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009-07-24周文英
周文英
摘 要: 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的眼神,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使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自信才会产生。
关键词: 自信心 学习 生活 培养方法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关键。
但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而儿童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大量研究表明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信心呢?
一、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1.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活动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引发他们参与的需要,激发其自信心。因此,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往往由于表现的机会少,而产生胆怯的心理,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缺少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我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千万别小看表扬的作用,它能鼓励孩子更有信心,鞭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我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干部轮换,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执政纲领”,竞争上岗,最后“优者上岗”。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很强。
2.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培养自信心。
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要实施成功教育,就要在学生完成学习和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训练和培养。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指导每一个学生都选择出适度的任务,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认识困难,在学习材料的补充、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对畏惧困难的学生给予安慰、鼓励和个别帮助;对学得比较容易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倡他们采用新的办法解决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目标,最后人人获得成功,人人产生“我能行”的心理体验。教师要表现出高度的信任,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表现得“非常相信学生能克服困难”,利用暗示的作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运用科学的鼓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的眼神,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感染学生,创造一个融合、和谐、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请”出效率来。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认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使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自信才会产生。因此,我经常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有原则的、艺术的表扬调动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我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给以赞赏。
三、家校联系,设立始终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心。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收获,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学习情绪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教学目标太低,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目标,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教师应帮助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要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可望且可及的目标而努力,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在紧张、心理负担重的氛围中,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对外界产生排斥。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都需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很多家长没有和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平时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过多,却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关怀,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负担是否沉重。目前许多家长在孩子培养中存在一定偏差。偏差一是家长在能力内容选择上有所失衡。许多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艺术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培养,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面对困难环境缺乏自信。偏差二是家长包办代替。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或把事情办糟,孩子一有困难,家长便采取保护措施,导致孩子丧失了经常磨练的机会,殊不知,越是事事代办,越俎代庖,越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压抑自己的行动欲望,能力也就无从培养。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能力,就要全面入手,敢于放手,凡是孩子自己可能做好的事,就要相信他能做好,使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他才会产生信心。当然,孩子独立办事,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会把事情办糟,甚至惹来麻烦。这时,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懂得“不怕失败,大胆尝试”的道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自信和能力。教师可通过家庭联系本、家访、电话、家长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密切联系。(给家长指导正确的教育方法,协助家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成功欲),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信心。教师要提醒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能过高或过急,更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否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与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不断为学生创设机会,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高谦民,黄正平主编.小学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版.
[2]钟海青,戚业国主编.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第1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