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饮料还是饮料病
2009-08-01
记者观察 2009年11期
一把夏枯草将王老吉推到舆论风口。不仅因为王老吉是一家知名企业,更因为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让我们谈“食”色变。虽然“配方门”在卫生部最终“说明”后潮头渐平,但由此引发的公众对饮料的关注度却像室外的天气,高热难消。
夏日已至,饮料正是旺销期,面对饮料专柜中琳琅满目的各色饮品,我们不知道其中哪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潜在的伤害:好喝的果味饮料有可能是各种添加剂混合而成的“人造味道”;含乳饮料很可能加入了大量的增稠剂而看起来奶味浓厚;矿泉水有可能是蒸馏城市自来水而成……一味追求市场占有率的饮料巨头们在用更加新鲜美妙的口感俘获消费者的同时,却使消费者心中的疑问和迷惑越来越多。
字典中如此定义饮料——经过加工制造供饮用的液体。既然是经过加工而成的饮品,似乎本身避免不了各种添加剂的加入,添加各种添加剂理应是名正言顺、无可争议的,唯一能控制的就只是添加剂的多与少以及对消费者的利与弊。
到底是王老吉中的夏枯草让杭州消费者某某人得了胃溃疡呢,还是杭州胃溃疡患者某某人喝了王老吉后不爽呢?尽管事到如今几乎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弄清楚究竟,但是这个问题却是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泛言之,到底是饮料中复杂得有些故弄玄虚的成分给消费者造成了误导和伤害呢,还是消费者没搞清楚弄明白、胡饮乱食导致身体有恙?这一命题在如此重视生命和健康的当下,怎么竟似被我们轻易地忘掉了呢?
本期推出策划《病饮料还是饮料病》,并无耸人听闻之意,只为试解这一关联生命和健康的命题。种种建议,非经我们个人落实在行动上便不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