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为非目标效应”的管理
2009-07-31杨帅赵越
杨 帅 赵 越
管理活动是为了完成组织目标的,但是管理活动在试图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非管理行为目标的结果。这些非管理行为目标的结果构成了管理行为的“行为非目标效应”,通过组织系统和环境的作用和加工,对行为本身产生许多潜在的、直接的影响,这些行为非目标效应往往被管理当局忽略,最终可能导致行为无效和目标无法实现的僵局。所以,对管理行为所产生的“行为非目标效应”进行适当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行为非目标效应概述
(一)行为非目标效应产生原因
管理的经典定义: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以人为本,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础管理职能和决策、激励、协调等渗透性管理职能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通过管理行为体现和实施的。
由于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行为在试图完成目标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其他成果,这些在行为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行为目标的结果称为行为非目标效应。
行为非目标效应和行为目标本身构成一个联系复杂的行为结果系统。并且这种行为结果系统会不断动态的被系统和外部环境所加工,反过来通过系统和外部环境这种媒介作用于系统和环境本身,这种关联循环效应会影响到初始行为目标的实现和目标系的实现。如图1:
(二)行为非目标效应五大特点
1隐蔽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隐蔽性是指行为非目标效应产生过程、发展过程、对组织影响形式、范围和大小都具有不可察觉性,不易被管理当局发觉或者控制。
2动态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动态性是用来描述行为非目标效应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剧烈程度和变化速度的概念。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动态性质取决于行为非目标效应本身性质、组织和环境。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性不同。
3复杂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复杂性是衡量行为非目标效应系统的各要素联系多寡和联系紧密程度的概念。行为非目标效应的产生通常是以多个行为非目标效应相互联系构成行为非目标效应系统的形式,
4可控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可控性是指行为非目标效应的产生和发展能被管理当局或者系统自发控制的程度。
5累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具有累积的性质,行为所产生的行为非目标效应一般不会立即体现在具体现象当中去。其影响是潜在的,可能具体表现在管理目标的轻度偏差。这种偏差是在控制范围内的,所以不易被及时发现和采取制止或促进的措施。
(三)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分类
根据行为非目标效应对组织影响的不同可以把行为非目标效应分为:良性非目标效应、恶性非目标效应和综合型非目标效应。良性非目标效应就是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能够经过系统的动态作用促进行为目标实现的效应,恶性非目标效应就是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系统动态作用产生对行为目标的实现造成阻碍的效应。综合性非目标效应是指在行为实施过程中通过系统加工形成对组织目标时而促进时而阻碍的效应,这是一种不断的动态转化的非目标效应。
(四)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发展模式
行为非目标效应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组织的权力结构、信息交流网络、资源分布、组织文化和外部环境动态作用形成的。组织行为的产生要由内外部压力构成动机以及执行行为所需要的资源。行为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于环境和组织,同时行为的实施客体又是组织和环境,经过组织和环境对行为的加工,产生了行为非目标效应,这种效应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对象都又是组织和环境,组织和环境又会把这种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影响施加给行为本身,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环状发展模式。行为非目标效应一般会表现为一种螺旋环状发展模式,如图2:
这种螺旋循环过程分三种:1.螺旋增强循环是指不断被系统动态放大的行为非目标效应循环:2.螺旋减弱循环是指不断被系统动态削弱的行为非目标效应循环:3.闭环是指被系统加工后的效果不变的行为非目标循环。
(五)行为非目标效应对组织的影响
1行为非目标效应影响组织信息交流。例如,经理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趋好避恶的习惯,将会影响其下属筛选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很多坏消息被屏蔽,因为经理不喜欢听坏消息。而坏消息往往是组织变革的依据,对组织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长期积累将会导致组织信息交流模式的严重扭曲。
2行为非目标效应影响管理者的权力。例如,管理者在与员工交流时所体现出来的亲切语气、诚恳的表情、稳重个人气质和深邃的思想,这些都是交流过程中的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这些行为非目标效应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个人权力(威信、亲和力以及个人魅力等)。
3行为非目标效应影响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例如。在组织变革准备阶段,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正式管理行为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管理行为来利用非正式组织途径宣传组织变革,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促进组织成员发动组织变革的积极性。
4行为非目标效应影响资源结构。例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产生于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对石油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忽视,虽然企业的暂时利益得到了保证和发展,但是这种行为的非目标效应就是企业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导致了石油的急剧消耗。这种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长期积累导致了许多石油相关产业(例如汽车行业)的洗牌和新型能源的开发,现在更多的汽车企业正在研制和推广新型能源汽车。
