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边城》的山水、人物、风情看沈从文的审美意识

2009-07-24陈保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边城

摘 要:沈从文以茶峒小溪边摆渡的祖孙二人为中心,构建了一个风光优美、人物纯朴的《边城》故事。本文试从小说的自然山水美、人性淳朴美和悲剧崇高美三个方面为主要侧重方向,来一一分析沈从文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边城》 自然山水美 人性淳朴美 悲剧崇高美

沈从文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小说《边城》就是通过描绘边城的山水风光、人际关系、民风习俗,表现他追求“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一、以自然山水美为铺垫,表现美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湘西的自然山水景物为背景,建构了一个优美的故事。文章开始几句简单的交待,让我们立刻感受到湘西的美丽。“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就是作者给主人公安排的生活之地: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祥,如世外之境。

(一)山之美

山有巍峨、有高大、有雄伟,但《边城》中的山却是柔美的。“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在小溪的两岸多是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简洁的交待,就让我们看到了边城的山与其它处的不同,山与水相傍,城墙沿山而建,小溪两岸的山上是长满了细竹的深翠颜色,而深翠逼人的竹篁中还有黄鸟、竹雀与杜鹃鸣叫,这样的山自然不是峭石林立的可怕景色,这样的山当然给人以柔美的感觉。

(二)水之美

“茶峒”凭水依山筑城,水自然是少不了的,与近山的城墙相呼应的是临水的码头与河街,河街的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围绕山城、穿街而过的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白河的支流、老船工撑渡的小溪,更是让人不能忘记,虽然宽约二十丈,但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当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当秋冬之际水落时,河床流水还不到二十丈……在边城里,不论什么季节,也无论水涨水消,水和水边的风景都给人极优美的感觉。

(三)风光美

近距离看过边城山水风光细致之美,不妨远距离再看看边城的山水远眺之美。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和谐,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是边城总的自然面貌,山清水秀、高山细竹、桃杏花里酒店人家,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再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这些景致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二、以人性淳朴美为核心,构建美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美的同时,更是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和美的人生形式。他的作品常常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多的是写原始古朴的人性,于是在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优美、健康”的生活。并力图从平民心灵深处去挖掘闪光的人性,如忠厚、善良、勤劳、勇敢、坚贞、纯洁等。《边城》在这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爱情之美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和祖父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和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在路遇傩送的误会冲突后,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当她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再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而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这就是边城中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离经叛道,朴素纯情,蕴含着东方的传统美德。一方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一方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二)成人之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更多表现的是对人性美的追求,这是基于自然美基础上的更高形式的美,是通过一系列美好的人生形式表现出来的。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求,他们的心力都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无论是茶峒的农民,还是那些士兵、商人,“毛手毛脚”的水手,以及把“眉毛扯成一条细线”的妓女,都充满人情味和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小说中老船夫的形象简直就是边城人民美德的化身。“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仿佛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摆渡从不要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他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中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那个!”有时实在“却情不过”,不得已收下几枚铜子,就回赠一把烟叶,或在酷暑时置备凉茶,免费赠饮过路旅人。当有人离船上岸时,他会说“慢点,慢点”嘱咐过渡人不要出现闪失。因为他的认真负责,所以人们习以为常的认为任何时间到渡口,老船夫都会在那里等着,唯一一次没有渡船的原因是渡船冲走了,老人死了。

不光老船夫如此,即便是作为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也是个慷慨而能救人之急的人。因为他的大方洒脱,“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因为洒脱扣了下了老船夫的酒葫芦,尔后又派人送回了装满了酒的酒葫芦;因为老船夫称赞了儿子捉下的那只肥鸭两次,他就要儿子把鸭子给翠翠;因为知道祖孙二人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在当老船夫过世后,他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需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不仅帮助葬了老人,还不计前嫌提出将孤身一人的翠翠接回家中照料。

爷爷的老朋友杨马兵对翠翠的照顾也感人至深,这位钟情于翠翠的母亲、又被拒绝的杨马兵,最终义不容辞地接过照顾“心上人”女儿翠翠的任务。处处小心的照看着失去祖父的孤儿,在翠翠伤心时他动情地说“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之后毫无私心的将自己的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同翠翠做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让“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种纯朴的乡情无不体现出沈从文对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三、以悲剧的形式,显示美的人生形式的崇高

《边城》在展示自然、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的同时,却流淌着一股悲剧的旋律。对于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有一句简洁明了的话:“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说《边城》中风光秀丽、人性美好,却无法避免结局的悲伤,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良难免产生悲剧。”翠翠与傩送虽然互相深深爱着对方,但未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爷爷非常关心孙女的未来,但不能理解翠翠内心所想和爱的追求;顺顺一家虽待人宽厚、做事公正,但不能理解老船夫“走马路”“走车路”所包含的意思。于是一系列的误会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傩送误会了翠翠的意思,负气坐船下了桃源;爷爷误会了翠翠的意思,无意中增添了不少障碍;顺顺父子也因误会了这位老船夫的用意而使他的希望破灭,悲惨死去。人生的悲剧就在这种不沟通中埋下,理想的幸福就在这种机缘中更加遥不可及。因为不沟通、因为不凑巧、因为偶然,使人与人之间出现误解、产生隔膜、发生矛盾,这些无法避免、无法预测的偶然给故事增添了悲剧的气氛,一篇旨在为人们提供“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作品,最终却激发了读者对人物命运的牵挂和哀叹,达到引人深思的悲剧效果。

作者安排的种种偶然会让我们感到新鲜,感悟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同时又似乎在提醒我们,那诗情画意的世界终究是梦,一切偶然都可以打破这湘西世界里的安静的生活,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无力逃脱它的魔掌,同时又把这个善良浪漫的世界裹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更加奇幽、诡秘。正是作者这种对悲剧崇高美的追求,让他在小说中把原本美好的东西打破、毁灭,使读者内心震憾的同时,感受悲剧的崇高美,达到了作者追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健.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J].阅读与欣赏,1999,(4).

[2]王文捷.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3]马月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9).

[4]张映辉.《边城》与《倾城之恋》两版爱情一样悲凉[J].名作欣赏,2005,(8).

[5]李雅妮.何人不启故园情[J].中北大学学报,2005,(5).

(陈保荣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300402)

猜你喜欢

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边城》英译国内研究现状
熏风四月到天涯
《边城》
皈依真·善·美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
边城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