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乐学者”
2009-07-30陆汉荣
陆汉荣
“叶片的结构”一课在《生物》七年级(上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按照“观察一提出问题一思考一巩固深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通过感觉和知觉等去认识各种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要通过思维活动去认识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终身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使他们的思维犹如起伏向前的波浪,不断得到激发。疑问、矛盾是启发思维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对疑问和矛盾的兴趣。兴趣越强烈思维的启动力越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了让学生成为“乐学者”,我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一、以趣诱思教学中,笔者通过演示一些趣味性实验或者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每天看见绿色的叶片,但从不去思考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种子一萌发就是绿色的。为了使学生理解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进而让学生掌握叶绿素的功能,笔者设计了一个用黄豆苗作材料的对比实验:甲组的黄豆苗在光下培育,乙组的黄豆苗用黑袋罩着。当笔者打开乙组的黑袋,学生看到甲乙两组黄豆苗的反差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都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最后学生终于明白: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学生还积极探索在光下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内容。下课后,学生纷纷问笔者要“黄白色的黄豆苗”,他们要亲自观察,看看叶片在光下如何从黄白色转为绿色。这个实验很简单,正因为简单,才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我也可以做”,有一种参与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情境。
二、以疑激思思维自疑问开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都落后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这种矛盾正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不断揭示并促进这种思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何做到以疑激思呢?笔者在讲授每个概念或知识点时都力戒廉价的给予,不轻易让学生获得,而是尽量设置一些疑点、难点,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在碰碰磕磕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上《叶片的结构》这节课时,学生经过实际操作,观察了叶片的表皮细胞,了解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笔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以下问题:人活着要呼吸,生长着的植物的叶片需不需要呼吸?气体通过哪里进出叶片?气孔的开关由什么细胞控制?这种细胞的形态特点如何?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开展热烈的讨论,掌握了气孔和保卫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不断设置疑问,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三、以思促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为什么”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这些学生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以思促学的能力呢?笔者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探究。如在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叶肉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四种叶片,四人一个小组对叶片进行观察,由小组长集中大家观察后的问题。学生观察叶片后的问题很多,“为什么叶片有大有小,都不一样?”“为什么叶片有厚有薄?…‘为什么叶片向上的一面特别绿,向下的一面绿得浅?”等等。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在生物教学中,笔者着力营造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学生乐问,才会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此时才能让学生乐思乐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