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其对策
2009-07-24蒋丽霞
蒋丽霞
人际冲突是指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包括背离、排斥、侵犯等方面,表现为不满、拒绝、对抗、破坏、暴力、报复等形式。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开始关注自我、情绪波动起伏大、容易争强好胜的时期。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地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乃至对^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使其自我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随着人际交往的广度和频度的发展,使其经常面对人际冲突情境。人际冲突会引起失望、孤独、自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导致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郁闷不安等,甚至可能会发展到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安全。这时如不能及时获得帮助,进行科学有效地自我调适,长期积累,会使个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
因此,必须研究初中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一、初中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一)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摺冲突双方在实质利益或资源的争取上所发生的冲突。初中生尽管很少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但在学校中对于高度需要但数量有限资源的争取、分配有可能引起冲突。学校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如运动场地、公用电话、图书、实验器具、电脑等的使用,如果没有安排好的话,一旦双方成为竞争者,冲突极易产生。
(二)不当归因
归因是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人际交往中,人们不会仅仅停留于印象形成及表面知觉,还会探究言行背后的意图、动机,这才是支配人际关系的真正原因。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说明,还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人们对言行的不同归因会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发自己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归因具有动机功能,是支配人际关系的内在认知因素。
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造成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因歪曲信息而产生偏见。
如某班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一次却与班内几位同学发生争吵直至大打出手。事后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到,这位学生因为没有评上三好学生,怀疑是几位同学在背后说他坏话、捣乱,妒嫉他的成绩,导致争吵发生。
(三)信息沟通不良
指由于冲突双方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交流不够或信息被曲解造成双方的误会而引起的人际冲突。无效率的沟通导致不协调的行为,极易导致冲突,其中沟通的质和量欠佳或缺乏,都是引发冲突的原因之一。初中生对于事物的知觉或解释,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错误的知觉,以致因彼此的误会而发生冲突。在初中生中,普遍的表现形式是:由于信息少,以偏概全,形成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歪曲的看法,形成冲突;或由于交流过少,人与人之间淡漠至误勰,形成冲突等等。
(四)报复心理
指对于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决定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的高涨导致初中生急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由于一方认为受了另一方的气,或觉得某些地方另一方做得不公正、不公平,会对对方采取报复的行为,给对方一个教训,导致冲突再次发生。
二、初中生人际冲突的对策
(一)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抓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在同学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新型和谐同学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如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来打造书香校园;以男、女生管理为突破口,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落实“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自我管理、和谐发展的能力;举行“文明寝室”、“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各班举行“品德、纪律、卫生、学习的”明星评选……推出身边典型,塑造文明校风等;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开展冲突应对教育,提高人际协调能力
初中生冲突应对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使初中生正确地认识、有效地处理冲突,提高冲突应对能力,优化冲突影响的教育。学校要将冲突应对教育纳入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提高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等,帮助初中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力。一方面,可以开设有关人际交往或人际冲突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使初中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能,掌握基本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学会使用恰当的人际沟通方式,提高抵御人际冲突不良后果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给初中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演练、实习场所,使初中生有机会在活动和实践中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把握人际交往的分寸,提高应对^际冲突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改善对冲突的认识,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交往中,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现象,对冲突的看法和观念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类认为冲突具有暴力性、破坏性和不合理性,是应当避免和消除的;第二类认为冲突的发生是自然而无法避免的,应该接受和处理;第三类认为冲突具有解决问题的正向功能,必要时可以引进。个体对这三类观念持有的程度不同,构成了个体的冲突观。个体对^际冲突的看法越消极,在冲突发生时所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就越强烈,并且消极信念还可以通过对消极情绪的不断反思,延续消极感受,导致人际信任度下降,形成人际疏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引导初中生认识自己对冲突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客观地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不合理、绝对化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创设具体的情境和活动,转变消极看法,使初中生形成建设性的冲突观。
总之,校园内初中生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注重把事态平息,不重视事前预防,不注意教给学生避免、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和必要的心理调节,这对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和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思想的萌发,面对人际冲突,如不能理性解决,习惯使用暴力,久而久之不仅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将会危及社会的安定,更有甚者将会步入犯罪的深渊。但是,只要我们针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冲突,勇敢地面对冲突,巧妙地解决人际冲突,并持之以恒加以培养,学生一定会掌握现代社会生活所必备的解决人际冲突这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