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大课堂 师生共成长

2009-07-24王国明代香顺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海淀区课程活动

秦 迪 王国明 代香顺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自2008年9月启动以来,海淀区教工委与海淀教委全面整合区域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谋划大课堂活动开展模式,突出区域和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和学生正随着海淀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成长。

一、关注课程与课堂 保障长效

海淀区各中小学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将活动与课程和课堂相结合,从而寻求大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与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

中科院植物所、国家农业现代化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气象科普馆、海淀安全馆、海淀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等资源单位都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这让一直非常重视社会大课堂的海淀区占尽了“地利”。海淀区注重调动资源单位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深度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资源。例如,海淀安全馆为全区12万小学生提供体验活动课程;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开设了快乐实践之旅等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与学校对接列入课表,2009年9月1日以来已接待3万多中小学生,形成特色品牌项目。

在课程实施层面,海淀区强调结合与常态化。例如,香山小学把大课堂与主题队会、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探究开发大课堂课程资源;57中和四王府小学把资源开发与校本教研融合,动员全体教师开发活动方案;20中把大课堂与科技课题项目结合;七一小学、北大附小等把科学课开在基地和实验室;首师大附中利用社会大课堂开设博识课;西苑小学在颐和园开设了“小导游”课程;蓝靛厂中学开设了京西生态课程;人大附小系统规划大课堂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育英中学与首师大实验室点对点,组织现场性教学;培智中心学校、知春里中学与社区互动,社会大课堂形成常态;向东小学校本教材《认识海洋》现已投入课堂教学中,《走进海洋》一书也成为我国第一本走进小学课堂的海洋科普教材。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说,海淀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二是与课改结合,结合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发“教辅”类资源。与此同时,海淀区正在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吕文清认为,社会资源应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职能。“教育是公益事业。因此,社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社区等,都应对学生们开放,承担教育职能。”

1.北大附中“自产自销”《老三届的故事》

北大附中建校于1960年,当年的“老三届”就在前不久举行了“报效祖国四十载,未敢忘却母校恩”的返校聚会。而当年组织的建校劳动、学农学军、拉练远足等活动至今仍是该校相谈甚欢的热门话题。北大附中老三届的丰富经历着实成为学生学习北大附中光荣传统的活教材、好资源。

该校学生通过采访,撰写了北大附中一段重要的“口述史”——《北大附中老三届的故事》,使之成为北大附中土生土长,自产自销的校本教材。北大附中校长康健说:“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始作俑者之一,自己搞了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力主这一课程进中小学课堂。”

据介绍,北大附中始终积极倡导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融、与社会互动、与时代同步”的办学理念,引导师生积极关注社会和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初步形成了“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主题、领域或地域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系列、工厂系列、科研院所系列及自然系列等。该校还率先提出老师可以不坐班,给教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建了北大附中志愿团,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在持续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建立起坚实的“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社会大课堂,并且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2.北京第五十七中学自主开发课程有实效

北京第五十七中学学位于市中心,方圆10公里内的科研院所有20个左右、博物馆4座、人文景观、现代建筑更是丰富。学校将这些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与德育整合、与学生的特色活动整合,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路,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例如,该校在莲花池公园上生物课,了解植物的特征,在会城门公园和会城门地区进行模拟考古,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历史位置。

该校教师还都积极参与到大课堂的开发和设计利用工作中,他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设计社会大课堂方案有76个,开发资源单位70多个。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有方案进行认真的评审和可行性探讨,进一步优化方案以取得实效。

现在,这些方案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会大课堂,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有多收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潜能。如学校对击剑课程进行整合,为喜欢击剑的学生开发北京市击剑协会为社会大课堂基地,同学们到基地了解击剑历史、国家在此项运动中的发展及取得的优异成绩,国家队员给同学们讲解击剑的有关知识,并辅导同学们训练,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击剑的热情。

海淀区中小学校在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中不仅注重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不断探索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做到内外结合,使学生们在大小课堂里都能好读“书”、读好“书”。

3.四王府小学享受大自然里的课堂

“我看到啦,我看到啦!这朵花是雄蕊。”“我也看到啦,我这朵花有两种花蕊,雄蕊和雌蕊。”北京植物园的热带植物温室里,几十名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拿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朵,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这是北京四王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温室上的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据带队的科学课苗老师介绍,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带着学生到校外上科学自然课了。“以前曾带学生来植物园,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这是第一次带学生来热带植物温室里上课。”也许是温室的温度比较高,苗老师的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有点紧张,但学生的兴致很高,我觉得上这样的课还是有收获的。”

