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人生

2009-07-27康嘉伟

西部大开发 2009年6期
关键词:皮影雕刻剪纸

康嘉伟

梁思熔自学皮影雕刻,将剪纸与皮影结合起来,使人物造型更加细腻、逼真。他创作的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他一生创作设计5800多件皮影,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纹饰严谨、精致,色彩富丽堂皇,远销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国际莱比锡博览会”上展演,被誉为“关中皮影大家”。

礼泉县是陕西西路皮影的发源地。陕西西路皮影名扬海内外,曾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文艺调演,并在美。日、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皮影雕刻家梁思熔、张国昀等颇有名气。

初识梁思熔

初夏的黄昏,南寨村的街道看不见多少人,现在正是果树农忙时节,人们都在果园紧张地忙碌着。

好不容易找到几位大爷、大娘,一提起皮影,老人说是不是要找他们村的梁思熔,这个人以前是雕刻皮影的,只是现在已经不刻了。病了三四年了,现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可怜啊。

经老人的指引,我走近了一个坐南朝北的陈旧的两层楼的院子,看到的是寒酸、简陋和荒凉。偌大的一个院子,除了和小楼相连的一个屋子、几棵树,剩下的就是杂草,院子的围墙是土打的。

家里有一个女孩,是粱思熔的女儿。我们走进了楼下西边的一个房间,屋里除了一台电视,两张床和两把椅子,再就是坐在一把椅子上一个不停地用一只手掰另一只手的中年男子。我试图用所有的目光在墙壁上搜寻着奖状、证书、照片和那些光荣的皮影,可一无所获。

女孩指了一下,我才知道那个不停在掰手的中年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关中皮影大师”梁思熔。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了解了这位皮影雕刻大师的幸运和不幸的人生。

母亲的剪纸

1979年,礼泉县成立了工艺美术厂,二十五六岁已婚的梁思熔被招工去雕刻皮影。当时工厂的条件很艰苦,没有师傅,完全靠自己摸索着雕刻。有些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他就去找以前经常来他们南寨村唱皮影的老艺人王天德和张国政,请教一些皮影雕刻上的技术问题。由于两位艺人都是签手,只表演不雕刻,他们便找到了成阳工艺美术厂,却连人家是怎么刻的都没能看上一眼。一群人悻悻而回。

回到礼泉,梁思熔不停地琢磨,在咸阳工艺美术厂见到刻皮影的木板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眼”,他一边刻,一边摸索,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办法。

原来,那些“小眼”是刻刀扎的,在刻皮影时,刀不动,皮动。他又去请教王天德老艺人,经过老人点化。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由于从小就看母亲剪纸,又经常的跑进后台看老艺人们唱皮影戏,耳濡目染,加上刻苦钻研,他的皮影雕刻技术不断提高。

1982年,“陕西省首届工艺百花奖”举办,此时的梁思熔已在礼泉县工艺美术厂工作了4年,他的皮影雕刻技术已不再是刚出道时的青涩和稚嫩。

他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此次比赛设置七个奖项,他一人独得两项。他的皮影雕刻和皮影剪纸受到广泛好评,得到评委的肯定。他的获奖作品是《三英战吕布》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人物雕刻。

之后,他那两件获奖作品又被送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工艺百花奖”评选。到了1983年,他的作品被国家送到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莱比锡博览会”,在声誉一日响过一日的赞美中,他依然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皮影雕刻和皮影剪纸的技术。用他的话说:“当时自己只对创作感兴趣,做自己喜欢作的事,得不得奖无所谓”。

落魄岁月

1982年,他从礼泉县工艺美术厂回到了西张堡乡的南寨村老家,专门从事皮影雕刻。这时,礼泉县职业中学的领导找到他,让他去学校教学生素描、画画,学校给他提供两间宿舍。当时他们兄妹六个,家里只有两间房子。虽然学校不给工资,他却有了自己的家。

