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小说
2009-07-24刘效壮
摘 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它开启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笔者试图从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出发,将中国现代小说纳入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并且还试图以20世纪初的通俗小说为切入口,探讨通俗文学、高雅文学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 通俗文学 高雅文学 主流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成就最大的当属中国现代小说,鲁迅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端。虽然学术界大都认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学开始的标志,但是文学史工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王瑶、唐弢、刘绶松等文学史编写者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和社会政治的变革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社会变革的现代性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而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人指出中国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这两种界定方式都有其合理之处:前者注重从外延方面界定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后者更多的是从文学的内涵方面来界定。但是笔者认为这两种界定方式都忽略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性界定,即没有把它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描述。从而给人一种中国现代文学是横向移植过来的感觉,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属于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部分的这一事实。
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坚,也因此给人一种脱离传统横空出世的感觉。中国小说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鲁迅曾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中国小说起源秦汉神话、寓言、史传文学,成熟于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成为小说自觉时代,宋元话本、明四大奇书分别开创了小说发展的三大变迁。《红楼梦》达到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但是为什么很多文学史编写者都回避中国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之间的传承关系呢?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以反封建、反传统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现代小说作为它的中坚,反传统、反封建的特点更突出,所以给人一种中国现代小说脱离了传统小说的假象。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现代小说也不例外,它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是从传统小说的母体中诞生的。
中国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朝后期小说的兴盛促进了现代小说的发展
俞万春的《荡寇志》、文康德的《儿女英雄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等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通俗文学中武侠小说的创作。而一些狭邪小说,如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秦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等可谓20世纪初通俗文学中才子佳人小说的滥觞,影响颇为深远。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等间接影响了现代小说家对社会现实的描述,特别是后来国统区的谴责小说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小说界”革命奠定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心小说始。”从而把中国小说由“小道”抬到了“大道”的地位。改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为中国现代小说能够成为现代文学的中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小说语言和文体形式的传承
白话小说在明末已经十分繁荣,但是因为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要求和小说地位不高的原因,白话这种语言形式一直没有能够正式走上文坛。清末黄遵宪提倡的俗语创作和梁启超报章体中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形式,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且梁启超的报章体文学形式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的创作方式,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样式。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在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上和传统小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小说的产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具体说就是翻译小说的兴盛促进了小说创作方法的革新,例如林纾和严复的译作深深地影响了“五四”青年一代作家,鲁迅就曾说过其小说的创作全仰仗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还有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开启了现代小说的创作,“五四”时期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以民主、科学的思想革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了白话语言和小说对宣传新思想的有利性,所以极力倡导白话文学运动,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通过以上两点的具体阐述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想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外部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传统小说才是现代小说的基点,现代小说是中国小说在现代史上的发展,是中国小说中的一个环节。
同样引人深思的是20世纪初的通俗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序幕,并且它在这个时期独占了中国文坛。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具体有:
一、知识精英的分化
1906年“革命”派与“保皇”派在《民报》和《新民丛报》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知识界的精英由此开始分化,以梁启超为首的知识界开始分崩离析。由于改良运动的破产,使梁启超失去了爱国知识青年的追随,依附于改良运动的小说界革命也因此逐步衰落下来。与此同时,革命派思想的狂热和不成熟使其无暇顾及文艺创作。而此时一部份以吴趼人和李伯元为代表的以笔墨为生的职业作家创办了《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等文学杂志,为通俗小说提供了传播的载体。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有意或无意间为通俗小说的盛行提供了条件,文坛成为了通俗小说独自的舞台。
二、社会思想的混乱
1912-1917年的社会是革命思想落空而复古潮流数次掀起的时期。辛亥革命的失败、军阀混战的兴起和封建帝制的复现使得思想上原本激进的知识青年陷于迷茫的状态,革新政治建设新世界的理想逐步走向破灭。处于这种状态的他们选择了回避,以通俗小说中的悲欢离合、人事变迁、花好月圆、轻歌曼舞等淘洗和抚慰破碎的赤诚之心。
三、外来思想的影响
20世纪初,对通俗小说影响最大的外来思想是女权主义思想。女权主义思想最早是以西方情爱小说为载体传到中国来的,它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封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受到极大的冲击。青年男女开始争取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但是封建传统势力的强大总是让他们一次次的碰壁。此时通俗小说中的言情小说正投合了这种心理,成为痴男怨女的知音书。
所以20世纪初以通俗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能够独占文坛的原因可以总结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缺失致使主流文学缺失;高雅文学也因知识精英的忙于政治而造成了空白;而通俗文学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部分人的思想。虽然通俗小说几乎成了20世纪初中国文坛的唯一文学样式,但是以通俗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在1917年文学革命兴起以后迅速的丧失了对文坛的独占地位,被主流文学所代替。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通俗文学、主流文学和高雅文学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认为通俗文学更多应该从“通俗”二字上来界定,即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文学样式;主流文学是紧跟社会主要思想发展并为其服务的文学;而高雅文学指具有哲理性,表现人类共性问题的文学。通俗文学会在社会思想杂乱或平静的时期盛行,例如20世纪初的通俗小说以及9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趋于平静,通俗文学迅速扩张。主流文学在一种主流社会思想掀起变革的时期就会特别繁荣,例如20年代兴起的革命文学。而高雅文学则需要很多的社会文化思想积累以后才能产生,例如直至现在白话文学中除鲁迅的作品外几乎没有能够成为高雅文学的作品。
以上是笔者通过研读中国现代小说产生的对其所处的历史环节的认识,以及由那一时期通俗小说引发的对通俗、高雅、主流文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参考文献:
[1]於可训,叶立文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费正清,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刘效壮 浙江宁波大学文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