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Q正传》与文学典型问题

2009-07-2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阿Q正传艺术魅力鲁迅

刘 斌

摘 要:《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阿Q这一形象已经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的典型艺术形象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解读,来认识和理解文学典型问题。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一、鲁迅及《阿Q正传》题解

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正传》是其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巴人为笔名将它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南方乡村未庄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揭露了当时广大民众所受的封建地主势力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思想毒害。阿Q的“精神胜利法”代表了当时部分国民的弱点,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进而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民形象阿Q,这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真实地反映了在封建剥削压迫下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却仍然自欺自骗,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的千千万万个阿Q们的悲惨命运。阿Q成了民族心灵病态的一面镜子。夏中义曾说:“阿Q是研究当时国民性的‘百科书。”

《阿Q正传》是一篇民族自醒的“反思书”,是一篇颓废中国的寓言。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文化腐朽的末世图景。阿Q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灵魂”。鲁迅通过塑造这一艺术典型,对中国文化腐朽性与劣根性做了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证释。阿Q这一典型形象是鲁迅对民族魂灵的个案剖析,“阿Q相”是中国封建专制文化自身衰竭与病变的产物。

鲁迅先生一生关注的是民族的兴亡和国民的忧欢。在鲁迅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死路与活路;他关注“人”,通过对国民劣根性进行解剖与批判来警醒国民,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文学典型:作家美学建构的产物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作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也自然来源于社会生活。阿Q的原型大约就是在鲁迅住过的新台门里打工的那个阿桂。

文学典型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是因为文学典型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生活真实的提炼、改造、概括和升华;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的艺术虚构与主体创造性想象起着决定性作用。对读者来说文学典型总是 “似曾相识”,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鲁迅笔下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是通过作者创造性的想象建构出来的特定环境中富有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美学形象。故《阿Q正传》在连载以后,许多人看了之后怀疑作者写的就是他们自己,但又不完全是。这也证明了文学形象的永恒价值在于“似与非似”之间。

三、艺术典型创造的更高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888年,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是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这是恩格斯通过对玛·哈克奈斯的中篇小说《城市姑娘》的评论中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所做的重要论述。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给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灵魂,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纵观中外名著,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红与黑》中的于连,《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多少促成了这些名著的不朽。但是,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存下去。《阿Q正传》中的未庄是阿Q出没的特定典型环境。当时的未庄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后背景下,阶级层次十分复杂,封建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压迫剥削惨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阿Q,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农民典型形象。阿Q贫穷没落、无家可归、麻木愚昧、滑稽可笑(这种笑则是带着眼泪的笑)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指出作家主要“描写行动的人们”;巴尔扎克称文艺为“人心史”;高尔基也把文学叫“人学”,也就是这个意思。《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阿Q相”,成为民族心灵病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腐朽、黑暗、没落的社会现实。

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凡是在中外文学史上被称为不朽的典型,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也就是文学产品总体审美效果具有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在实质上表现为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等。

阿Q是个特殊的形象,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头上有一个癞疮疤,而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要讳,“亮”要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他与王胡比捉虱子,看见王胡比他捉得多,就感到心里极不平衡——“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这里体现了他的滑稽可笑,让人读之感觉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读者在吸引力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从笑中咂摸出点酸涩来,从而感染了内心世界。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阿Q就是鲁迅在一个生活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建构而成的。他真正体现了当时广大国民深受压迫、侮辱、损害的命运,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颖性也是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即塑造典型的独特性。新颖性给读者以求读、探奇的欲望。上面提到的“文学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里的“个性”即体现了文学典型的新颖性。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在于诚挚性,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现实从而制约典型的塑造。前面提到“文学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的“主观性”即为作者的诚挚性所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诚挚性使阿Q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

最后,文学典型的蕴藉性也使之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文学是作为语言意识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通过话语的艺术的审美的建构而具有无限的蕴藉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将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这是因为文学典型具有多义性的因素,是一个“虚无”。阿Q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丰富、性格复杂、内心矛盾的文学典型。他具有“无限的意义生成性”,是一个永远也解读不完的文学典型。

(刘斌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266300)

猜你喜欢

阿Q正传艺术魅力鲁迅
孔乙己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阿迅一族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