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加大“三农”支持力度
2009-07-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农村面貌的改善、新型农民的培育,均离不开资本要素的投入做支撑,而资本要素的投入及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用信息资源为基础。实现良好信用信息资源,不仅是农村居民自身的事情,更需要一个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制度,需要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体系。
健全机制,规范操作。农村的经济主体是农户,农户信用建设是创建农村信用工程的基础。近年来,贵州农村信用社坚持把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作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信用社得实惠、政府满意的多赢效果。
为保障农村信用工程有效开展,全省农村信用社成立分级领导机构,形成了政府、信用社、村“两委”及农户“四位一体”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联动机制。通过扎实开展建档评级工作,以农户评级为基础,把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作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载体,在评定信用农户的基础上,以农户建档面、评定信用等级面、贷款证发放面、信用农户占比、农户贷款面、信用村组占比等定量和定性指标为评价要素,建立了创建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评价体系。目前,全省已创建信用乡镇17个,信用村532个,信用组3683个。同时,大力推进信用县建设,印江、关岭、都匀等正在进行信用县试点。
通过开展信用农户和信用村组、乡(镇)年审工作,每年对信用农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逐户检查是否符合信用农户条件。在年审中发现信用农户和信用村组、乡(镇)不再满足条件的,降低农户信用等级,取消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资格;对信用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信用农户,条件符合更高信用等级的,相应增加信用等级,适当提高授信限额。同时,推广使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客户信用信息,监督客户诚信行为,对非信用客户要求提前收回贷款或拒绝办理贷款。此外,聘请在当地有威望、有影响、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组干部或村民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联络员,利用信贷联络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宣传征信政策,引导信用意识,监督不诚信行为。对已授牌信用村组实行利率优惠,使农户真切感受到创建信用村组得到的实惠,提高了村“两委”和广大农户参与创建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积极性,推动了信用工程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
阳光信贷,贴近农民。在抓好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农村信用担保保障体系建设。对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农户在授信额度内“限额控制,随到随贷、周转使用”,不需要任何担保和其他中间环节,贷款“方便、快捷、灵活”。评出的“信用户”凭贷款证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到信用社柜台办理贷款业务,提高贷款办理便利程度,为农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目前,全省建档面为96.4%,评级面为89.6%,发证面为69.4%。推行评级授信公开和柜台限时办理贷款的“阳光信贷”工程,增强了贷款的透明度,有效防范了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杜绝经济案件和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按照“农户自愿组合,信守联保协议”的原则,根据“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要求,以信用农户为基础,积极推广3户以上农户联保贷款业务,适当扩大联保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有效解决农村专业大户资金需求。
通过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我省农村信用社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服务需求变化,在满足传统农村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加工、种养殖、运输、消费等合理资金需求,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2009年4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520.8亿元,占省内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96%,涉农贷款、农业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均居省内同业首位,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和主力军作用。
克难增效,惠顾三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家庭和生产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贷款投放更有针对性,增加了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的信心。通过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形成了以村“两委”为纽带,信用社与农户互动的良好诚信环境,村组干部成为信用社的义务信贷员,对农户到期贷款村组干部均能及时通知农户还款或帮助信用社催收贷款,破解了长期困扰信用社的“收贷难”问题。
通过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如贞丰县龙场信用社自2002年开展以创建信用村组、信用镇为核心的信用工程建设工作以来,在有效缓解农户贷款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连续7年实现“双百”(贷款到期收回率100%及按季结息率100%)佳绩。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使广大农户逐步认识到“信用是人生的财富”,“守信光荣,失信无德”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增加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活动中,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走村到户,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干部积极参与,主动深入群众,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密切了干群关系;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纽带,不仅改善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构筑了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
征信建设,任重道远。毋庸置疑,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反复证明,哪个地区信用环境好、信用经济活跃,就容易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形成资金流入的“洼地”,其经济发展就会得到强大的支撑和动力。反之就会走入信用困境。
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努力远远不够,信用体系本身是高度集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产物。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调整农村信用资源的分配格局,积极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促进良好农村信用秩序的建立,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合力打造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