5行为非目标效应影响组织文化。例如,办公室政治就是组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明显的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组织文化的良性发展。行为非目标效应对组织的影响通常是综合的。并非仅局限于某个领域。行为非目标效应的联动机制和影响形成了管理行为对组织的多方面影响。
6行为非目标效应影响组织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为非目标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组织来对组织外部环境加以影响的。例如,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而过分打压原材料价格,这种行为的直接效果是企业得到了较低成本优势。但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行为非目标效应可能是供应商的低质量和低利润。这种行为非目标效应的长期积累将会导致企业原材料质量下降所导致的成品质量的下降,使企业受损。
二、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行为非目标效应进行适当的管理是必要的。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目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针对一般管理行为所产生的行为非目标效应而实行管理的过程。行为非目标效应的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它是渗透在正式的管理行为中的一种渗透性管理行为。在一般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一种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意识,并把这种观念融合到日常管理当中去,发展成为以组织文化为载体的渗透管理思想渗透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全面提高组织整体全面的能力。
(一)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特点
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同样具有一般管理的特点,但由于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客体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拥有了一些与一般管理不同的特点。
第一,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规范程度取决于组织行为的重要性、组织行为的可改变性、组织行为的影响力和管理当局的态度。组织行为可以在实施后进行弥补适时,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就不像正式管理那样系统化、规范化。通常表现为适时分析和经验分析,并且一般不需要分析太多因素。这是因为行为非目标效应直接产生于组织行为和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限性。系统的规范化的分析往往会延迟采取管理行为的最佳时机。组织行为比较重要而且不宜改变时(例如战略制定),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通常就十分规范和严谨。
第二,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发现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交流渠道、权力结构、经验、非正式组织交流网络、组织文化分析等。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当局往往只会对组织行为非目标效应中比较易察觉的采取正视态度,而对那些潜在的累积性强的采取不理会态度。更糟的是,很多管理者没有一个行为非目标效应的正确观念,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根本不理睬行为非目标效应。这些行为都会促使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变化和累积,最终累积到一定程度外化为现象,通常这种外化的现象几乎是不可分析的,
第三。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具有一定的间断性和跳跃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有时不具有一般管理行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是因为行为非目标效应的特性和组织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二)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法
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放任型——任其发展不予理会。这种管理类型比较适用于以下情况:(1)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能够在不受干预的状况下通过组织系统本身形成一种螺旋增强环,不断放大这种良性效应。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2)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能够在不受干预的状况下通过系统本身形成一种螺旋减弱环。不断减弱恶性效应。最终实现自我消除。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干预,容易破坏这种螺旋减弱环的稳定性,形成意想不到的多极行为非目标效应。
2强制型——以强行干预的方式达到管理目的。这种管理类型比较适用于以下情况:(1)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不能够在不受干预的状况下通过组织系统形成一种螺旋增强环,并且这种良性效应还在不断下降。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强制性干预引导其形成螺旋增强环。(2)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能够在不受干预的状况下通过系统本身形成一种螺旋增强环,不断增强恶性效应。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强制性干预,破坏这种螺旋增强环的稳定性,消除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或使之转化为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
3促进型——促进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影响并且不断地通过行为来维持和加深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这种管理类型比较适用于以下情况:(1)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潜在影响很小,但是有增强的发展潜力。于是通过促进和引导使之成为螺旋增强环,放大其良性效应。(2)当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形成闭环时应对其施行促进性管理,引导其发展成为螺旋增强环。(3)当出现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循环时,可以促进手段。使其消除或者转化成为良性行为非目标效应循环。