白天他教学生画画,晚上他就干自己喜欢的皮影雕刻和皮影剪纸。一有闲暇时间就拿起刻刀,在自己处理的牛皮上,一刀一刀地刻。

他把刻好的皮影送到西安,让别人代售。这时,他的一件皮影可以卖到100元。就这样,他没日没夜的雕刻,用自己的双手来维持自己的家庭、孝敬父母和帮助兄弟姐妹。

他在教学生画画的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教那些喜欢皮影雕刻的学生。这时,他有了收徒弟的想法。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一件作品才算告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他雕刻一个影人,一般要花费一个礼拜,在雕刻《三英战吕布》时,他整整的刻了一个月,没日没夜。

从1982年到1988年,他虽然是礼泉县职业中学的老师,但一直没有工资,皮影成了他谋生的手段。

走访日本

1988年,在陕西省剪纸老艺人和工艺界权威人士的推荐下,他被北京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相中。这位教授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当时的第七届艺术访日团团长丁关根。就这样,他有幸参加了这次访日活动,去日本参加了“大中华展”。

他在日本共待了3个月,辗转于日本各大城市。每到一座城市,他都会亲自上台表演皮影雕刻技艺,向日本展示中华文化。有日本人要收藏他的作品,而且是高价,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在出访日本之前,领导就传达了国家规定,只表演,不买卖。

从日本回来,他又去北京作了汇报,当时国家一些领导人和陕西省的主要领导出席了这次汇报会。

在北京汇报后,他的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回到礼泉,他和爱人被双双转为干部,都在礼泉县职业中学做教师,月工资100元。

无私的雕刻师

从1989年开始,他不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皮影雕刻上,开始从事皮影剪纸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教学生素描、画画,还要经常出差。这时的他,已很少有坐下来的机会,而皮影的雕刻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坚韧的毅力。没有时间的保障,是不会有作品问世的。

在百忙中,他有时不得不又拿起刻刀,因为那些都是不能拒绝的要求。从他本人的口中知道,现如今在陕西省,还有不少人藏有他的作品。

有一年,在甘肃拍一部电影,需要一件皮影做道具,导演找到他,他连夜加工,在最短的时间把皮影交到导演手里。

别人来求他,请他刻皮影,他都答应了,可是到最后,他自己连一件都没有留下。

当我提出想看看他的作品时,他只是用一只手不停地掰另一只手,又时不时用那只掰手的手擦眼睛。我说没有皮影,看看以前得奖的证书也可以,可我看到的只是那颤抖的左手和拭泪的右手。

采访无法继续,我不能再勾起他伤心的回忆。

妻子眼中的他

在梁思熔妻子的眼中,丈夫是一个忠厚、善良和不会拒绝别人的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去满足一些人的要求,对人从不提防。

“好多人藏有他雕刻的皮影,可是家里的亲戚朋友却没有一件他的作品,家里现在连一件皮影都没了”。

2005年的一天,他病到了,从此再不能雕刻皮影了,家里一下子清净了许多。以前来上门讨皮影的人也不来了。家里有的,只是院子里半人高的草和亲人忙碌的身影。

前几年,有中央一家电视台找到家里,想做一期梁思熔的节目,当知道他现在手里连一件作品都没有,证书又不知去向,节目也就泡汤了。此后也来过几拨人,都无功而返。

每当过年时,他们家里会收到一些县上领导给的慰问品。

从梁的爱人口中还知道,他们两个从事了近20年教育工作的教师,竟一直没有教师资格证,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事实。至于原因,当然和皮影脱不了干系。

走出梁家的小楼,梁妻送我,我说您看起来挺乐观的,梁的妻子说,儿子还在上大学,假如我再不乐观地面对现实,这个家就彻底完了。

愿这位民间艺人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早日站起来。为了我们民族的民间艺术瑰宝!

猜你喜欢

皮影雕刻剪纸
指间功夫
大嘴蛙学剪纸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皮影的来历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
雕刻时光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