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中“弄”的艺术

2009-07-24吴春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秦观炼字愁绪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古诗更是如此。语言的精粹更多的时候体现在炼字上。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刘勰在这里明确阐明:通篇灿烂,是因为各段没有瑕疵;全段完美是因为各句没有毛病;整句光洁,是因为每个字(词)用得恰当准确。可见,字词的提炼,乃是立言之本。古典诗词,由于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更讲究炼字。一字传神,字简意繁,言近旨远,这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下面我们就诗词中的“弄”字,谈谈炼字的效果。

1.使人物形象鲜活可爱。“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采莲子》)“小姑”划船,在溢满清香的十里荷塘里采莲。亭亭的荷叶,清清的水波荡开了少女的心扉。她不禁赤脚戏起水来,到了兴头上,“弄”湿了船头。一个“弄”使这个无拘无束、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又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弄月”活化了一位豁达、闲适、自在的山僧形象。“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张旭《山中留客》)“弄春晖”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

2.暗示人物孤寂情怀。“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诗人白天听曲醉酒,但销不掉春天将逝、人生易老的伤感,无心赏景。当天色已暝,群动渐息,诗人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室,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顿时呈现出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给诗人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弄”字传达出了经过一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复杂曲折的心情。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把酒对月,翩然起舞。舞者和观者二而为一,孤寂之情溢于言表。“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弄色”,柳叶萌芽,撩动着诗人的乡愁,使人“不忍见”。

3.寄寓人物相思之苦。“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闺中少妇懒起画眉、贴花照镜。精心地描,小心地照。“女为悦己者容”,但“悦己者”并不在眼前,所见的只是衣上的鹧鸪。我们从“弄”这个动作可以窥见出主人公细微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秦观是用“弄”字最多的诗人,他在用此字时大多表现的是闺中女子的离愁别绪。他将离别的愁绪融入“雨”“云”等意象中,使主人公的愁绪真实可感。“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秦观《水龙吟》)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着晴天。天上阴晴不定,词中的女子也是如此。她一个人在楼上一直等到红日西斜。这丝丝的细雨惹弄着女子的愁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类的还有:“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秦观《八六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秦观《鹊桥仙》)杨柳、飞花都牵惹着闺中女子,使她们愁难销,寝难眠,只落得涕泪涟涟。

吴春秋,教师,现居河北迁西。

猜你喜欢

秦观炼字愁绪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影 子
梦中题词
雷州遇苏轼
秦观拜师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