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给我国的启示
2009-07-29费维军张华
费维军 张 华
【摘要】分析德国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现状以及德国联邦政府制定《德国交通物流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背景,阐述该规划所提出的德国联邦政府发展交通运输与物流的基本原则和设定的总体目标以及完成总体目标拟定的应对措施,认为该规划可作为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和刚刚起步的物流业发展的借鉴:加强规划引导与协调;有效利用财政资源;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提高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化水平;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可持续发展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将其与汽车制造、生物和基因技术等产业一起定位为国民经济3大重要产业。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分别制定本地区的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规划。2008年,联邦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部向德国议会提交《德国交通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8年9月,《规划》正式公布实行。《规划》对德国物流业现状、目前以及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交通运输与物流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完成总体目标拟定的应对措施。
1德国物流业现状
德国现代物流业起步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至今已有逾20年历史。近年来,依托于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德国现代物流业逐步发展壮大,保持年均3%~7%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年均1.5%的增速。
物流业几乎渗透各行各业。在德国,物流业产值达亿欧元,仅次于贸易和汽车工业[1],居第3位,已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物流市场。德国从事物流业的人数约265万,超过建筑、电子和机械制造行业从业总人数,已成为德国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劳动力市场;德国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汽车公路网,包括长约逾 km的高速公路和近41 000 km的联邦公路。德国的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园,其平均规模约140万 m2,物流园将德国的陆运(铁路、公路)和水运(内河)两大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德国拥有诸如德国邮政、世界网络股份公司等诸多世界物流巨头,10大国际陆运和货代企业的市场份额占34%,10大国际海运和货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6%。[2]
德国非常重视推广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通过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运输工具标准化和条形码普及使用等手段,加之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费用大幅降低。[3]
2发展中的交通运输与物流业[1]
2.1全球化和社会分工对货运提出更高需求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增长,由此引发对货运和物流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是德国联邦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预计至2025年,德国货运量(tkm)可能会比2004年增长71%,其中,公路货运量增长79%,长途公路运输增量可达到84%。而且,由于地域之间增长存在差异,一些公路货车的货运量增长水平甚至可以翻一番。这意味着,目前供重型货车使用的1条高速公路车道,20年后将必须增至2条才能满足货运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运输系统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的瓶颈。
2.2气候变化对货运和物流提出更高要求
欧盟运输行业中71%的运输需使用汽油,而其中公路运输的油耗占97%,因而必须降低运输引起的CO2排放。《能源与气候变化综合规划》(Integrated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重申,与1990年水平相比,2020年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40%。目前,欧盟由运输引起的CO2排放量约占其所有CO2排放量的20%,而公路货运引起的CO2排放量要占公路运输CO2排放量的近1/3。面对这一重大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运输能耗及废气排放,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噪声,促进运输向环境友好型、气候友好型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2.3人口变化对物流提出新要求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预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由目前的万人减少至万人。人口下降虽然不会导致货运量减少,但是人口变化会给交通运输决策者带来巨大挑战。这是因为,由于人口发展存在地域差异,货运量增长也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一些地区的货运量呈现温和增长,而通往沿海港口的主要运输干线以及主要大城市之间的货运量却会大幅增加。面对区域差异化发展态势,货运业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制订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投资计划。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也对运输和物流业提出新要求。老龄化消费者比例增加可能会促进配送、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2.4行业发展对物流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以及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对货运和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JIT(即时配送)要求给经营人和物流从业人员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未来,竞争力的角逐将主要取决于经营人能否为其员工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但是,目前,德国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与2004年相比,仍有近44%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使技术劳动力的缺乏成为该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主要问题。
2.5运输安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货运量的不断增长、运输及物流从业人员工作量的不断加大及自然灾害威胁等因素,要求运输决策者应加大对运输安全的重视力度。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也要求运输决策者采取严格的运输保安措施,防止供应链受到恐怖袭击。因此,确保运输流和贸易流顺畅,需要各国之间的持续合作。
3德国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发展指导原则与目标
3.1指导原则
德国联邦政府制订运输政策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其运输政策主要以3个可持续发展基准为条件:(1)经济基准:为德国社会繁荣、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永久服务,同时,避免占用其他更多的土地;(2)生态基准:以自然资源打造环境友好型、气候友好型运输系统,同时保障当前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3)社会基准:为使全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运输政策应该确保社会的流动性与运输的安全和公平,并且保障运输与物流从业人员享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3.2发展目标
德国联邦政府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协商的模式制定《交通物流发展规划》,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物流总体效率来提高德国经济效益,促进环境友好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巩固德国作为欧洲货运和物流中心的领先地位。
4《德国交通物流发展规划》基本目标与措施[1]
4.1优化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运输效率
(1)为提高德国港口和机场的竞争力,分别制定《全国机场发展战略》和《全国港口发展战略》,从基础设施与上层建筑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和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提高废弃物排放标准和采取创新技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促进多式联运的衔接以加强与市内运输网络的有效衔接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内河航道潜力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确保德国内河航运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长远发展。