4互动参与性——随着管理行为的不断进行,行为非目标效应的不断发展。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地采取动态措施来实施行为非目标效应的管理。这种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综合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现实中,很难找到绝对良性或恶性的行为非目标效应,行为非目标效应一般都以综合形式出现。
在应用时,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法的具体选择主要取决于行为非目标效应的性质、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因素,并且在实施中要有权变意识。
(三)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过程
行为非目标效应的管理过程应该是以一般管理过程为基础并且能够考虑到行为非目标效应特点的柔性流程。如图3:
1,通过管理行为实施进行事前预测。在管理行为实施前对管理行为可能波及到的因素和影响范围作预测,找出可能发生行为非目标效应的领域,并在以后行为的实行时对该领域加以关注。同时预测行为非目标效应的性质和类型,指定一系列事前方案。制定方案时要注意多极行为非目标效应的产生和作用。
制定方案原则:
(1)考虑多极行为非目标效应的产生和影响。多级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含义:由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行为所产生的行为非目标效应就称之为多级行为非目标效应。实施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行为就会产生新的行为非目标效应。多级行为非目标效应是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计划方案中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可以通过创造良性多极行为非目标效应螺旋增强循环来提高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效果。但是要避免行为非目标效应和多极行为非目标效应共同构成死循环或者恶性循环。
(2)柔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案的柔性就是指方案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的可改变性。这是因为事前预测可能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状况,所以,为了提高行为非目标效应方案以后执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需要将其涉及的比较柔性和易改变。提高管理绩效。
(3)粗略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案的粗略性是指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案只列出衡量标准的名称,而不列出各名称的具体数值。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案不可以也不可能设计得十分精确,因为精确的计划会使得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实施僵化,以至于无法进行。
(4)方向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案的方向性是指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案的原则性和目标性。任何管理方案都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因其管理对象的特殊性质,方案所体现出的目标性和原则性往往是十分抽象的。例如,在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中要运用适当管理方法引导恶性行为非目标效应循环向良性循环发展,原则就是一个抽象的方向性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得以体现。
2实施过程中注重反馈和沟通的作用。通过正式组织渠道和非正式组织渠道及时获得高质量信息,并且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对事先预测的行为非目标效应可能出现的领域和管理计划方案进行调整和校正。根据实时信息分析行为非目标效应产生原因、发展模式和潜在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方法。在实施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时要注意多极行为非目标效应的利用和反馈、沟通。
3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绩效评价。应该给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绩效的方面进行分类:可量化指标的部分用量化精确的绩效评价标准。不可量化的用其他间接标准反映。这是渗透管理的绩效评价原则。如果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过程不规范,那么它的绩效评价往往依据经验进行。绩效指标还会根据行为非目标效应发展的动态性而不断变化。
4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经验总结。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过程中,经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以作为下次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借鉴。
5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与组织文化。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的每一步都要有意识地和组织文化结合,体现在全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最终向行为非目标效应一样渗透到组织各个领域。一定要依托于组织文化,因为组织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比较适合作为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思想的载体。在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培养组织学习能力,依靠组织学习能力使得这种行为非目标效应思想融入到组织文化当中去。并且通过在不断的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循环中宣传和强化,促进行为非目标效应思想和组织文化结合,并且不断巩固这种结合。这可能需要长期的过程才能达到。
综上所述,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并不像正式管理那样占用资源耗费时间,它产生于管理和组织的行为,同时又会通过组织和环境组成的系统反作用于管理和组织的行为。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强调组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并将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理念推行到正式管理当中。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是为正式管理服务的,只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诞生的。它不能代替正式管理,只是一种渗透性质的为正式管理服务的管理行为。行为非目标效应管理有助于企业软性要素的建设,能够像组织文化一样在长期和潜在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