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2009-07-24胡浩民马步广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农业生态文明

胡浩民 马步广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在我国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应该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径。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从职责异构和生态农业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职责异构;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89;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09-04

随着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日益逼近,生态文明的概念已被各方学者提出和热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十一五规划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这一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新理念,对于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等方面,无疑具有旗帜性的导向作用。

一、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它一经提出,其背景和必要性以及相应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就成为各领域专家们研究的重点。这一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看似简单的20个字,其中却包含着复杂的辩证关系。事实上,生产的发展往往与环境的协调相冲突,新农村建设究竟怎样才能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仍是各方学者争议的热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无论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走势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个理念的提出都是必然和迫切的。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也要和这一理念结合起来。

其实“生态文明”这一理论,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很早已被学者们提出。面对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生态文明”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球化的生态向度逐步进入学界的视阈,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得以提升。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就以《寂静的春天》一文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事实。其后,各国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生态文明的有关概念和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二十一世纪议程》等报告,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涉及生态文明问题相关方面,我国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误区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阶段性特征: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等。这些问题,城市有,农村也有,并且开始以超越城市的速度恶化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经济建设才不会碰到最终全面袭来的阻碍。就这个意义上说,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谓是针对目前经济建设道路上越来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一场迫在眉睫的及时雨。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从词源学意义上讲,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通常意义上大多数人理解并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的涵义,是生态文明的初级形态。

生态文明的第二层涵义即其高级形态,是其在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的涵义。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生活方式上,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克服异化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符合自然规律及社会道德的生活;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以期维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只有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涵义及其意义,才能由这个路径很好地切入我国城市以及农村的环境问题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愿景。

二、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困局

2006年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文件的下达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实际农村的现实状况不容我们盲目乐观。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路径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但是现在的困局是:在加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却经常损害到农村的生态平衡。而建设新农村的诉求包括“建设好农民的家园”,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所以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发展显然是一种困局。

首先,由于缺乏基本的结构性调整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府控制监督机构,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城市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现阶段,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进而引起农灌水水质恶化;90%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填埋和堆放,不仅占有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给农村水质和土壤带来二次污染。

其次,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而忽视对其综合治理的政绩观,造成了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日益破坏着农村的生态平衡。目前的农村,工业污水随处排放,工业烟尘排向空中,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乡镇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但以工业企业污染为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也很多,包括废水、废渣、废气等“三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氯、氟、汞、铅等的有害气体,石材、砖瓦、水泥等建材企业的粉尘污染也严重危害环境。水环境污染是乡镇企业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乡镇企业例如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的大耗水工业,大量的污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简

猜你喜欢

新农村生态农业生态文明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