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9-07-31李力张晶王艳伟
李 力 张 晶 王艳伟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内蒙古沉着应对,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使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商贸流通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保险和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
一、第三产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第三产业运行平稳,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8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6个百分点,其增速在全国排名由上年的第7位提升到2008年的第2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3.3%。从内部结构来看: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40.5亿元,增长22.8%;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48.42亿元,增长14.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35.55亿元,增长8.7%: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6.85亿元,增长12.9%;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67.58亿元,增长4.7%。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达464.99亿元,增长26.1%;零售业达1384.14亿元。增长22.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462.16亿元,增长27.7%。分城乡看,城市的零售额1626.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7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2008年,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达736.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2%,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4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527.98亿元。增长12.9%。2008年,我区旅游业开发了多种形式旅游项目,使我区旅游收入再创新高。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46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54.93万人次,创汇收入5771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5.9%;国内旅游人数达3198.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2.4%。200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6341.03亿元,比年初增加1387.12亿元,增长2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211.66亿元,增长26.4%。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527.86亿元,比年初增加878.7亿元,增长23.3%,高于上年增速5.7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达24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543.68亿元。增长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13.75亿元,增长20.7%:教育投资68.92亿元,增长20.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完成投资35,39亿元。增长35.9%。
(三)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008年前三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4.1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员总数的66.3%,比上年增长2.5%。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除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较多外。一、二产业增速均有所减缓,增减情况分别为-2.3%、0.31%、2.53%。由此可见,第三产业还是吸纳我区就业的主要行业。
(四)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
近年来,各盟市中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正逐步显现。其中,到2008年底,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主的呼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56.2%。居各盟市之首。以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包头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40%。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的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38.3%。以特色旅游、边贸为主的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40.8%。上述4个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区第三产业的70%。从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看,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增长最快,均达到25.8%,其次乌海市、通辽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5个盟市第三产业增速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二、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总体上看,当前我区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好发展的势头。但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金融危机正影响着第三产业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影响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已对我区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从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员增速减缓。二是部分行业企业限产、减产、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导致就业存量减少。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四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对我区就业形势的波及和影响还将会逐渐放大。受此影响,我区金融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存款增长较快,贷款增幅回落较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2008。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341.03亿元,增长28%,增幅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527.86亿元,增长23.3%,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比上年增长5.7%,增速比上年回落16.5个百分点,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5.9%,比上年降低8.4个百分点。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二)消费需求偏低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程度要高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拉动程度。但近几年,我区消费率呈现逐年下降局面,而投资率却不断提高,可见经济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比较明显。2007年,我区的消费率为43.2%,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而且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也是最低的。目前内蒙古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多,相当于北
京的79%、广东的88%、浙江的93%、上海的87%。当前,受经济下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消费信贷品种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我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缓慢,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偏低。2008年。全区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56.86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5.7%,低于全国同期6.6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汽车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分别为80.5%和7.5%:农牧民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17亿元,仅占全区个人消费贷款的2.8%。
(三)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还相对滞后
2008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3%,比2007年降低2.4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4年开始连续5年比重降低,已累计降低8.6个百分点。与全国对比,2008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1%,连续5年此比重维持在40%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虽然纵向对比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横向比较,我区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2008年。在31个省区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内蒙古排在第27位。不仅远远低于沿海地区,而且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略高于陕西外,仅居第1l位。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还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内蒙古城镇化水平不高,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全国一些大型批发零售商业企业有的尚未引进或刚刚登陆我区,这说明我区的商品市场还不够发达。科技、教育、文化、房地产、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仍难以起到支撑作用。传统行业的兴旺并不是第三产业发达的标志,而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第三产业的水平和档次。而我区这些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要素、提升技术水平等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目前我区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农牧区金融服务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全区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292.37亿元,占全部农业贷款的93.16%,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入有限,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资金外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五)对第三产业投入力度不足
