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梁启超学做教师

2009-07-27谈心亭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梁启超学问趣味

谈心亭

重新捧读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对国学大师的学识、人品和演讲风采,就更加景仰。而且,越读越让我深切感到:现在担纲“科教兴国”重任的教师们,要是都能够像梁启超那样教书、育人、做学问就好了。

语文课上。他的学生梁实秋是这样描述梁启超的:凡“先生的讲课,讲到精彩处,便成为表演,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欢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沾巾了!情绪转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必)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他讲课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见《梁实秋作品精选》书)梁先生特别富有激情,感染力极强,听课的莘莘学子无不为之动容。《桃花扇·余韵》仍在目前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教本里,只不过换了个题目,叫做《锿江南》。现在的语文教师又是如何处理这篇优美唱词的呢?恐怕多是程式化的教学而已,从解题、正音、分段一直讲到写作特点、课堂习题和课外作业,声音不瘟不火,表情不哭不笑,手势不挥不举,保持立正不变的站姿终堂。难怪现在听讲的学生无不恹恹欲睡啊!刻板的讲述,没有一点儿生动的发挥。也难怪现在的学生要说语文教师的语言枯燥干巴无味,是天下最有效的催眠曲了。即使增加了多媒体,拥有声光合成的音像,学生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的热闹上面,而对课文的实质感悟和深切体会则很难达到梁启超先生超强感染力的课堂效果。

班会课上,梁启超满腔激情地讲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蟊蟊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见《沙年中国说》文,曾选为初中语文教材。在此,我实不忍割舍,故最后一段全部转录。)排比的运用,使得演讲者气势充沛,很坚定地表达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接着,用一组四字句,铿锵有力,如长河大浪,滚滚而来,咄咄逼人,描述了少年中国的美景和前途;最后,用两个感叹句,歌颂了不老的中国和无疆的少年。掷地有声,虽然隔了数十年,言犹在耳,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慷慨陈辞,闻者动容。这和周恩来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与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挣大钱娶美女的所谓理想前途教育根本不在一个思维层次,当然就更不能相提并论。现在课程表上的班会课。多数时候成了自习课,也有少数时候成了读报课,有时成了学习学校规章制度课,有时又成了班上量化得分的评议课……班主任多是老调重谈,讲过去讲过来就是那几句“学生守则”的老话。学生看似洗耳恭听,实是装聋作哑,能达到梁启超给学生思想上的震撼吗?现在,如果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话,我建议就把这篇《少年中国说》一字不漏地给学生饱含激情地读一遍,那么,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动。

辅导课上,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一个课堂违纪的学生说:“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件。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刚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见《为学与做人》篇)即使是对一个学生的谈话,他也能旁征博引,知识非常渊博,说理透彻,通俗易懂,让学生不得不信服。学生听了他的一席话,哪一个不心甘情愿地接受他语重心长的教导呢?哪一个没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呢?现在的教师,想必都遇见过心志不坚的学生,又是怎么对待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呢?大概多是罚站、罚抄、罚劳动,再严重点的就请家长,或报请学校行政会研究,作个“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通报,很少能够像梁启超那样心平气和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不要说还能引经据典让学生如沐春风有醍醐灌顶之感啊。有感于此,才有了要像梁启超那样做教师的愿望。

做学问上,主张多找朋友探讨,方有趣味。他说:“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来的。”(见《学问之趣味》篇)这些话说得真是既恳切又在理。看梁启超一生,他先后找了康有为、林长民、谭嗣同、胡适、徐志摩等人,或作他的老师,或作他的学生,但他皆作推心置腹的朋友,日夜切磋交流探讨学问,才有了他如身高的著述,如海深的学问。我有几篇论文能够发表在国家级的刊物上,便是得益于我的朋友蔡兴蓉的告诫和不经意的谈话。本来我是没有写作欲望的,但朋友偶然一封来信,或生活中奇遇趣事的讲述,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便产生了灵感和思维的火花,一挥而就,便是极好的文章,水准不亚于呕心沥血、精镂细刻、几易其稿的经验总结。看当今名师或教育家,哪一个不是朋友遍天下呢?清华附小的窦贵梅老师,可以算得上当今小语界的专家,但就有薛瑞萍、陈惠芳、常丽华这些基层教育界的朋友,为她提供素材和案例;苏州的魏智渊老师,可以算得上教育界的名人了,但要不是干国祥、朱寅年、张学清这些朋友的思想碰撞,他绝对不会取得现在的教学成就和做学问的高度。梁任公先生说的学问趣味,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激发和培养,是被许多教育成功者和大师们所证明了的,我等只管照着做就行,保准不会错。

总之,现在的教师,无论是教书的辅导员,还是育人的班主任,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让家长更加满意呢?无论是课堂上讲授文章,还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能不能说得更生动,让学生更加喜欢呢?关键是要从梁启超先生那儿吸取一些做教师的经验: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高度的责任感,三是超强的表达技巧。有此三者,教师一定能受到学生欢迎,也一定能达到梁先生的教学境界和超强效果。

猜你喜欢

梁启超学问趣味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比多少的学问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