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生物教学初探
2009-07-30方旭东
方旭东
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向传统的学习理论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大脑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关于生物学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
一、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如“遗传和进化”模块中,基因的两大规律是属于分子水平的范畴,内容非常抽象。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两大规律”的讲授必须串连“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关于DNA复制、染色体、染色单体等相关概念,在旧知识体系上搭建“两大规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平台。
二、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概念调整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绝不是唯一答案。这些知识在进入个体的经验系统之前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经验之间反复双向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命科学更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旧的教材中对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和假设,很可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如原教材“生命的起源”内容中关于生命起源的探索,历来就存在不少的争议。迄今为止,人类还未能真正找到生命产生的奥秘,而课本中对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仅是一种推测和假设,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况且现在又受到许多新观点的不断冲击。如果学生仅仅根据书本知识盲目地接受一切,就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难以建构自己的知识。
三、学习应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生命学科归属自然科学,许多课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笔者认为生物教学应结合学科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贴近自然,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多媒体等多种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化学习环境。
(一)借助多媒体,让知识从“抽象走向具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且更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而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多媒体既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表象,又能具体地表达事物的发展过程,更能演示事物的变化规律。而且它还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呈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和学习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高中生物学的“遗传和进化”模块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就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问题情境。“遗传和变异”都属于微观抽象的知识,单凭语言虽然能把道理讲清,但缺乏直观,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幻灯片展示了几只虎的画面,给学生提供观察材料,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既相似,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虎身上的纹路不尽相同)。学生很容易知道那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最终较为顺利地完成“遗传物质”的学习。
(二)灵活借助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具体实物。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可展示一盆具有向光性现象的植株,并在新课引入时,可向学生提问:这属于生物的哪个基本特征?学生面对形象的实物,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获得和建构。又如“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笔者总感到学生对人体自身的结构相当模糊,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挂图和人体解剖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野外实景,提供自然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社区课程资源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介绍“物种的多样性”知识,未免显得苍白、空洞,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地理环境许可,不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笔者就地取材带领学生到宁波四明山上去踏青采风。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切身感受到自然界植物物种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主人翁责任感。学习动物学知识也如此,可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家禽(畜)养殖场等。
(四)走近实验,亲身体验
实验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物,并能仔细地研究生命现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既有验证型的,又有探索型的,既有观察型的,又有操作型的。这些实验,都是前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对此进行重复操作,不仅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从中体会科学实验的严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