现场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又聚拢在老师的身边,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五颜六色的温室让学生们对花朵的知识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这样掌握的知识,比在学校的课堂里往往更深刻一些。”海淀区教科所校外教研室主任吕文清告诉我们。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我喜欢上这样的课,以前老师也会带我们到植物园里上自然科学课,又能玩,又能学到知识。”一位姓黄的孩子告诉记者。

“以前上课,都是通过幻灯片、图片等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半天有时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知识。走进大自然了,课堂变得生动了,变得直观了,变得形象了,这种印象刻在学生脑子里了,学到的知识自然就更牢固。”苗老师对“自然”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很赞同。“同时,我们不仅学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整合相关的学科,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

据了解,海淀区四王府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王亚苹遵循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努力使这些务工子女都能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四王府小学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体现融合与参与 促进发展

社会大课堂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共同育人的一次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社会大课堂课程的开发和课堂的拓展,最受益的是学生,让学生参与、快乐体验、融入社会、探究科学、放飞理想是社会大课堂的最终目的。在社会大课堂的推进过程中,海淀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不同项目和形式的体验和探究活动。

北京市八一中学初二(2)班的宁远则因为豆浆引发了一连串思考,这都是在中国儿童少年地子自然体验基地体验后的结果。

“今天我们来制作豆浆,首先要磨黄豆。大家知道磨盘应该往哪边转么?”一位工作人员问道。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宁远心想:“怎么转不都一样,自己喜欢往那边就往那边不就行么?”这时,有个同学回答,“应该是顺时针!”工作人员竟然说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宁远才知道,磨豆浆要根据磨盘纹路的方向来转的,逆时针的话就磨不了东西。这看似简单的磨盘竟暗含这么多的知识。宁远不禁感慨自己有些孤陋寡闻,所知道的知识仅限于文字上的,真正的生活常识还是太少了。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宁远和同学们按照豆子和水1:6的比例开始一边转一边加水。在磨盘的转动下,宁远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别的组磨出来的是豆浆,而我们的是豆渣?会不会是加水的问题?可我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说法做的呀。会不会是豆子的问题?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豆子。看来这不是我们的问题了。看来看去,看不出毛病只好请教老师了。原来我们的是新磨,底下还没有磨平呢。我的问题又来了,难道不是新的好用么?”

对于宁远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又给予了解答。那一天,宁远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事情,连煮豆浆都要好几道工序,“从磨豆浆到喝上香甜的豆浆,中间隔了多长时间似乎都记不清了,但这中间的过程仍都历历在目。磨豆浆的失败,煮豆浆的耐力考验,还有最后喝上美味的豆浆。这豆浆中融着我们辛勤,还有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习到了做事的态度:要会钻研,要倾听别人,要有十足的耐心。凡事都要磨练才会成功,连着美味的豆浆也是如此。”宁远说。

当宁远沉浸在“豆浆问题”中时,北大附中高二(1)班的招筱媛却在怀念作讲解员的经历。

“人生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值得铭记的。而这第一次作讲解员的经历,却是在我看来尤为特殊的第一次。自此以后,我爱上了作志愿者的感觉,也自此爱上了历史、地理——这些我原本并不自信的科目,同时,也对我们海淀区的概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次体验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招筱媛说。

开始,招筱媛作为社团的骨干,和社团负责人一起商议并确定了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作解说员的活动。“虽然我当初是赞同的,但内心还是忐忑如鹿撞——自己本来并不是历史地理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也同大多数人一样,被数理化冲昏头脑……我能行吗?但虽然有着小小的不自信,我还是鼓励自己去试一试。”

面对着20多页的讲解词,招筱媛还真是有点不知所措。要死记硬背吗?这个想法出来之后,马上就被自己推翻了。她想起馆长说的话:“不要死记硬背,要用口语化的方式去给别人讲解。”初中的时候,每到考历史地理,都是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来取得高分的。现在,她要趁着这次机会,试着改变这种方法。令她没想到的是,凭着理解性地去“解剖”那些资料,她发现其实很有趣,根本不用背就能出口成章了。

