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教学设计
2009-07-30孙淑梅
孙淑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和鉴赏。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流露的忧时、怀旧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意境。
2.难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对词作进行阅读与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虞美人》导入
2.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千古词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
2.学生听配乐诗朗诵。
3. 学生单独吟诵诗词。
三.理解赏析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 词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请同学们看看上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 研讨与赏析
(1)上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问:为什么会“无言”?你会在什么时候 “无言”?
苏轼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伤感,柳永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恨,而李煜呢?更与何人说?要说什么?(先不要交代词的背景,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问:一个“独”字除了写出了孤独之外,还让你产生怎样的联系?(神情,步履等)
问:古人有登高的习惯,尤其在忧愁、相思、无奈等情形下。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恋了?还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导继续分析)
第二句:月如钩。
问: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问:“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此多的愁绪,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问:“寂寞梧桐”怎样理解?“清秋”是怎样的一个季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可联系杜甫的《春望》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此句。)
问:“锁”字是什么意思?(笼罩)什么不用“笼”?有何不同?
小结: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李煜的愁绪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还有什么?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请看下阕。
(2)下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问:运用了什么修辞?你还知道那些运用比喻写愁的诗句?
问:“离愁”是什么愁? 是如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人比黄花瘦”的儿女情长,还是后期作品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人亡?李煜的作品也同李清照的一样,因国家命运的改变而分为前后期,他的前期作品希望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并与之比较阅读。
第二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将祖宗打下的江山丢了,自己也成为阶下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 小结: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四、巩固练习
1.学生齐读或背诵。
2.学生小结。
五、教师总结
1. 本词用以表达愁的意象(楼,月,梧桐,清秋)及表达的中心内容。
2.这首词既然是写“愁”的,为什么要用“相见欢”的词牌?
[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3. 请学生读板书(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责任编辑 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