(2)进一步加强电子交通控制管理系统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使用,促进既有交通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化,有效控制交通流,优化交通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3)成立交通物流发展协调机构,促进交通物流所涉及的各相关部门、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政务透明度,从总体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促使研究转化为成果。
4.2避免冗余运输,确保运输的流动性
(1)制定环境友好型、气候友好型城市物流发展全国计划及相应标准,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紧密配合下实施,使利益相关方就实现城市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
(2)制定项目资助指南,鼓励货运和物流行业开展创新技术试点项目,特别资助对提升整个运输系统至关重要的、因目前未进入研究阶段和尚未投入市场而无法获得投资的项目。试点项目的开展可以提高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利用率。
(3)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通过开发新配送路线增加地中海港口与内陆腹地的往返支线,或充分利用近海和内河航运实现运输方式转移等解决方案,优化过境运输。与此同时,创建市场激励机制,进一步减少集装箱空箱运输。
4.3实现更多运量向铁路和内河转移
(1)创建相关法制框架,为实现更多运量向铁路和内河转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条件。
(2)制定投资发展计划,在加大对既有设施改建力度的同时,加大对多式联运中新建转运设施的投资力度,由当前万欧元的年投资水平提高至1.15亿欧元;同时,对多式联运中装卸技术创新的试点项目给予资助,有效提高多式联运效率,促进更多货运量向环境友好型的内河和铁路转移。
(3)充分考虑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噪声污染、事故和交通拥挤等外部成本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促进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利于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经济成本的透明度,为制定运输和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4加大运输干线和枢纽的改建力度
目前,德国运输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已经接近基础设施总投资的2/3,为满足未来改建需求以及维护当前既有运输网所必需的费用,德国联邦政府已经增加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邦投资资金,并号召各州和地方主管当局加大对其所辖地区的运输投资力度。与此同时,还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制订优先投资发展计划;
(2)鼓励公私合营方式引进私有资金;
(3)积极探寻客运、货运分流措施。
4.5实现运输向环境友好型、气候友好型方向发展
(1)实施差别费率;
(2)提高运输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
(3)创建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优化物流链。
4.6创造良好的物流人才培训条件
(1)启动基础培训和再培训激励计划;
(2)定期举行由联邦政府、经营人、协会及工会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峰会,促进行业内交流;
(3)设立一门国际认可的、专门提供物流行业基础培训和再培训的学科,并将此学科与该行业国际运营企业和一流研究机构紧密联系起来;
(4)作为联邦政府对货运市场监督工作的一部分,联邦政府将委派联邦货运办公室每年对货运和物流业工作进行年度评估。
4.7其他
加强对保安机制的评估,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不同级别的保安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保安措施;同时,继续扩大包含公共主管当局、企业、贸易协会和学术界在内的网络,增强供应链保安与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5《德国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给我国的启示
5.1加强规划引导与协调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环节分别由交通运输、铁道和内贸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管理格局,使各相关规划部门、各级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严重制约着全社会物流的整体统筹和规划,导致投资的无效或低效。因此,各相关规划部门应从符合经济协调运行、现代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发展的整体高度出发,继续保持并加强协调,采用诸如成立协调联络机构的方式进行协作,共同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同时,规划部门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应加强与企业、学术界以及民间协会等相关利益方的沟通,在保证满足基础设施使用者需求的同时,确保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实现交通运输与物流的环境友好型、气候友好型发展。
5.2有效利用财政资源
要强调综合运用政府资源,支持交通运输与物流经济发展。对于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落后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先改造投资;对于在物流链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节点进行重点建设投资;对提升整个运输系统至关重要的、因目前未进入研究阶段且尚未投入市场而无法获得投资的创新试点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对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型、气候友好型运输发展的创新技术、创新计划给予财政鼓励;采用公私合营融资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利用财政资源,解决物流中心周围的公路、铁路及内河航道的配套建设问题,营造良好的运输环境。
5.3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高速增长的经济是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以及城市化的结果,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土地、能源供给日益短缺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严峻挑战。庞大的运输需求规模和快速增长的态势,要求建立发达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与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为有效减轻公路运输压力,将更多运量转向铁路和内河,应加大对港口、机场等枢纽与铁路、内河等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同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采用创新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制定创新计划,提高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以实现向铁路、内河运输方式的有效转移,特别要发挥内河运输在运输能力、土地占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实现现代综合运输与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4提高交通运输与物流信息化水平
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也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等科技力量进行规划和管理。电子交通管理系统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尚不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各省市之间尚未实现交通管理系统全国联网,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电子交通管理系统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使用,促进既有交通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化,有效控制交通流,优化交通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同时,构筑全国性的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政府、企业与协会之间的协作,实现信息资源的传输、交互与共享,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5.5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物流从业人员极度缺乏,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物流人才开发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交通运输部及其他相关部委与各有关大专院校可增设物流专业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可开办物流专业;鼓励学会、协会等组织物流峰会和举办物流培训班,企业内部也可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物流培训,加速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适应物流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Federal Ministry of Transport, Building and Urban Affairs. Freight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Masterplan [M].Berlin:Federal Government,2008:4,7,11-14,28-76.
[2] 丁海顺.从德国经验看政府在现代物流经济发展中的作为[N].现代物流报,2006-11-23.
[3] 张媛.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R/OL].(2008-02-13) [2009-04-05].http://jms.ndrc.gov.cn/gzdt/t20080213_ 190911.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