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探析

2009-07-29陈永林孙巍巍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赣南

陈永林 孙巍巍

摘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调整乡村产业结构。赣南乡村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现代化程度偏低、产业资源优势发挥不足、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不强等不合理问题,其主要制约因素是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等。调整赣南乡村产业结构的思路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实现农业现代化、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积极培植第二、三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赣南

中图分类号:F320

当前,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乡村产业支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自2004年9月以来,赣州市(俗称赣南)开展的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走在前列,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标杆”,形成了“赣州模式”,但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以赣南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赣南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1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

赣南乡村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06年该区生产总值(GDP)582.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6.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0.67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2%、38.9%和37.9%。[1]乡村产业基本还是以简单再生产时代的单一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结构转变的任务艰巨,压力过大。

1.2乡村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赣南乡村地处江南丘陵地区,地形条件决定了该区农业只能选择传统的“牛拉犁”耕作方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之该区交通运输不便利,信息交流不畅通,乡村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很难在这里发展,从而导致乡村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第一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调整的速度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约。

1.3乡村产业与自然环境及资源结构不相适应,产业优势发挥不够。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形成乡村工业和产品生产的重要条件,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根据区域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特点,合理安排乡村内部各产业布局。赣南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脐橙种植,但当前赣南乡村产业还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没有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

1.4支柱产业与现有乡村产业尚未形成产业联动。

支柱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同时又与新兴产业的部门间有相互需求及相互诱导和渗透的作用。当前赣州市已形成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食品及果品加工、现代轻纺、机电制造(主要是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及中药制药等六大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中除食品及果品加工业可与农村产业形

成产业联动外,其余产业很难与乡村产业形成横向或纵向关联。

2赣南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区域产业政策缺乏指导性。

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是政府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核心和关键。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地区政府未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全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各地区域产业政策,未能在市场调控失灵中实行宏观调控,从而导致区域产业政策脱离实际、重复建设、分工不合理,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如脐橙产业在赣南地区出现“遍地丘陵、不见高山”现象,优势产业不明显,产业规模和品牌难于形成。

2.2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公共物品和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赣南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地区乡村而言,现有经济总量较小,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赣南乡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忽视了对乡村地区的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和发展资金的投入,势必影响乡村支柱产业及旅游、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的培植和扶持力度,进而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

2.3区域分工与合作不合理,难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赣南乡村区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便宜,运输成本低,具有很强的产业转移优势,但该区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从区域内部来看,城乡产业的二元化结构明显,产业关联度不大,优势互补性不强,中心城市或城镇淘汰的产业很难在乡村顺利转移。从区域外部来看,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分工和合作不够,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难于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不能与发达地区的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条。

2.4乡村劳动力素质低,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赣南乡村的人口素质普遍偏低,该区常住人口中,具有高中、大学学历人口所占比例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而具有初中、小学学历人口所占比例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低学历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乡村,因而在乡村中人口素质偏低。而低素质人口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不能适应非农产业对较高文化程度的需要。因此,在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中,这些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非常大。

3新农村建设中赣南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如果离开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2]当前赣南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针对赣南地区的乡村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以下几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3.1政府应加强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的宏观调控力度。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超前意识, 既强调发挥资源优势, 又强调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 坚持面向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规模。[3]同时,政府还应兼顾政策导向作用,合理保护粮食安全、出台相关的农业投资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以弥补市场导向的不足。如在选择产业过程中,部分政府受市场导向的影响,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于不顾,将农业用地违规转变为商业或建筑用地,大大地削弱了第一产业的用地面积,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此时上级政府就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用政策手段制止这种现象发生。

3.2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乡村主导产业。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4]如南康发展服装、家俱加工产业;兴国发展灰鹅、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信丰发展脐橙产业;崇义发展林业和木材加工产业等。

3.3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科技创新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推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 把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的高科技含量。同时,农业要实现产业化,就应以农品加工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产品基地为依托,以产品创新研发与推广为推力,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赣南果业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4加大第二、三产业的培植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当前,赣南乡村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才刚刚起步,布局还不够合理,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也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要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要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布局各地的工业园区,并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同时,要充分挖掘赣南特有的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等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3.5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产业发展联动。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培育新产业,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结构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赣县在发展生态经济中采用“山上抓脐橙、田里种烟叶、库区发展立体养殖、郊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业”的发展模式、会昌县采用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这些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乡村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联动,还为承接区域内外产业转移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可谓一举多得。

3.6加强乡村技能教育和培训,注重劳动力素质的培养。

新农村需要新产业支撑,新产业呼唤新农民涌现。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育新农民。要紧紧围绕五年培训200万农民的目标,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的培训,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政府出钱买单、农民免费学技”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另外,还可通过建立烟叶、蔬菜、水产、瓜果等农业技能培训基地和电子、模具制造、汽车驾驶与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各种技能教育和培训,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性转移做准备。

4结语

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在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中要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因素,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调整思路:既要注重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又要大力培植有发展潜力的第二、三产业;既要考虑产业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产业的生态效益,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好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赣州市统计局.赣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赣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tj.gov.cn/),2007-4-17.

[2]刘申辉.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对策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3月上旬刊):179-180.

[3]沈春明.对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1):199-2

01.

基金项目:江西省赣州市社联2007年资助项目(编号:0796)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