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昨天、今天和明天
2009-07-30张道军
张道军
以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目的,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基本思路,以“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为特点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当代中国大型企业特别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发展主旋律之一,其进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是一次小舞台变成大舞台、战胜曲折并实现梦想的宏伟征程。如何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而从演变轨迹中发现一般规律以指导企业国际化的具体实践,是具有国际化战略雄心的中国企业家必须关注、深思和求解的重大课题。
昨天
中国特色,不平凡的历程
中华民族国际化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却起步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1979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视作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其设立的目的就是把它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加入WTO,先后在全国形成新的思想解放,直接推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以此为主线,中国企业国际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蹒跚学步阶段。在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中国探索开放大背景下,国内企业国际化的种子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中国企业抓住“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对国际化有了感性认识,取得了初步的国际化经验,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阶段的国际化以“引进来”为主,进出口贸易是重头戏,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小。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步伐较快。例如,广东、福建和江浙地区的民营企业以极大的勇气跨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实力不强的时候,先是出去办餐馆,从事贸易和服务。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0年,发育成长阶段。这一时期,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中国企业抓住发达国家以机电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机遇,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这一阶段的国际化以更大规模的“引进来”为主,进出口贸易仍然是重头戏,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依然不大。不过,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全面分工,管理程序走向规范,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与第一阶段有明显区别的是,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出声音”,一些领先的中国企业如海尔集团在1998年制定并真正实施了国际化战略,并提出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即先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其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海尔的国际化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登堂入室阶段。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为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全新的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十六大报告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期间,中国企业不仅顺利渡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竞争力大幅提升,真正开始在全球市场上登堂入室、显露身手,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新生力量。其中,最靓丽的风景有三个:一是依托良好的政府资源,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在国际化舞台上闪亮登场,成绩斐然,举世瞩目。二是在国际化方面领先的中国企业如联想、TCL、华为、海尔、海信等频频出手,斩获颇丰,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耀眼的明星。三是在保持“引进来”良好态势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阶段的另一个趋势是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力度加大,但结果是有得有失。一些重要事件有:
(1)2005年~2006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继海外整体上市,受到海外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超额倍数达到78倍。但是,2008年12月31日,发生在H股市场上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纷纷抛售其所持股份的情景,到现在看来依旧惊心动魄。
(2)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2 000亿美元资本金来源于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初期所从事的外汇投资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为主,之后,投资30亿美元购买黑石10%的无投票权股份,50亿美元入股摩根士丹利,时至今日均巨额亏损。
(3)2007年10月,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对外营业。 新成立的英国子行将与伦敦分行并行运营,伦敦分行将主要从事批发业务,英国子行将全面从事个人金融和公司金融业务,并在欧洲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4)从2006年开始,中资金融机构开始参与国际并购。至今所进行的海外跨国并购有11笔,有5笔超过10亿美元,其中金额比较大的有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国开行入股巴克莱银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海外并购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包括平安在欧洲对富通的并购。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平凡之路,特别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泪、交了很多学费,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今天
硕果累累,仍有差距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可谓铿锵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中国企业的国际业务规模庞大,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具体表现在对外贸易、“走出去”和对外金融资产等方面。
(1)对外贸易增长迅速。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达到2.5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是1.43万亿、进口是1.13万亿。至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完成了4次重大跨越。20世纪80年代实现从农产品为主向工业品为主的转变,80年代中期实现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中后期实现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向IT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方向转变。通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成功实现了向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出口模式转变。
(2)“走出去”步伐加快。据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截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粗略估计有上万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国有产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逐步发展到绿地投资、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创办境外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逐步建立。
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0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新签合同额1 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 63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 341亿美元。
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2008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新签合同额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5万人;2008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4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0.3万人。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合同额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
在对外设计咨询方面,2008年我国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4.48亿美元,同比下降8.6%;新签合同额8.88亿美元,同比下降13.8%。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26.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亿美元。
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央企业已经成为主力军。以对外承包工程为例,200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排名前5位的企业有4家是中央企业,见下表。
(3)对外金融资产规模庞大。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2008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截至2008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29 203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23%;对外金融负债14 013亿美元,增长17%;对外金融净资产15 190亿美元,增长31%。
在对外金融资产中,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分别为1 694亿美元、2 519亿美元、5 328亿美元和19 662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资产的6%、9%、18%和67%。在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8 763亿美元、1 612亿美元和3 637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负债的63%、11%和26%。
其中,备受关注的储备资产,占对外金融资产的六成以上。以美元计值,储备资产的4个组成部分: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分别为169亿美元、12亿美元、20亿美元和19 460亿美元。
二是形成了一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国际竞争力明显的行业。例如,通过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常见常新。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机电产品中的手机、彩电、集装箱、磁头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在一些规模较大、行业集中度较高、有一定出口或受到政府鼓励的行业,例如:家用电器、消费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信设备、汽车、钢铁、纺织、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中国企业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三是建立了覆盖面广阔、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布局。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市场遍布全球各地,战略空间大。当然,不同业务其市场布局有所不同。从贸易对象来看,欧洲、美国、日本是中国三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很高比重。在对外工程承包方面,从2008年营业额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亚洲289亿美元,占51.1%;非洲197.5亿美元,占34.9%;欧洲33亿美元,占5.8%;拉丁美洲30亿美元,占5.3%;北美洲、大洋洲分别占1%和1.9%。对外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级绩效的中国跨国公司。2008年,已经有35户中国企业(其中内地企业26户、香港3户、台湾6户),内地企业中有19家是中央企业。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既有像中石化、中石油、中远、中化、海尔、康佳、中建、中兴、TCL等一批领军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
