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小姐”的拓荒

2009-07-28

37°女人 2009年6期
关键词:养牛场农场

陈 晓

大草原上的“理想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正值冬季,这里的公路两边是望不到边的土地,三三两两的树木已经枝叶落尽。这些年,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这里只盛产沙砾和杂草。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忆自己当年的梦想——“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她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许文丽说:“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的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元~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按网格状规划,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

车子离开304国道,驶上了青灰色的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着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看上去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金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有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两边对称地立了一排铁杆,上面是一些枯藤。可以想象,夏天,这里一定是青翠缠绕的绿色拱棚。

这户农场人家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儿。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北京小姐”的故事

背着许文丽,工人们都叫她“北京小姐”。

这是7年前当地人对她的称呼。7年之后,“北京小姐”成了许经理,当地人成了满根农场的工人。

他们悄悄观察着“北京小姐”的生活:刚来时可年轻了,像个大学生,现在长胖了。屋里铺木地板,还有一架钢琴。她开一辆1997年买的北京吉普,雨刷不好用,右边车门必须掌握一种精确的平衡技巧才能打开,后车门得从车里打开。

其实,这位“北京小姐”还有很多当地人看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生活。

她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父亲是联想集团成立初期香港研究发展部的总工程师。许文丽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上一代知识分子改革创业的艰苦。“那时我爸已经50多岁,带着几个年轻人去香港建立联想的研发部门,租很便宜的集体宿舍,每天挤地铁上班,下班回家自己做饭。”

1992年毕业分配时,许文丽被分到首钢。她没去,因为想过自由而自主的生活。她和丈夫有个约定,以毕业5年的1997年为界,如果她用创办私营企业赚的钱先买了房子和汽车,他就辞职加盟;如果单位先给他分房子和汽车,他就在单位干下去。

1994年,许文丽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礼品公司,几年时间里赚得千万。1997年,朱东从国企辞职,加入了许文丽的公司。

西部拓荒

这是一张2001年4月18日的照片——满根农场刚开建,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电,甚至没有住的地方。

刚来时,当地林业局告诉许文丽,荒原上每亩地的造林费大约是200元,包含树苗、机耕、栽植和最初两次灌溉的费用。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许文丽认为这个成本很低。然而,干起来才知道,还必须打深井,配套灌溉设施,加上修枝、打药、看护、10年的土地承租金等等,以每亩地造林80棵计算,10年下来每亩累计成本在1600元左右,而且这些费用的75%都发生在前3年。

可反过来一算,1600元10年换来80棵树,每棵树的成本20元,售价可达60元~80元;如果进行深加工,每棵树的价值可达150元~200元……许文丽又满心欢喜地干起来。

当地蒙古族老人告诉她,她承包的这片沙荒地,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茂盛的草场,有许多野生榆树和山杏。50年来,这里的人口增长了50倍,灌木都被砍去当柴烧了。60年代以粮为纲,这里几千亩湿地草场被用来种水稻,没过两年,湿地草场全部盐碱化。土地承包以后,陆续有人将这几千亩退化的坡地草场翻耕,种植绿豆,几年下来,土地全面沙化……

老人的讲述让许文丽更加相信这片土地的潜力。2001年4月,造林之后,她将这几千亩土地用围栏围封,禁止耕种和放牧。到2003年秋季,不仅首批种下的10万棵树长了起来,3000亩土地也覆盖了草皮。2004年,她又承租了相邻的4500亩荒地,两年栽下10万棵树。后来树成了林,野兔回来了,狐狸回来了,鹰也回来了,林子里还有刺猬和许多不知名的鸟。许文丽开始建养牛场,从100多头牛发展到400多头牛,最早买来的母牛已经在农场生下第三头牛犊,在这里出生的第一头母牛犊也马上要做妈妈了。

现在,站在这张2001年4月18日的照片上所示的位置看过去,最早栽下的一批树已有碗口粗,四五层楼高。夏天的农场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树木和牛群充满生机。

寒冷多风的养牛场

2003年,许文丽和朱东在土坯房的位置建起了新房。房子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单层砖墙,靠烧小锅炉取暖。

那时他们并不知道,一栋建在荒原中央的单层砖房,在-20℃的天气里是无法保暖的。冬天里,尽管暖气管烧得烫手,但热量很快就通过单层砖墙渗透到外面,在屋里必须偎着电热器才能感觉到温暖。

冬天是农闲季节,场部不过十几个工人,“邻居”在几里地以外,生活的主要乐趣来自农场里的动物——牛。许文丽给牛起了“美人系列”的名字,有“白美人”“黑美人”“大花美人”……早上赶牛出栏,她会满心欢喜地赞叹:“看,多漂亮,大眼睛、双眼皮,多美的身材,犄角也好看。可不是每只牛都当得起‘美人的称号。”

冬天是小牛犊出生最频繁的季节。2007年的最后几天,每天都有小牛出生。有时候,值班的工人会在凌晨4点敲许文丽的窗户,说“又有牛犊子生下来了”。每只小牛出生,许文丽都要亲自去照看。

他们的养牛场从规模到资质都已经很出众。2006年11月,他们应德国宝牛育种中心邀请,赴德参观汉诺威欧洲畜牧业展,考察巴伐利亚州的私人养牛场和宝牛育种中心。2007年7月,中国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签署合作育种协议,决定对中国现有的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共同培育适合在中国长期繁衍的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满根公司通过项目组的考评,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科技示范场,杂交的牛犊从2008年6月开始,陆续出生在满根农场的牛舍。

坚强的农场梦想

饭桌上,他们说起前两天被大牛踩到肝破裂的小牛犊。“犊牛岛还是很有必要的。”朱东说。“犊牛岛”是德国农场为刚出生牛犊准备的单间窝棚,这样可以避免牛犊被大牛误伤。

技术是朱东的专长。1997年,他从中远公司辞职去许文丽的礼品公司,为公司建设起内部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现在,他用POCKETPC——一台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黑色掌上电脑简化和村民之间的买卖。

当地收秸秆按面积计算,传统方法是用50米长的绳子测量。有一次用绳子测出总长是550米,而朱东用POCKETPC定点测出的长度是600米。最后发现是村民少数了一根绳子。从此,与满根农场做买卖,没人再怀疑朱东手里那个“黑色小方盒子”。

满根农场的喻意是“根系丰满,枝繁叶茂”,现在的农场,已经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许文丽说,偶尔回北京,看到有些洗浴中心和娱乐城装修得金碧辉煌,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小学、医院,却如此简陋,设施严重不足;常常看到一些时尚类杂志,纸张印刷如此精美,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孩子,课本是简朴的,没有课外书,有的连练习本都买不起……

不过,她仍然觉得这块土地充满了希望。

(戈薇摘自《海门日报》欣生 图)

猜你喜欢

养牛场农场
我的开心小农场
Fun on the Farm农场的乐趣
农场假期
农场
规模化养牛场疫病防治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山东省养牛场全株玉米青贮加工利用技术的调查分析
陕西城固县养牛场牛粪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一号农场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适度规模养牛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