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激情
2009-07-24吴金开
吴金开
摘要:课堂作为教与学展开的时空状态,亦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体现。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上课就必须要有激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深入理解文本、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加强教师的范读、改变评价方式。
关键词:课堂生命激情
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面对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那么,语文课堂的激情是什么呢?是老师那满含的微笑,是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那脱口而出富有才气的谈吐,是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是那会说话的手势,是那忘情地、会心地、痴迷地投入……
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定是作家,但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对任何—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纪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激情,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理解文本。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凝聚着作者深厚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它有血有肉有温度。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我们语文老师要以一颗对语言文字敏锐的心,通过咬文嚼字、品字析句、刨根问底、反复推敲,在文字铺设的心路上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架设一道桥梁,达到“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文本,在备课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有位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介绍作者的环节只是提到相关的知识,分析诗的内容不过多的提及其他知识,只是围绕诗句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情感的渲染和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我”向康桥告别,但“我”又不忍心告别,因为“我”对它有无限的眷恋,但夏虫、康桥也为“我”的离去表示沉默、表示惋惜、表示哀伤,既渲染了气氛,又赋予他们人的情感,也写出了夏虫、康桥对“我”的爱与依依不舍,更加突出了“我”的不忍离别和无限眷恋,深化了诗的主题。
对于这样的课文,情感的激发,情绪的渲染,在教学上无疑有着极大地作用。
二、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
课堂的导人,有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形形色色,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个富有激情的导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刚一进课堂,老师可以利用学新课前的导人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激情;也可以很自然地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与学生一起商量有趣的话题;还可以送给学生几句富有哲理的话或者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比如,老师范读一些有感情的课文,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情趣,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通过中国汉字的特点或者联系一些典故给学生讲述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受到启发,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有一位老师教演讲词的有关知识,她首先是做了三分钟即兴演讲,内容是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当她慷慨激昂地说完最后一句话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学生纷纷要求上台演讲并自己归纳出了演讲词的特点。试想,这样的课怎么能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讲《夏感》这篇文章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中关于夏天的句子导入,有的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也有的以现在的季节导人,还有的老师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人手,为什么喜欢?结果很少有同学喜欢夏天,那很自然的就把本文的内容联系上了。在讲何其芳的《秋天》这一首诗时,有的老师以诗词人手,有的老师从猜谜语入手,有的老师以关于秋的音乐《秋日的私语》人手,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明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今天是今年秋天的最后一天,在这最后一天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这一首诗来告别秋天。切入得很好,自然而又有实际意义。
有时候,教师的教学激情,还在于能够精心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置三个左右的教学高潮来,用一波三迭,富于美感的课堂来,体现着对学生的深切地关怀。
如:在讲《安塞腰鼓》时,有的老师营造了逐级提升的“画面变读”,“美文扩读赏评”,“全文分角色表演”三个教学的高潮。
在讲《苏州园林》时,先为学生当向导,游览一遍苏州园林;然后组织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句段进行品析,用精心设计的激情评点,最后将课文用情感逐渐加浓的方式来齐读,就可以让教学氛围达到最高点。
三、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如果用叶澜教授课堂生命观的理念来解释,那就是课堂教学蕴涵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命价值,应该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里的老师和学生不只是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他们可以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其品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相互联系与配合,互相影响与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就是这些“生命体”合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拥抱中实现生命完整、自由地成长与发展,师生的生命活力与价值得以充分地张扬和体现。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作家强调“文如其人”,教师也应追求“课如其人”,从教学中应能让学生见到是一个怎样的教师,一颗怎样的心灵。一如我们都熟知的,并被写入经典作品中的教师形象——藤野先生对作业批改的一丝不苟;韩麦尔先生满腔悲愤,疾书“法兰西万岁”;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拍案而起……之所以让人铭记在心、终身难忘,除了他们教学严谨、功底深厚,还在于他们上课始终融入了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情感。他们不仅仅上课,教知识,而且还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产生情的共鸣。
四、加强教师的范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范读,正是情绪渲染的有效方式。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断言看,当学生人情入境地谛听“范读”之际,也正是他们脑力劳动效率较高之时。
有些课文需要学生用心体会才能有所得,体会需有一个情感蓄积的过程。就学生而言,他们对课文的接受与理解的过程往往是,先是模仿,再感受,然后才是体会。这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的范读。
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让学生追捧不已,记得一次上《蜀道难》这篇课文时,他用自己的真情朗诵了《蜀道难》,那声调,那情感,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感染了在场听课的老师和听讲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位老师在讲授《台阶》时,首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一一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一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通过教师的范读,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加深了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明确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五、改变评价方式。从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以来,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头脑、心灵、眼睛、耳朵、双手、头发、嘴唇都是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性格脾气完全一样的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当我们跨进课堂时,我们除了准备教材、教案、教法,甚至是学法,唯独没有准备生动、丰满、富有生命力的激励性评价,给孩子带去一顶顶“帽子”。因此,我们演绎的只是一堂堂缺少灵气的循规蹈矩的课,就好比一道色香味佳的菜少了鲜味一般。偶尔,我们也会赞扬学生,但那是奖励的手段,是一种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它更应该是课堂上的催化剂,是一个过程。我们常常慨叹,学生的表现缺乏亮色。却不知,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只善于捕捉学生长处的“圣手”,没有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激情之火,错失了一次次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谁说过的:“没有表扬的课堂就像一片贫瘠的沙漠,怎能开出自信的花朵?”
有一次我在讲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我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比如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家都笑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展开辩论,有的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就只有一个,比如,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只有唯一的答案,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答案只有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纪守法,答案也是唯一的;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难道还会改变吗?一方则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感悟,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最终结果或许都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连大师毕加索的画都褒贬不一,我们又何必只在一个答案上找出路呢……学生的辩论异彩纷呈,好不热闹!我们要感谢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使大家明白了看问题要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
我庆幸在这堂课上,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发言,充分利用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采用激励的评价方式,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及时表扬,创造性的组织起学生进行辩论,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面对日益变化的课堂,我们语文老师要把高涨、积极的情绪,慈善、微笑的面孔,刚毅、自信的眼神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热情、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由,思维才异常活跃,课堂气氛才显得活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个热烈交往的场景,成为—个充满生命气息、朝气蓬勃的过程,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洋溢着生机,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智慧在萌动中产生创造的结晶,教师在驾驭新鲜而动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