五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范围和深度明显改善,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目标已经多元化,包括开拓新市场、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获取海外生产要素等等。在开拓市场方面,中国各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差别非常大,高度垄断行业的企业利润丰厚;相反,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残酷的国内外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获利空间相对较小。为了生存和更大的获利空间,这些中国企业希望开拓更多新的国际市场,以谋求营业收入的增长及业务的突破。此外,创新是众多中国企业家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部分企业积极寻求与海外厂商的合作或直接选择海外兼并收购来获取技术及其他资源,以求摆脱价值链低端的制造者角色,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课题组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具体包括:
(1)主要为获得市场的市场国际化战略,10种基本模式: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跨境服务——全球化视角下的业务拓展,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应对贸易壁垒的新举措——境外设厂。
(2)主要为获得技术的技术国际化战略,4种基本模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技术型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
(3)主要为获得资源的资源国际化战略,5种基本模式: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业务转型,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所在国市场,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
(4)主要为获得国外资金的资本国际化战略,3种基本模式: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民企绕道海外上市融资,新技术公司——与海外资本共成长。
此外,王辉耀先生曾经将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的形式总结出十大模式,具体包括:海尔安营扎寨模式、TCL品牌共享模式、联想借船出海模式、华为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长虹产品代理模式、中石油和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温州星火燎原模式、对外承包工程模式、劳务合作模式。
六是在资源能源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保证。中国企业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安哥拉、委内瑞拉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在资源能源合作方面,中央企业功不可没。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
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存在不足,主要包括4个方面:
一是产业链控制力明显不足。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指能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的企业,而中国目前的顶级企业中无论是已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如中银、中石化,还是近年来表现抢眼的海尔、联想、TCL和华为,他们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程度。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供应链控制力明显欠缺,多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产业链低端。根据IBM的研究结果,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大部分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层,获得的利润率不足产品价值的5% ,大部分的产品利润都被那些有较强研发能力、有品牌影响力、有核心客户关系的外国公司收入囊中。
二是品牌建设不力。目前,中国企业仍然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层面竞争,缺乏国际级的自主品牌。世界名牌的形成既需要产品的品质保证,更需要文化的积淀。按照海尔集团张瑞敏的理解,世界名牌还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本土化的名牌的综合。而绝大多数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同样是一双做工与质地差不多的皮鞋,中国品牌的可能只卖到20美元,而意大利产的就要卖200美元甚至 500美元。中国的百年品牌张裕酒味独特,在品质上并不比法国的差,但在法国许多城市的酒廊、商场里张裕的售价只能是人家的零头。 尽管张裕等16家中国知名企业曾于2002年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向全国企业发出倡议:向世界名牌进军!但客观地说,以中国品牌的实力,要在短期内挤进相对稳定而又具排外性的世界名牌阵营绝非易事。
三是金融业务风险控制能力急需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投机遭遇折戟沉沙已经不是新闻。早在2004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损失约5.5亿美元后,向当地法院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以重组债务,其股票遭新交所停牌。2005年底发生了中国国储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期货作空被套事件。2008年,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从事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出现了重大亏损。其中,国航的损失达到77.07亿元,东航的亏损也有63.53亿元,上航亏损额为1.7亿元。
四是经济增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如高科技企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当然,上述问题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指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努力方向。
明天
挑战与机遇并存,任重而道远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道路必将充满坎坷,有很多坎需要跨越。特别是源于美国次贷风波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危机如影随形,贸易保护主义对脆弱的世界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在许多领域反而会增加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相对竞争优势。只要运筹得当,精心组织,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企业仍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中国企业将努力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以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从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判断?除了全球化大趋势外,从我们内部看,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需要。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众所周知,跨国公司已经是母国实力的象征以及母国利益的代言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曾经说过:“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在他看来,索尼和松下这两个品牌让他在国际交往中感到非常自信。今天,判断一国是不是世界经济强国,在一定程度上主要看该国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少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一国如果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那么在国际分工、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等方面必然受制于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就很难有发言权,甚至国家经济主权也保不住。
翻开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当一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时,必然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如德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新贵时, 就涌现了西门子、巴斯夫、拜耳、蒂森•克虏伯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同样,当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主导世界经济时,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福特、杜邦、 IBM等业界巨子便应运而生了。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和上个世纪后期的韩国。因此,经济学家把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在战后获得的巨大发展视为“同蒸汽机、电力和汽车的应用推广一样,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
从全球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必将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必将加快。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同时,十七大报告还首次具体阐明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为制定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指明了方向,必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以国际并购为例,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数量和规模,不仅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例如,2006年印度米塔尔公司以332亿美元收购欧洲最大的钢铁集团安赛乐,使企业的年产量超过1.1亿吨,超出当时名列第二的日本钢铁三倍,成为全球钢铁之王。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例,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经营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协作基础上优选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业务环节,走上基于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其次是学习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还有,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与并购,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既改变目前单纯依赖国外中间商的局面,更为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研发体系创造条件。
三是实现当代中国企业家战略雄心的需要。企业家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是以企业为载体的。在这个载体上,责任与义务、光荣与梦想,鼓舞着他们为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尽管在追梦的路途上坎坷不平,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当然,成功的企业家也赢得了尊重。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眼中,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就是成功改善日本国家形象的民族英雄。因为以前“日本制造”曾是品质低劣的代名词,而以盛田昭夫为主要代表的一批企业家则为日本洗刷了这个恶名,让世界了解到日本品牌的优良品质。
综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之路仍将布满荆棘,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但是,全球化的车轮不可倒转,中国企业特别是具有雄厚实力的中央企业,未来必将在全球大舞台上,上演一台连一台的大戏、好戏,并赢得灿烂的未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