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09-07-30李新春
李新春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使学生学会思考的前提。宋代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课堂上我喜欢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可能有人认为这样会占用很长的课堂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快乐。
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齐读课题之后,我请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提问:
(1)小数除以整数时,什么时候给商点小数点?
(2)小数除以整数,怎么给商点小数点?
(3)小数除法跟整数除法一样吗?
(4)小数除法的竖式跟整数除法的竖式一样吗?
(5)小数除以整数,除不尽,怎么办?
应该说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而且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就包含着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尝试计算22.4÷4。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独立解决了前四个问题。但是,这远比教师讲解给学生要印象深刻。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①某同学在竖式计算中,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引起了大家争论,学生虽然都知道他的计算过程有错误,但是又说不清为什么。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上式到底错在哪里,这时教师再讲解就顺理成章了。
②有位同学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有几位小数,商就有几位小数吗?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由于学生前面提出的第五个问题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课的学习范围,所以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留待后面的学习中去解决。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说明他们是在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从生疑到质疑,最终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⑴商一定是小数吗?
⑵被除数一定大于除数吗?
这两个问题没有涉及到当堂课的学习内容,而与第二天所学内容有关。所以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在学习过程中,第二个问题自然被解决了。在快下课时,提出第一个问题的学生自己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商不一定是小数,9.6÷9.6=1,商不是小数,而是整数。”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探究自己解决。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学习重视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尝试计算1.2×0.8,板演时出现这种情况:
我让这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他讲得很好,却不知道积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这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学生的疑点便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这些疑点解决的过程便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后,学生质疑:医院监测病人心脏变化的心电仪显示的是折线统计图吗?可见,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重量单位吨、千克时,有学生问:长度单位有千米,重量单位有“千吨”吗?当然有的问题不见得一定要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成长,培养学生总是要去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这本身就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此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学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揭示课题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有两名学生很快举起手来。第一个问:“在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中会不会产生新的运算定律?”另一个问:“在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中,有没有一些计算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解决不了的?”这些大胆、新颖的问题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培养学生“问”的意识,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开掘学生“问”的潜能,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