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09-07-30杨彩瑜

关键词:科学生活活动

杨彩瑜

科学是一门同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科学相关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知识后,可以应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越来越感受到,现在的中学生,虽然生活在科技日益进步、信息日益丰富、社会日益繁荣的网络时代,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却在逐年下降。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下降的原因

(一)过分偏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生活

学生对科学生活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在参与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过程中,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和思考等途径完成的。而现在的学校、家庭,由于受中考指挥棒和唯学历倾向的负面影响,相对偏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学生在学校中,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内听课,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较少,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流于形式。学生在家庭中,一方面仍有较重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想方设法给学生加压,学生极少有投入到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见识大大减少,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二)电视、电脑游戏和网络等现代科技,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多样的高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丰富的电视节目、精彩的电脑游戏、日益完善的网络,也夹杂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许多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看电视、玩游戏和上网聊天等活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学习,也减少了他们接触自然、参加劳动实践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三)传统的学校课程设置,制约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空

传统的学习课程设置,其科目的安排偏重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相对削弱了学生实践活动等内容的安排。课程的内容,也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纯知识、纯理论、纯学科的问题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主要部分。学生从小学习的大量教材内容,主要均以上述的“三纯”模式安排,有些内容还缺乏时代特色,远远落后于生活实际。虽然新课程教材增添了许多与生活知识相联系的思考题、讨论题、实验探究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教学仪器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对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只进行“纸上谈兵”。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削弱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兴趣。

二、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缺乏这一现实情况。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在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改变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等方面,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以尽量弥补这些不足。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课程理念

要真正改变学生实践能力缺乏这一不利现状。担当重任和主要角色的,应是我们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实现了教育的返璞归真和走向现代化的双重功能,明确了要把知识放在现实的背景下,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其次要认真反思我们每天进行的、可能习以为常的教学工作,找出与新课程标准不相符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和教学手段等,彻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扎扎实实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二)变革教学模式,指导观察实践活动

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生活知识插图,也增加了较多小实验、小制作。这对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尽可能落实到位,想方设法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要求,尽量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观察、动手机会。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日常用品带到课堂,如铁匠剪刀、普通剪刀、理发剪刀、老虎钳、起子、筷子、扫帚等,引导学生分析构成杠杆的五要素及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观察作业和家庭小实验,例如,在学习“鱼的形态结构特征”时布置学生去买鱼,观察鱼的形态特征、运动状况,然后帮妈妈剖鱼、烧鱼来了解鱼的内部结构,最后以吃鱼来进一步了解鱼的骨骼构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自己曾见过的鱼,并画出其形体,说说各器官的功能,再结合课本插图和内容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讨论和概括。有些重要的自然现象的发生不一定与教学内容同步,如《日食和月食》这一节,由于这些现象不常见,其产生的原因又不易直观理解,为揭示其中的奥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演示、分析推理、综合比较、实际观测等步骤进行。在课堂上先用三球仪演示,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实验领悟日食的成因,概括出日食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再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探讨日食成因的学习方法来得出月食成因的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综合比较得出日食和月食两种天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巩固学习内容还可组织学生伺机进行实地观察,如2009年将发生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奇观,教师可提醒学生届时对观测情况作记录、分析。

(三)改变课堂结构,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规律,解决疑难问题。恩格斯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则是用语言来表现的,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着想,精心设计问题,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从中发现、培养学生思维的火花。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是一个倾听者、点拨者,时刻激励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在课堂上,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思考问题”来体会怎样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材料”来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视野;通过课后“小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革新教学手段,发挥现代教学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内容中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上的独特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在直接经验上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又如水的分解实验,单凭初中生的感知能力不可能—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粒子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

5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实践知识欠缺的成因和现状,改变惯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科学知识与现代社会生活水乳交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以致用的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猜你喜欢

科学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