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活”——课堂真义

2009-07-24齐月忠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活跃活力语文课堂

齐月忠

前几天讲授《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时,我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文,概括段意,分组探讨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一切按计划进行,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很满意。

过了两天,在另一个班又上《获》文,却发现该班不少同学对文章第5段中“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的意思不会概括,于是临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分组讨论时,第6个问题已无讨论必要,但由于“课件”事先做好,未作调整,该班同学就没有了有价值的讨论题。尽管临时补救,但仍觉遗憾,课后也因此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怎样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目前的课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问题多为预先设计,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而少有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笔者认为,课堂应成为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沟通的平台;应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兴趣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的乐土。具体言之,好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活动”的课堂,其次是“活跃”的课堂,最后还应是“活力”课堂。

首先,语文课堂应该是“活动”的课堂。“活动”含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课堂。除了总体的教学目标和要点可以预设外,教学的过程是流动的,达成目标的知识点、能力点的掌握都是学生在发现一个个问题,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的状态(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情绪状态等)会影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挥。因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应该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随机发现的。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培养后,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二是“活动”的课堂要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给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学生在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主动地获取。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就成为一种常态。学生主动参与,敢说敢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此,学生才成为学习中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主体。

其次,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场所。这个场所必须有积极的、美好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氛围,要像巨大的磁场一样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这个磁场的最大特征就是“活跃”。只有活跃的氛围才能带动学生活跃参与、活跃思维、活跃活动。这种氛围需要教师的精心营造,需要学生的紧密配合。

再次,语文课堂还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课堂教学能不能取得最大效益,主要还是看师生,特别是学生有没有“活力”。只有“活动”,只是“活跃”,没有“活力”,也可能滑向“华而不实”的边缘。“学习活力”则是“学习力”的表现。它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时间长度、速度、深度、宽广度上,体现在学生说得清楚、流利、得体上,体现在学生做得正确、快速、有创意上。

基于此,成功的教学设计应是:

目标设计有“层次”。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使课堂教学真正“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展”。

内容设计有“趣味”。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学生用愉悦的心情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过程设计有“互动”。要尽量做到学习过程活动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方法设计讲“灵活”。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教学是“法”,也是“道”,更是“美”。美在哪儿?美在变化,美在“三活”。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喜欢

活跃活力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活力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活跃在高考中的特殊函数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数据分析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