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创新教学的一点尝试
2009-08-01孟四美
孟四美
[摘要]:创新教学是当前社会的热点,是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创新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创新教学 创新支点 教学评价
创新教学,是中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当前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山东省“创新教学”课题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学习知识引向发展能力,由间接经验的学习,引向直接经验的架构。这是创新教学的宗旨,教师应该在此宗旨下,积极探索基于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途径和操作模式,通过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一、以实际应用为载体是实践创新教学的基础
创新教学,既无具体指定内容,更无现成教学模式,对教与学都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课程是以教材为实践的依据和载体,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显然要跳出这种教学模式,决不能处理成课堂内容的简单延伸。因此,首先解决的是数学研究性课程的载体是什么。在选择切入点时,我们注意到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教育作了如下四点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应运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特别注意到了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是21世纪数学教育应达到的较高目标。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的较高体现。那么,可从实际问题入手,以实际应用为载体。结合高一新生已具备了基本函数知识的情况,我们选择问题解决的形式,以应用为载体,开设数学建模应用作为研究性学习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学生学会收集、调查实际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知识做出数学预测为目标,最后形成小论文为。
目前,教科书和各种资料上题目不少,但都是经过加工的,已无原始的痕迹,这样的题目对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有一定的帮助,却使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而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扣教学知识点以简练的语言介绍从各种媒体获得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极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创新性教学课题。这样,一方面,能使使学生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与社会的最新需求接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处理问题过程,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的集体性,合作性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二、创设“创新支点”是完成创新教学的前提
所谓的创新支点就是教师在相对完整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突出设计一个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情境和关键环节。创新支点的意义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施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创新成为可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把这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坚定的实施。
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点,是教师顺利完成创新支点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和研究,兴趣更浓者,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并进而达到知识吸收的最大化。数学教材本是无味的,对教材知识点干巴巴的讲解更加枯燥。一节生动的课堂,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必须善于将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生活化、有趣化、人性化;必须善于将讲课过程悬念化、游戏化、故事化。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勇于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
营造创新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坚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教师必须时刻以一种信任的眼光去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从而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进一步而喜欢数学学习,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转“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更加自由的表达创意,积极主动的参于对知识的探索、敢于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求新求异,进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创新氛围。
三、实施科学性教学评价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工具性评价与本体性评价的统一;注重成就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的统一;注重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注重科学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的统一。具体的讲,就是要既注重学生在某阶段取得的最终成绩,又注重学生在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展现的思维层次。学生主体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个性提供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这些不同方式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把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既能使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又能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而这,决不是现阶段所实施的单一的成绩评价所能涵盖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用分数划定一切的做法,鼓励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知识学习后,勇于给出自我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监督与质疑,最终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最后评价。比如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当中,教师面对完成一单元知识教学后的单元测试,不再在给学生简单的得分,而是按成功率计入每人的得分档案。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有些同学因为成绩不好而引起的自卑,也避免了有些同学因为成绩较高就沾沾自喜。这种和自己比较的纵向评价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去深挖自己的潜能。尤其是介于零到一之间的成功率得分,很好地强调了“会而不对”所造成的棘手后果,有可能总分高的同学成功率反而不高,而一些总分差强人意的同学成功率却可以不错,进而给与每个同学以信心和反思,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新教学是当前教育的新课题,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优化策略。只有从教学细节做起,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发展过程,努力挖掘蕴涵各种教育因素的创新题材,才能最终达到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在教学环节的结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徐青.对中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几点认识.中学数学研究,2003,(6).
[2]许绍群.新课程、新数学、新理念.中学数学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