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结构美的艺术构建

2009-07-24文丽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边城

摘 要:文章的结构体现着一个作家的思维图式、认知图式,是作家审美情感逐次展开的过程记录。《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寄予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本文主要从沈从文小说结构的特点——即散文、诗歌化的叙事结构、链式结构、人格象征化结构出发,深刻剖析《边城》结构美的艺术构建。

关键词:《边城》 结构美 人格象征

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这首先得益于他文中叙事视角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其次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多样化。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它的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文化意蕴等多方面认识理解,是小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蕴藏指向的符号信码。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人格精神表现出来,就必然要考虑对文体结构形式的选择。因此,通过对作家叙事文体各因素的考察,便可以更好地把握某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的整体创作风貌。

小说《边城》非常恰当地体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小说文体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表达——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文中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民俗风情的美,风景秀丽的美,人性的美,人物的诗意美,独特的语言美,而且整个文章的结构也是美的。

一、散文、诗歌化的叙事结构

在《边城》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写“事物的中心”,只是平平地去写,直到要写完了为止。作者在全文中也很少构筑紧张、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是把创作看做是“情绪的体操”、“抽象的抒情”,只是通过加强创作主体内在的感情色彩,来增添作品的诗意。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启发:“叙事结构就像是支撑一座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梁结构,你看不到它,但它决定了你构思的作品的轮廓和特点。”在《边城》中作者缓缓地,极有诗意地讲述着故事,把读者引人淳朴温暖的风情中。主人公一步步地走近幸福,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主人公会走上幸福之路,但情节却阴错阳差,又仿佛是命运般注定的,最后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幸福一瞬间化为乌有,使人发出感慨而又有无限的悲痛、惋惜之情。这就是最具沈从文特征的叙事结构——“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人于秋肃”。

《边城》中的翠翠在青山碧水中长大,天真活泼、情窦初开,对未来充满了幻想。端午节看龙舟赛,偶然遇到青年水手傩送,翠翠纯净的心灵中留下了对傩送的深挚印象。傩送是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次子,秀拔出群,当地人都非常喜欢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在见到翠翠后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最后协商,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所认可的公平竞争,在月夜里到溪边山上轮流唱歌,由翠翠从中选择。天保自知唱不过傩送,所以就坐船远行了,却在远行的过程中出了事故。傩送对哥哥的遭难十分伤心,也坐船远行去了桃源。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也磕然长逝,丢下翠翠孤苦一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而翠翠却重操爷爷的旧业,在等待心爱的人某天会回来。整个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很散文化。

文本结构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顺序和模样,又外在地指向作家的人生体验,这当中往往也就潜伏着作品最深层的意蕴。《边城》描绘了一幅湘西风景自然图,贯穿其中的亲情、爱情、友情让人心旷神怡。散文化、诗歌化结构使沈从文的小说产生了独特的意境和韵味,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味打动了读者的心,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二、链式结构

这种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多种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前进,去体现、表达同种相似的情感。它与传统的章回小说的不同在于,作品的情节或人物不是统一的。下面以《边城》的第三章到第六章为例。

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看龙舟翠翠巧遇二佬傩送。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佬天保。第六章,写迎婚送亲的花轿,引发翠翠情思。第三章写眼前,第四、五章通过翠翠回忆展开,第六章又回到了眼前。人物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作者架构起一个开放、流动的叙述空间。

三个节日场景,详写两次端午龙舟竞赛,略写新年,中秋节则一笔带过,为何这样安排呢?这与翠翠的感情有关,作者通过情感把这些故事情节链接了起来。自从与傩送相识后的两个中秋无月,翠翠所期待的男女对歌不能举行,因此,这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新年虽然热闹,但在翠翠看来,总不如第一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再次去看船也是因为不能忘记与傩送的邂逅。文中以中秋节、新年来衬托端午节,突出第一个端午节留给翠翠的甜美感受。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场景、故事,把翠翠的那种对傩送的思恋和爱慕写了出来,这样不仅使述怀情绪的细碎片断窜起来,更使文章显得紧凑。

三、人格象征化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征是以特定的象征意象组织小说形象体系,在沈从文众多小说里面有很多的象征性意象,暗含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情感意识。《边城》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边城》中青山绿水和淳朴的风情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和天真、稚气、单纯的气质特征。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女神”,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具体化身和生动体现。

翠翠和爷爷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甘愿清贫、乐于助人,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翠翠与傩送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聘礼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合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含蓄的东方式传统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作者在每个人的身上都赋予了象征意义,或者是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或者是传统中国人民所认同的,使全文人物的象征结构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胡秦葆.《边城》人性美的艺术构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2]杨军.沈从文小说文体结构解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周伟华,张继定.《边城》的主题对话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8,(5).

(文丽群 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九中学 410012)

猜你喜欢

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边城》英译国内研究现状
熏风四月到天涯
《边城》
皈依真·善·美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
边城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