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劳动观
2009-08-01杨兰英
杨兰英
摘要:毛泽东的劳动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劳动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政治上,强调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经济上,强调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军事上,强调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在教育上,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劳动观的产生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其劳动观是沿着由教育到军事,再到经济与政治的思想轨迹发展的。探讨毛泽东的劳动观,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极大。
关键词:毛泽东;劳动;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3-0087-03
毛泽东一生十分热爱劳动。他6岁就开始参加劳动,下田帮大人干农活,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强健的体魄,加深了他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长大成人后,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对劳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他都念念不忘参加生产劳动,他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一类的美谈。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有关劳动观方面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面对着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国家经济的落后、军队供给的不足、文化教育程度的低下,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汲取了精神营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思想观点,当中有着不少的理论创新点。本文着重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四个层面对毛泽东的劳动观进行阐述和论析。
一、在政治上,强调干部是普通劳动者,干部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其一,毛泽东认为干部是普通劳动者,一定要打掉官气。对于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毛泽东尤为重视,多次强调:“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他是这样定位干部的:“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不管个人的职位高还是低都必须是这样。他认为这正是共产党的干部与国民党的干部的本质区别。
毛泽东一生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他十分鄙视那些染有官气的干部,强烈主张干部要打掉官气,扫掉官气。他认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对干部队伍的作风状况,他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性,多次特别提醒: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他讲:“这个问题所以要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对于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毛泽东一针见血地进行了揭露,认为它妨碍了创造性的发挥。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同志应当注意,不要靠官,不要靠职位高,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要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他认为,当干部,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放下架子,打破个人英雄主义,忘记自己是什么“长”,要多到群众中去学习;干部只有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出现,这才体现了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
其二,毛泽东积极主张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认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具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就打成一片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就可以大为减少,面目一新。”他认为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不论是中央机关的,还是省、地、县、区、乡级机关的,都应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学点生产知识。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方式,主要有下田、下工厂、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力所能及的—部分体力劳动。他提出,农村支部书记和城市工厂支部书记都应当是生产能手。归根到底,毛泽东的想法是:通过生产劳动把干部培养成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
二、在经济上,强调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一,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各项经济建设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讲:“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毛泽东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人民生活由困苦走向富足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对中、美、苏三国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重点比较,指出:“苏联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则差得更远。人口虽多,但是劳动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人家,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若干年,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他认为,中国劳动生产率低,突出表现在手工劳动在全国还占有很大的比例。
其二,毛泽东主张通过三条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为了改变手工劳动比重过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认为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他总结了国外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他把手工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同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作了—个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最高最低相差竟达三十多倍。他指出:“每人每年平均产值,国营现代化工业是二万元到三万元,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合作社是五千元,百人以上的大型合作社是二千元,小型合作社是一千五百元,个体手工业是八百至九百元。”由此他得出结论: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不仅手工业要这样,而且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都要逐步实现机械化,即全盘机械化。他讲:“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机器不够,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最近苏北发明一种挖泥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的办法,应该大大提倡。”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社会生产在实现机械化之后将会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他同时又讲:“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他认为,只有基本实现机械化后才适宜大讲自动化;自动化讲得过早,机械化讲得过多,就会使得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就会出现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大规模、高标准的问题。为此,在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时,他提出要采用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的办法。对依靠政治思想工作等精神作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毛泽东可谓情有独钟。
其三,毛泽东主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及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他提出要将
两个“提倡”与两个“反对”统一起来,即将提倡艰苦奋斗与提倡关心群众生活统一起来,将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与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统—起来。他讲:“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三、在军事上,强调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
其一,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军队是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三位一体的思想。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1943年毛泽东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这里已经很清楚地论述和总结了人民军队的三位一体的职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他指出,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劳动,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重点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
其二,毛泽东总结了人民军队参加生产劳动的建设性作用。他说,军队生产自给,不但改善了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为扩充军队提供了可能,而且带来了许多被他称作为“副产品”的积极作用。这些“副产品”主要有六项:“(一)改善了官兵关系。官兵一道生产劳动,亲如兄弟了。”“(二)增强劳动观念”,避免官兵产生二流子习气。“(三)增强纪律性。”“(四)改善军民关系。部队有了家务,侵害老百姓财物的事就少了,或者完全没有了。在生产中,军民变工互助,更增强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五)军队埋怨政府的事也会少了,军政关系也好了。”“(六)促进人民的大生产运动。”
其三,毛泽东认为军队必须规范自己的生产劳动行为。首先,在军队的生产运动中,要禁止商业行为,防止走私、囤积、投机等谋取暴利的行为。其次,军队必须注意不要因开荒而引起水患,不要因争地引起人民不满。再次,军队生产事业均须照章纳税,并遵守人民政府一切法令,不得违犯。
四、在教育上,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一,毛泽东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毛泽东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说“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几千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教育的目的和落脚点应当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讲:“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从儿童身心发展两个方面论证了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第一个方面,儿童需要发展健全的身体;第二个方面,儿童需要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主义的精神),这两个方面都同从事劳动有关,都必须与劳动联结与统一起来。
其二,高等教育方面,毛泽东主张理工科学生要做工做实验,文科学生则要以社会为工厂。针对大学理工科,他讲:“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他提倡理工科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进实习工厂、附属工场做工,以便接触社会实际,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他提出,理工科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场,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理工科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当地的工厂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针对大学文科,他讲:“大学文科不好设工厂,不好设什么文学工厂、历史学工厂、经济学工厂,或者小说工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他提倡文科师生下去接触农民和工人,下去参加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劳动。
其三,中小学教育方面,毛泽东主张中小学生都要参加适当的劳动锻炼。他认为,一切有土地的中小学,应当设立附属农场,使其成为师生劳动的场所;没有土地而邻近郊区的中小学,可以到农业合作社参加劳动。他特别强调农村的中小学。要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合同,让学生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此外,他还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回到本村参加生产劳动。
其四,职业教育方面,毛泽东主张职业学校应尽可能地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
其五,干部教育方面,毛泽东主张党政机关办学校,实行半工半学。他提出,党政机关所办的学校在学习和劳动的内容上应有别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之类的学校。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类的学校学的是农、林、牧知识,从事的是农业、林业—类的劳动。他讲:“而党、政、民机关的工,则是党、政、民机关的工,学是文化科学、时事、马列主义理论这样—类的学。”
以上从社会结构的维度,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四个层面探讨了毛泽东的劳动观的主要内涵。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的劳动观,内容非常丰富,以上论述的是他的劳动观的主要内容,并非他的劳动观的全部。他的劳动观还包括下列这些内容:爱劳动和爱祖国、爱人民、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共同遵守的公德,共产党的执政权力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
毛泽东的劳动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和启迪下产生和发展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起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至今它的许多内容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的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力地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国防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推动了科技进步。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强化了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服从客观需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干部是普通劳动者和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思想,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改善,磨砺了干部的意志,破除了官气。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毛泽东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劳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在理论上解决好,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如何恰当结合的问题(他对体力劳动强调较多,而对脑力劳动强调较少)、如何解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且不影响本职工作的问题、如何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了后人,也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