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掘池
2009-07-27杜彩云付光
杜彩云 付 光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的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终逃不了一个空虚。
——夏丐尊(1913年10月)
前些年,就读到夏先生的这段话,那时,对教育的认识浅薄,除了觉得深刻而尖锐外,并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同身受。然而今天,随着教育实践的阅历与思考的不断深入,才真正读出了其中的内涵,也才真正明白了百年前老先生的疾呼与呐喊。也正因如此,我才惊诧地发现,老先生所期盼的教育历经百年之后,竟依然“空虚”。
一、怎样经营我们的学校
学校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学校不是为应付检查而堆砌的整整齐齐的档案盒;不是为了迎接一波又一波的检查而在小黑板上写出的通知;不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堂而皇之地弄虚作假……
那么。学校是什么?学校应当是“家园”,是学生书声琅琅、歌声朗朗、笑声朗朗、快乐地感受成长、渴望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是“留恋”,学校生活应成为学生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源泉和宝库,是所有教师和学生忆及生命时对学校的那份由衷的爱戴与依依不舍;学校是“笑脸”,是所有家长对教师的理解、尊重与充分信任的笑脸;学校是“真诚”,是教师间、师生间、生生之间发自内心的关注与支持……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我们应该拥有这样的共同愿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敬业奉献,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学校管理和谐,校园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愿景下,我们认为,理想中的素质教育,既要能够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又要能够为教师幸福的职业生涯负责。
二、怎样打造我们的教师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记录了某天一份最普通的工作日程:
上午:
第一节:401班授课。
第二节:检查两个班的星期天作业,到下课时只检查了一半。
第三节:405班授课。
第四节:开半节班主任会,布置下午班会内容。后半节按学校要求整理、抄写学校点名册,下课铃响后仍没写完。
下午:
第一节:接待学生家长。
第二节:405班授课。
第三节:401班开班会。
第四节:开本级部期末成绩总结会,直至放学。
(注:这是县城中学,没有早晚自习,一天共是8节课。如果是乡镇中学,再加上早晚自习,那课时就更多了。)
这位教师写到:我多么想拥有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给学生多写几句激励的评语,多和学生谈心,做好课后辅导,喂饱尖子生,让后进生看到希望。我多想抓紧时间广览博取,不断充实自己,让新的教改理念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然而分身无术!
前两年看到这份工作日程时,我真的不以为然,全国各地,绝大部分老师不就是日复一日地这样工作、生活吗?自己也不是天天晚上要把备课、批改作业的任务带回家来完成吗?然而今天,当我再读这份工作日程的时候,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不禁脸红心跳: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的教师,为什么工作十年后,会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感,工作二十年之后,提到开学,很多教师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问我们的老师,工作得幸福吗?有多少老师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味同嚼蜡的日子。教师的职业热情与职业理想哪里去了?我们到底为什么工作,是在为谁而工作呢?
罗丹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一个没有体验过教育幸福感的教师是无法向学生传递求知的快乐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叶澜)”。
然而,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的体验从何而来?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夸赞弟子颜回时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颜回在穷困的生活中“不改其乐”,告诉后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可见,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取向决定了他对幸福感的体验程度。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减少喧哗,回归常态,让我们的老师有主动发展的意愿,有心境去聆听内心花开的声音(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内心就没有过花开)?
思来想去,只有想尽一切方法让教师告别负重跋涉的枯燥,关注民生,感动生命,享受成功,体味发展,教师的人生才能在个性化的舞台上展现精彩,教师才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成为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成为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三、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在哪里”这样一些核心问题。然而,当前一方面素质教育仍处在宣传、倡导阶段,仍然没有成为教育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大环境没有发生彻底地变化,素质教育仍然面临很大的阻力。这些阻力,不仅来自社会各界、各级政府,而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使学校的办学模式转变极其艰难。
作为小学的学校管理者,我们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小学是为什么打基础的?可能大部分教师包括我们的家长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小学为初中打基础,初中为高中打基础,高中又只为大学打基础。就这样,每一阶段下的分数便成了家长、教师追求的“目标”,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命根”。因此,重智商的开发、轻品行的养成已成为社会通病。于是在儿童品格养成、道德养成的黄金时期便答上了一张张苍白无力的答卷。
小学究竟要为什么打基础?从人发展的角度讲,小学阶段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基的。小学六年,我们究竟拿什么给学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所小学共同思考的问题。
由此,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校长,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站在为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在办学行为中尽可能的减少功利色彩,减少为迎合领导而所谓的“创新”,减少为排名第一而开展的突击……
让我们从分数的牢笼中将孩子解放出来,让他们不再为分数而活着,让孩子们的品行随着身体一起成长,让他们真正学会做人;让我们从应试的镣铐中将教师解放出来,让他们不再成为考试的囚徒,让他们真正地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给他们及孩子们的成长、尊严与快乐;还要将校长从“升学率”这一主要评价指标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聚精会神地去思考素质教育,办出符合教育规律与国家教育方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成为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家里手。
如果真的能够这样,教育这潭池水怎能不新鲜而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