第一次讲解的日子逼近了,招筱媛要面向农科附小的小同学们。那天中午,她兴奋得连饭都没吃,就高高兴兴地扛着团委的旗子下楼去了。“第一次,那么多孩子跟在我的后面,而我是他们的大姐姐!那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兴奋。五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虽然只有五分钟,但是孩子们看起来非常兴奋。这又给我增加了自信心:一会儿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一进到博物馆里,招筱媛真正地成为一名讲解员。“当时的我,也许是第一次讲解的缘故,我自己非常投入。我感觉自己是时光穿梭机的船长,带着孩子们游历古时的世界。我好像亲眼看见史前时期的象群在悠闲地踱步;我好像就站在战场的中间目睹厮杀与胜败;我好像亲自举着灯步入墓穴,探索墓葬;我好像生活在明清的宫室,见证每个宦官贵族的生灭……孩子们也随着我的脚步,从最古老的盘古开天地,一直到现在的新世纪。”有时,孩子们会好奇地问她一些问题,譬如: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现这件墓葬品呢?这个壶是用来做什么的?当她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故事让他们聆听,当她看到孩子们豁然开朗的表情,她真真正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她真真正正感觉到自己在日渐成熟,能力在日渐提高。

“这一次讲解虽然只有一个中午,大约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却觉得学到的东西,比平时的几天,甚至几个月还要多。”招筱媛说。“我非常感谢爱心社给我这次体验的机会!下一步,可能是面对学校其他年级的同学,而从更广义的方面说,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勇气,也有了更大的尝试欲和责任感。做一名志愿者,无需报酬,得到的却远比报酬要多得多。这种收获是无形中产生的,并且会在很长时间里影响我的今后。”

北京八一中学初二13班张颖娇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去大兴挖白薯采摘活动后体会到,“我终于感受到了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农民伯伯可真不容易呀!”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2007级1班龙靖淼同学在游鹫峰社会实践活动后表示:“这次的实践活动已经不能用难忘描述,我深知,这是一段珍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奋斗、坚强,更体验了合作的感觉,同时这段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也绽放得更加灿烂。”

一位教师感慨道: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会大课堂,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体验到探究的幸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些学生的转变让老师们深深地感到社会大课堂真正代替了空洞的说教,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也是通过社会大课堂,老师们感受到:教师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反思+正确的方法=优秀的教师。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为整体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提供了支撑。社会大课堂点燃了学校的热情。

在2008年,海淀区上地实验学校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体育盛会为契机,共同营造“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共享奥运”的良好学校氛围。学校通过宣传,掀起学习理论、勇于奉献的热潮,激发广大教师团员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通过各式活动,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王府小学通过学校开展的“李大钊烈士陵园特色活动”,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开发,同学们受益匪浅,既巩固了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又体验了社会,收获了实践经验,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赵昌林有了很大的收获:“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积累了知识资料,同时使老师对相关知识领域有了较大的认识与提高。所以,我想说,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使我校师生在非校园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得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不仅让师生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和提升的体验,让学校获得了发展,更让教育教学有了更精彩

的呈现。

三、认真总结与规划 引领未来

自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北京市推动社会大课堂运行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资源课程开发取得成效,共确立了44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区县教研部门开发的资源课程案例已达2000余节,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环保教育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资源,遍布全市18个区县。信息管理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18个区县和燕山的区域社会大课堂网站相继投入使用,并与全市社会大课堂网站实现了并网运行。1500台刷卡机已经完成招标采购,目前正在为首批资源单位安装调试。

海淀区无疑在这些基础建设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对于社会大课堂的充分利用,也让海淀区中小学校受益匪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半年时间海淀区参加社会大课堂的中小学生已达到15万人次。全区中小学到资源单位活动的人数达到近15万人次,有些活动已形成特色和品牌。社会大课堂,逐渐在海淀区落地生根。

纵观半年多来的工作,从最初结合区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到运行时的机制创新,为社会大课堂有效推进保“驾”护“航”,再到推进过程中深度挖掘,积极探索有效的应用模式,海底区在全面推进社会大课堂的工作中,走在了北京市的前列,同时也为全市更好地建立大课堂长效机制摸索出了经验。

对于今天海淀取得的成就,中央教科所专家认为:海淀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立足区情,把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校外教育结合,与管理创新结合,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强调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实施整体育人战略。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海淀的地位和使命,经过探索和实践,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海淀的优势,强化海淀的特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海淀区希望从管理、服务、评价、考核等诸方面达到质量的“双效目标”,真正把社会大课堂做成民心工程。按照海淀的规划,今后将一步加强对艺术、国防、人文、革命传统、绿色农业及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并实现年内为中小学生提供“100家社会大课堂”的目标。

而到2010年,海淀区将开发出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衔接的200家社会大课堂。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本着充分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继续开拓工作,使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达到四方共赢,促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海淀区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自行车的发明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