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2009-07-29张杨
张 杨
摘要根据安徽省肥东县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提出不同的改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地产田;类型;改良措施;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S1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7-0194-01
肥东县常用耕地总面积为7.6万公顷,通过2007~2008年开展的肥东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得出,肥东县中低产田共有5.19万公顷,占常用耕地总面积的68.2%。根据土壤主导障碍因素的改良主攻方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NY/T310-1996,引用农业部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将肥东县中低产田划分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碍层次型、坡地梯改型、渍涝潜育型五大类型。
1中低产田类型分布与改良措施
1.1干旱灌溉型
该类型指山地丘陵区的望天田、塝田,主要包括淹育型水稻土、侧漂型水稻土及部分渗育水稻土。这类稻田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灌溉设施不足,排灌不分家,串漫灌严重,养分缺乏,旱灾频繁,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两熟。干旱灌溉型中低产面积有2.7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1.95%,主要分布地区是北部岗地丘陵区,跨越江淮分水岭,是肥东县干旱集中地区。该地区降雨不足,灌溉条件相对较差,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养分含量低,黏盘层出现部位高,耕层厚度为13.85cm,耕层质地为轻壤、黏重,还有小部分的中壤。
改良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排灌分家,改串灌、漫灌为沟灌、畦灌,防止耕层土粒随灌溉水流失,控制白土化。二是因地制宜修建山塘水库,增加灌溉水源或实行提水灌溉,解决旱灾。三是实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和堆腐还田技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秸秆还田的使用量一般是秸秆产量的50%用于还田。四是平衡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施用磷肥90kg/hm2,钾肥50kg/hm2,有机肥30~45 t/hm2。五是加深耕作层3~5cm,打破黏盘层,使耕作层厚度大于18cm,以增加作物营养吸收面积,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和抗御旱灾的能力。
1.2瘠薄培肥型
该类型中低产田共有1.6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0.8%,分布于江淮丘陵地带,离村镇较远,该地区施肥不足,土壤结构不良,多是重黏土壤,土壤养分含量低,氮磷钾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旱涝灾害相对较多,有机肥源不足、土壤黏重结构差、土壤较瘦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改良措施:一是平整土地,完善水利设施。具黏盘层的岗地黄褐土型旱耕地应平整土地,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设施,改坡地为梯地,做到地面平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灾。二是秸秆覆盖,秸秆覆盖量为45~75t/hm2,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吸纳保蓄降水,增强土壤抗旱保墒能力,连续3年以上。三是平衡施用化肥,协调土壤养分。施用磷肥(P2O5)150kg/hm2,钾肥(K2O)50kg/hm2以上,并因缺补充微量元素肥料,连续3年。
1.3障碍层次型
该类型指肥东县黄褐土岗地1m土体内有黏盘层的一类旱耕地,面积有4 26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22%。质地黏重,耕性差,黏盘层出现在30~50cm,土体有效厚度30~50cm,黏盘层致密紧密,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地表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具有旱、僵、瘦、浅等低产特点,粮食年产量低于7 500 kg/hm2。漏水漏肥,作物生长后期脱肥旱衰,粮食年产量低于10.5t/hm2。主要分布在北部岗地上,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由于雨水下渗,黏粒下移,黏粒的淋溶聚集过程较为强烈,形成黏盘层。
改良措施:一是平整土地,完善水利设施。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设施,改坡地为梯地,做到地面平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灾。具砂层、砂砾层的潮土完善水利设施,发展井灌,提高灌溉保证率。二是结合施用有机肥深耕,逐年增加耕层和有效土层,消除土体中下部的黏盘层、砂层、砂砾层的危害。三是秸秆覆盖,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吸纳保蓄降水,增强土壤抗旱保墒能力。四是平衡施用化肥,协调土壤养分。
1.4坡地梯改型
该类型指肥东县山地丘陵区地形坡度5~25°的旱耕地,面积约2 58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98%。主要分布地区是东部低山丘陵区,具有陡、薄、蚀、旱、瘦的特点,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径流强,是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土”,抗旱能力差,多无灌溉设施,十年九旱,多属雨养型农业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耕层土壤由于受到侵蚀,耕层较薄,粉砂成分增高,养分贫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改良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设施。改坡地为梯地,采用土石筑埂,做到地面平整,地块坡度3~5°以下,做好梯埂的护坡以不被洪水冲塌。建设好地边沟、背沟和沉砂池,做到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积蓄降水,以便旱季用,提高抗旱能力。二是采取横向聚土垄作,减少水土流失。三是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和平衡施用化肥。年施有机肥量达到37.5~45.0t/hm2以上,提倡秸秆覆盖还田,一次还田量3000~4500kg/hm2,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配施微肥,因缺补缺。四是推广间套混种技术,提倡作物行间套种绿肥或豆科作物,作物轮作间隙插种短期绿肥,增加地面覆盖,有效地保持水土。
1.5渍涝潜育型
该类型的中低产田零星分布在南部一些圩区及低冲田,面积2 10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06%。由于所处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渍涝危害,地下水位上升与地表水相连,土壤长期处在持水条件下发生潜育化,土壤质地黏重。
改良措施:一是完善水利设施,降低地下水位,排除土壤积水,截断冷泉水,协调土壤水气,达到能排能灌,消
除潜育化,改一年一熟为二熟;二是改革耕作制度,实行水旱轮作;三是增施暖性有机肥、速效肥,补施微肥。
2改良建议
2.1政府重视,加强行政措施
一是建议政府把地力培养作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镇、村领导的工作责任制中。二是建议政府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设立地力培养专项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并加以具体落实,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培肥措施和验收标准。三是推广秸秆还田,大力推广大田生产冬季绿肥,政府补贴冬种绿肥种子的价款,以调动农民养地的积极性。
2.2改善耕地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率
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耕地资源,必须加大耕地的保护改良和开发力度,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要从治山、治水和改良土壤等多种治理措施入手,实现山、水、田、林、路等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