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程中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境界
2009-08-01席颖牟海云
席 颖 牟海云
[摘要]:新课改、新理念使高中历史课教学达到一个新境界,它关注现实生活,因而教材内容变得丰富生动;它鼓励参与合作,因而教学过程变得活力四射;它注重以人为本,因而教育目的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把新课程的生命力融化到教学实践中,让高中历史课教学达到一个新境界,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境界 学生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准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五位一体的角色,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全方面的教师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上述任何方面的角色都不可缺失。
一般来说,教师引导者的角色问题却是难以把握准的一个问题。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师生的地位平等,但二者的水平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一个深入其里、二度创作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以鲜活的教学内容达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战略的眼光抓住教学重点并善于突破,以敏锐的思维领悟出丰富而新颖的信息,以开放的视野整合多个层面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引导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赞赏学生的见解上,还要把握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提升的提升,该纠正的纠正。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模糊认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澄清,否则就会贻误学生。
需要指出,教师酌情适度点拨、讲解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不矛盾的。从宏观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以往教学中过于重视前者,忽略了后者,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注重采用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倡导此种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淘汰接受性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交替,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明理、践行。
如在讲述“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这一内容时,我开门见山地说:“现化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人人都应该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决:(1)假如一小型私营化工厂老板不顾当地群众反对,见利忘义,将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小河,双方矛盾激化,如果你是当地群众中的一员,你如何解决?(2)你懂得的与青少年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哪些?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法律法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情绪高涨,每位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
预设通常指的是课前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诸如确定教学目标、梳理整合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情景问题、设计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学法、选择所需课件、思考明理导行等,都属于广义的预设范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只有精心进行预设,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从笔者平时教学实践看,预设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认清教材的特色,即教材是侧重说理,还是侧重史实,情况不同预设风格各异。二是教学思路要清晰。三是选择的史料、情景要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这样学生才倍感亲切,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预设固然重要,但预设并非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教案让学生就范。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资源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动态活动,预设必须与生成有机结合。生成通常指的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呈现出的闪光点,包括宽于教材的鲜活的知识、学生独特有价值的见解、体现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等。每节课都应生成特色各异、大小不同的闪光点,否则,互动就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情景和问题应有益于生成,为生成起铺垫,为生成创造条件。课改实践证明,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才是有活力的课,才是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增强敏感性和应变力,预设的内容不能太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随时准备捕捉、吸纳、提升学生的闪光点,并巧妙调整、适当删减课前准备的相关内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就好,应该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使讲授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特色,这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三、合理使用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课件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历史教学的立体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课件的使用数量和次数并非越多越好,如果过量使用、频繁使用课件,会导致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视听上,忽视了思考与感悟,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制作和演示课件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展示的课件效果不佳,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教学实践和成功课例都告诉我们,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料必须符合必要性、创新性、实效性三项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各自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不应只是知识上的互动,还应包括思维、情感、心灵的互动,这才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互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的增加、视野的拓宽,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提升、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增强、身体的健康、心理的成熟等多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从教师身上受益,促进了自身的成长;而教师更要放下架子,注重从学生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做到教学相长。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识水平就会高、发言就会精彩、想象力就会丰富、表达力就会强大,综合素质就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