音而已。另外,古今中外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无一不认为: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只有知道怎样呼吸的人才能唱歌”(《嗓音训练》[英]弗尔赛著),“一个歌唱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稳固的基础”([意]卡鲁索)。同样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已经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就是说,声音的好坏、大小、高低都和呼吸有关系,而戏曲中的“气为音之帅,音似波,气为澜,音由气发,气为声源。”也充分说明这一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呼吸器官及有关肌肉群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研究范围的界定也有所扩展,因此,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都不是静止不前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声乐艺术。百年的中国声乐史,就是一部中、西声乐碰撞、交融、出新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一直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西洋文化的先进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我们的民族唱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民族唱法是溶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中国戏曲的行腔和各地方民歌多种风格为一体的,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我觉得我们应该抱一种求同存异的态度,让我们中国的声乐艺术除了在技术上更科学之外,还不失民族性。

中西方声乐艺术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开出了不同风格的鲜花,各有各的芳香、各有各的美丽,两个品种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让我们的声乐之花开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

猜你喜欢

中西方异同声乐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