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坝的疑点与思考

2009-07-29刘琦琳

互联网周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工信浏览器网民

刘琦琳

事实疑点终将澄清,问题思考不可或缺。绿坝事件会随着网民快速的焦点转移而淡化,而如何实施合理有效的互联网监管则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太黄太丰满”——这被认为是“机器猫、Hello Kitty通过,加菲猫留下”的原因。尽管在记者尝试“绿坝一花季护航”的初体验中并未出现如此夸张的屏蔽,不过只运行一会儿的浏览器忽然被关掉却让人匪夷所思。对于目前网民如此强烈的反感,我们只能理解为,理念执行的方式和手段不成熟,沟通不足。

据记者了解,面向青少年的互联网监管,从三年前就已开始准备、启动。2007年,工信部启动该计划,2008年5月,面向社会招标,十几家软件公司参与竞标。最后,“绿坝一花季护航”的两家生产厂商金惠和北京大正中标4170万人民币。2008年10月,绿坝开始公测,同时,工信部也已照会相关PC厂商开始部署软件的预装。2008年底,贵州某中学由教师引起的黄色视频百人转播事件更是加速了互联网过滤政策的实施。2009年4月,工信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各中小学在5月底前完成“绿坝”的安装使用。所有“家电下乡”的计算机也已预装该软件。2009年5月19日,工信部下发正式文件,要求7月1号之后出厂的电脑必须预装绿坝软件。7月1日,工信部表示,厂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推迟预装”。

是过滤还是监控?

这是绿坝的最大疑点。6月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写到,“中国将用绿坝软件加强网上监控”、“中国不少网民担心,这款软件可能会被政府用来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以前常有家长投诉色情网站,但网民意见在“过滤”这一点尚未凝成共识。“过滤”成了“监控”,网民的火一下被点起来。

那么绿坝是否象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所说,具有监控功能?对此,工信部曾澄清说:绿坝“对用户上网行为不进行任何监控,也不搜集任何用户信息”。一份密歇根大学的“解码”报告表示,绿坝过滤的词汇中有相当部分的政治敏感词汇。但记者发现,当打开一个布满政治敏感词汇的网页时,尚未出现浏览器或者文档突然关掉的现象。

如果绿坝不是监控(“用来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而只是过滤,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是强制还是选择?

尽管过滤软件主要面向未成年人,但美国同中国网民一样,各国网民对互联网过滤或者监管政策也存在是否限制网民自由、泄露个人信息以及可执行性问题。美国《儿童因特网保护法案》颁布后,反对者认为,此举违背了美国的言论自由。一些人权组织和网站就以这部法律违反言论自由为名提出诉讼。美国驻华大使馆曾在一项声明中说,“美国关切试图限制互联网访问的行动,以及对国际公认的言论自由权的限制”。不过,最终,美最高法院裁定,《儿童因特网保护法案》不违反宪法中言论自由的原则,应予维持。对这一矛盾如何解释,目前尚不清楚。

是政策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安装绿坝后,记者尝试同时打开Google图片搜索,校内网、土豆网等图片、视频网页时,浏览器速度变得缓慢,有时还会被关掉浏览器。总结网友提出的绿坝效能的各种质疑,尽管这种种情况可能与个人电脑设置有关,但绿坝的过滤效能着实有待提高。不过,如果仅是软件存在技术性问题,并不足以改变这项政策本身,因为技术有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方式解决,政策是另一回事。

是商业还是政治?

据外媒报道,部分国外PC厂商,正试图通过其他途径对预装绿坝问题提出意见。排除政治媒体作祟的因素,绿坝何以令PC厂商抵触?据记者掌握的资料,尽管从红头文件出台到7月1号的“执行日”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以国内第一PC联想为例,同一批号的电脑装完绿坝只要4天。看来,绿坝给PC机带来的额外“麻烦”是绿坝不受待见的原因。除了安装软件的人力成本,对于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购买者,他们很容易将绿坝使用中的问题归结为“电脑坏了”,给PC带来的问题,使消费者可能向不需要预装绿坝的攒机商倾斜天平。这对PC行业的影响也未可知。

如果仅仅是商业问题,应该在商言商。但涉及“言论自由权”,商家不免有被政客利用之嫌。这种“政治”经济学,对商家其实是双刃剑。同样,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是完全正当的,但也有自己直接表达与被别人利用、被“代表”的区别。

已经明确的问题思考

绿坝产生巨大反响,出乎当事人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应该怎样实现互联网过滤和监管?在这个过程中,网民处在怎样的一种角色里?

从“过滤”到“监控”,媒体本应是信息的渠道,却实际上扮演了信息源头的角色。记者注意到,6月8日至6月16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先后就政府收紧互联网控制、预装软件的强制性、网民的愤怒、官员的辩解及绿坝的安全漏洞等进行了8篇报道,显得有条理、有计划,时间点的选择也颇有意味。除去涉及到的被采访人记者无法验证属实与否之外,《华尔街日报》本身的舆论影响力和计划性确实值得注意。正是在这种有形无形的外媒影响力之下,论坛里形成了“不骂绿坝就被人骂”的气氛。但随着更多事实披露,舆论操纵和政治干预的人为迹象越来越明显。在政策公布和执行过程中,如何排除事件本身之外的外界干预,是个问题。

对绿坝事件的思考也应该结合到未来的互联网监管中去。如何处理好营造政策环境与行政干预的关系,行政干预如何与行业自律、网民自律结合,有待进一步总结;先于软件预装的互联网相关方面的立法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的政府决策过程和商业招标,权责明晰的问责机制,这都是必须的,也是不能在网友面前含糊的。

从奥运会之前对CNN不实报道的抵制到绿坝事件的网友反应,再到近日关于Google中国“涉黄”而引起的“中国成年公民是否有搜索黄色的权利?”的疑问,网友在互联网监管中应该扮演怎样的一种角色呢?中国网民数量近3亿并还在不断增长,网络是网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日常生活的小事维护权益成为网民参政的方式。当话题涉及民族尊严时,网民往往表现为整齐划一的爱国舆论支持;而当涉及网民日常生活时,往往会形成分歧显著甚至敌对的状态。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网民不应该只视作需要鼓动爱国行为时的默许力量,或出台政策的被动接受对象,也应该视为日常生活中值得尊敬、值得珍视的民意团体。排除“家长制”善意而换之以平等沟通、交流、互动,我们就会少一些意外麻烦,多一些意外惊喜。

猜你喜欢

工信浏览器网民
工信部强制下架23款APP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工信部发布人工智能三年产业规划 促进AI未来加速落地
有感“网民节”
2.9亿
浏览器
lE8设置技巧大放送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