2008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596.44亿元。分行业来看,对工业的投资达2881.7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5%而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为2428.05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4%,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其中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7%,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入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O,6%。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投入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9%,上述几大行业投资比重均比上年有所降低。由此可见,2008年我区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对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的投入较少。
(六)建筑业、房地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优势
从近几年建筑业发展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明显加大。截至2007年底,内蒙古总承包建筑业企业572个。居全国第22位;从业人员35.47万人,居全国第23位;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100405元,人,居全国的第29位。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内蒙古仅为144家,居全国第27位:从业人员3.06万人,居全国第25位: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85153元/人,居全国第29位。在从房地产企业看,2007年。内蒙古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1415户,居全国第20位,按用途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0.9亿元,居全国第19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总计797.18亿元,居全国第25位。资产总计仅相当于北京的5.2%、上海的5.1%、江苏的8.6%、浙江的8.6%。内蒙古建筑业企业因小企业居多、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缺乏竞争优势,以建筑劳务输出为主要手段,在开放的市场上承揽标志性产品的难度较大,更难以跨省区参与竞标。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因此,发展势头远远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重点工业的技术改造。2008年,我区煤炭、电力、交通运输业投资三项合计占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5.3%,投资额较大的电力、铁路、重点高速公路和高档次的住宅楼项目大部分由区外企业承建,建筑业增加值中相当一部分的份额由区外企业拿走,而我区企业在区外完成的产值不足10%。同期江苏省、浙江省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4%和34.6%,明显高于我区。以房屋工程为主的企业资质面较窄的矛盾比较突出,招标承揽较大建设项目工作量的空间非常有限。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我区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也存在制约发展的不少矛盾和困难,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此,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发展大物流。以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自治区主导产业,重点在中心城市、工业园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口岸。整合物流资源,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建设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鼓励生产企业物流外包,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项目,引进中远集团、敦豪物流、北京通和国际投资、神华物流等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巴运、呼运、安快、中吴等一批区内物流企业。二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内蒙古发展银行。支持包商银行在各盟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担保资金规模,支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大力培育创业投资企业。搭建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立足自治区自然生态、地质遗产、民族历史等旅游资源,支持中小企业把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创意文化有机融合进去,打造综合旅游品牌,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旅游空间,增加旅游消费,从而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专业店、连锁店
等流通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和规模化经营,运用政府引导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综合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同时结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支持连锁企业进入农村牧区市场。五是加快发展城镇居民服务、农村牧区服务和商务中介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牧区生产综合技术服务、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经营、农畜产品收购等双向流通服务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咨询、会展、广告等公共商务服务领域。
(二)抓好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扶持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60条政策,重点推进落实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政策以及市场准入、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二是积极推进能够市场化经营的部分社会事业领域和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落实公平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资本投入等政策。积极引进区外现代服务企业,承接国际、国内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外包,加快提升自治区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稳定就业局面
近几年来,我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好途径就是增加就业机会,我们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积极作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居民就业渠道。要进一步完善并坚决贯彻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各级政府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供优质就业服务,让更多的下岗及失业人员充分就业。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带给我们的压力,使国民经济尽快走上正常轨道。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确定重点地区和行业,建立企业停产、破产、裁员、失业情况报警制度,对企业经营状况和岗位流动情况实施动态监测,随时分析情况变化,对可能出现较大规模岗位流失的行业和企业作好预案,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二是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扩大就业。政府在制定拉动内需投资和确定重大投资项目时,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要结合各地的特点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多吸纳就业人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作好就业服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三是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积极应对目前就业难状况。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就业服务指导机构要尽可能将全面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和引导他们合理定位。四是认真作好对返乡农牧民工就业服务工作。要依托各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深入乡村牧区调查农牧民工的返乡情况,对有就业需求和愿望的农牧民工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劳动部门要充分发挥职业介绍职能,为返乡农牧民工提供实效性的就业服务。
(四)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我区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投入不足是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符合全区整体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一是要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用足国家信贷政策,用经济手段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服务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二是要依靠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这一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建设,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是在积极引进技术和项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服务型人才。要努力改善我区发展的软、硬条件,依靠资源和环境从国内外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
(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区第三产业经济组成部分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所以,应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创办第三产业。我区第三产业企业较多。但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很少,知名品牌的企业就更少了。我们要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其打造自己的品牌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六)强化发展载体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实践证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和产值比重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全区小城镇建设。通过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功能的完善,通过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形成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吸引和聚集强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提升。
(七)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我区建筑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现有企业结构,紧紧抓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加快经营机制转变,转换经营理念:同时还要继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尽快完成资产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加快组建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资产规模大的建筑企业集团,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企业为主体,以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超大型及大、中、小型企业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筑起分工明确、配套协作、整体优势明显的队伍结构:要创立品牌工程,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扩大我区建筑企业在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影响力。以国家扩大内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契机,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要把满足群众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业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