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本在情境对话中悄然打开

2009-07-27陈爱红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禹洪水爸爸

陈爱红

在《大禹治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这里,作者想通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例来表现大禹为了治水顾大家而不顾小家的献身精神。但在教学时,无论是引导学生抓住“13”、“三次”、“十多岁”等词语的对比,来体会大禹一心为公的精神,还是通过朗读体会大禹的无私奉献,总觉得就着文字理解文字,如同隔靴搔痒,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够深入。后来,在全国苏教版教材教学大赛上,听一位老师上《大禹治水》,教者对这一段的教学处理让我眼前一亮:

师:有一天,大禹的儿子看到邻居家的小孩都有爸爸,想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他心中十分难受,就跑回家问妈妈,他会怎么问呢?

生:妈妈,妈妈,我有爸爸吗?

妈妈(师扮):孩子,你当然有爸爸。

生:那我的爸爸到哪儿去了呢?

妈妈(师扮):你的爸爸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现在还不能回来。

生:爸爸想我吗?

妈妈(师扮):当然想!

生:那他为什么一次也不回会来看我呢?就一次也不行吗?

妈妈(师扮):孩子,爸爸非常想你,可是又怕回来看了你,舍不得离开你,那样,就耽误了大事。所以爸爸忍住对你的思念,一次也没有回来。

生:那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妈妈(师扮):等到洪水被制服的那一天,爸爸就能回来了。

生:那洪水什么时候才能被制服呀?

妈妈(师扮):也许很快,但也许还要很久很久,但我相信,洪水总有一天会被制服的。

生:妈妈,我希望洪水早点被制服,那样,爸爸就能早点回来和我们团聚了。

赏析:

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里,一段母子对话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故事情境,走进了人物内心,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带着学生在故事中走了一遭。从生成的对话中,学生感受着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体会着大禹的无私,富有情感的对话让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更为丰满和真实,几千年前的故事一下子就离学生如此之近。

没有斧凿,没有做作,但文本和学生一下子就来了个“亲密接触”。留给我的启示是:情境对话,有时不失为帮助学生打开文本的一扇窗。

猜你喜欢

大禹洪水爸爸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和爸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洪水来了
论设计洪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