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探

2009-07-24李爱云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4期
关键词:会学解决问题学会

李爱云

在小学教学中,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特别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初步做法是:

1在数学目标教学上,做到依照“新课程标准”大胆尝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于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首先我始终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把握数学教学的固着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教学氛围。把“记忆、理解、探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勇于突破自我,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从而达到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为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小学课堂往往是死搬、机械地教与学,促使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所谓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抓住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到学习内容真实、亲切,并不深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自主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达到“学会”变“会学”,积极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侧重点来自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做到学有目标,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探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到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就会逐步形成。

3在教学练习中,启发诱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便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常举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应用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激起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上,通过大胆尝试,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从而找准适合学生情况和需要的教学决策,因势利导,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会学解决问题学会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