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融”学校文化的构建

2009-07-28周卫东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办学

周卫东

“和谐文化,根在心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人的心灵开始,从孩子抓起,为此,学校将办学传统和这一现代教育要求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心灵校园”,创建“和融”校园文化的办学设想。我们理解的“和”是指和谐,“融”是指融合、共进,建设促使校园组织机构、教育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相融共进的文化,通过“和融”的学校文化引领,培养学校全体成员具有“灵动和谐,自强志远”的人生态度和完善人格。

一、 打造“和谐、进取”的校园环境文化

学校将办学理念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情操,浸润学生心灵,并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与规律,把校园环境分为三大部分:理念标识系统、环境熏陶区域和功能区域,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激励师生积极发展的“心灵校园”。

理念标识系统:学校围绕办学理念把校训、校徽、校吉祥物、校色等学校标识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并把这些标志通过墙报、校服、课室、功能场所、办公用品等形式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体会学校的精神文化,认识学校最核心的教育思想,让这些标志在学生的心中打下烙印。

环境熏陶区域:学校利用有限的空间,围绕办学精神和理念进行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如校门口象征和平的小白鸽、大型主题画中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手牵手,幸福、快乐、充满热情地奔向未来,它寓意着孩子们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而每层教学楼,我们都围绕学校的校训、教育目标,用小动物提示的形式悬挂着充满温馨、有趣和教育意义的“心灵小启示”牌匾,图文并茂地教会学生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而“文昌阁”则向学生展示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让师生了解校史,体味学校百年来办学的历程之艰难,珍视学校的成就,并愿意为它的发展去努力和奋斗。

功能区域:要增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要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去感悟,形成文化自我向导的内部机制,自觉约束言行,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意识。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配套建成了三大功能区域:有用以休闲、谈心的“心晴走廊”、“星梦园”;有用以开展小组辅导活动的“知心屋”、“心乐园”;有开展大型团队体验活动的“童心园”、“绿翠坊”等实践基地。这些活动场所,都有各自独特的环境标识和氛围,师生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活动场所开展体验实践活动,或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模拟世界中,去提升认识,感悟人生的道理。

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而通过提示式、实践式等各种凸显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自然和融洽。

二、构建“支持、推进”的学校管理文化

“心灵校园”的办学理念,就是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和融”文化,通过和谐凝聚人心,融合团队力量,创造令人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让师生得到可持续发展。

学校历经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已逐步形成了“灵动和谐,自强志远”的学校精神和“至精,至远”的价值体系。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形成共享价值观,提高凝聚力,实现学校与学校成员的共同发展,和谐共进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为此,学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首先引导学校成员做到“三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共享。只有会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会沟通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相互合作;只有会共享,才能消除人际之间的隔阂,共同成长。其次,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实验等活动,促使学校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在研究活动中,改变观念,逐步了解和接受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内化到个人价值体系之中。第三,给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其在学习培训中改变自己固有的旧思维模式和个人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 要实现和融共进,必须要营造尊重、激励、和谐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团队精神的打造,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发展。

首先,要让学校成员有归属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决定人们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在工作上,学校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利用教学研究等活动,增加同事之间的交往,培养老师们良好的自我观和开放的体验心态,创造成功的平台,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在生活上,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身心健康、福利待遇等,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和关爱。

其次,营造相互对话的精神平台。学校开设了“心声论坛”、“心星博客”等信息平台,让教师们自由交流,透露心声;通过教代会、科级组等组织体系,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管理意识和责任感;在师生之间,学校通过“心灵日记”、“灵动QQ”、“文文姐姐”、“班级议会”等形式和途径,让师生展开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从而实现师生价值的认同和境界提升,营造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

第三,建立一种互信、支持、互动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学校通过行政与教师协同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通过建立科组、级组、首席教师工作室、援助小组、文文志愿小队等团体组合,为教师提供一个互动的工作平台,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品质,在共同目标带领下,建立互信、支持的人际网络,让学校的每个教师、每位员工的人格获得完善的发展。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团队协作,引领教师成长。激励是一种核心管理手段,它激活了人作为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变以往的传统指令性管理,为信任支持式现代激励型管理,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获得成功的舞台。

为推动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更大发展,学校构建了“星皓文昌”培养工程,开展了“星级教师工作坊”、“首席教师工作室”;在科级管理中,设立了“双导师制度”、“援助小组”等,让不同年级、科组的教师有更多机会开展协助性教学研究,实现教师的双向沟通,彼此共享,以达到优势互补,互动合作,共同成长,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并从中不断发展和提升自我,最终获得成功。

三、打造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在实践层面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能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热情进取,对学校文化的延伸和丰富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学校一方面建立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拓宽活动领域。如在学生方面,以班为单位开展“星级班”、“明星学生”、“文文志愿小队”等班级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灵动大课间”、“溯源之旅”等年级活动;在学校开展“‘感恩,成长毕业加冕典礼”、“志远”基金酬募等校级活动;在教师方面开展了“优秀级组”、“星级教师”等活动。另一方面,为防止走形式、搞花架子,为活动而活动,我们努力丰富活动内涵,真正把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融合到文化活动中,使活动真正反映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如:开展“志远”基金酬募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理解他人的痛苦,获得心灵的震撼,养成互助、感恩的良好人生观。又如每年一度的“‘感恩,成长,毕业加冕典礼”,让孩子们回忆六年学校生活,感受和体会老师的付出,也让老师们看到自己的收获;又如,“星级教师”的评比,为教师的成长创设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激发了教师积极进取,主动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了共进、共享的教师文化的形成。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从点到面,从班级到学校,从团体到个人,让师生体会和理解“心灵校园”的内涵,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办学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