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的守望

2009-07-23王宗凡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小说

关键词:柏杨 小说 评论

摘 要:柏杨采用亦真亦幻的叙述、简洁传神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带着真挚的感情和基督徒的悲悯情怀,把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写得动人心弦,把“爱是什么”做了生动的诠释。

作为杂文家和史学家的柏杨先生,早已为大陆读者所熟知。但作为小说家的柏杨,似乎还没有为大陆读者所熟悉。其实,柏杨的小说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约会》写于上世纪50年代,是柏杨小说集《秘密》中的一篇。故事的梗概是:一位侨居国外大半生的六十七岁老人达生回到曾经发生初恋的小城,不顾重病只身去赴青年时期女友贻红的“约会”。他流连于女友当年的家门外,呆坐于当年他们经常进餐、喝饮料的饭馆、咖啡店,徘徊于当年他们经常见面的电影院,回味如诗如酒的美好初恋……但事实上,女友早已嫁作他人妇,且已长眠于墨西哥的土地上。达生坐在电影院内,空中仿佛又响起三十年前女友对他的召唤声,他飘起来去迎接那温柔的抚摸,人却沉重地倒了下去。达生用几十年来刻骨而执著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读后感人肺腑,令人唏嘘不已。

作家陈忠实对《约会》做出了高度评价:“整篇作品就只有这个老人,没有矛盾没有伏笔,这是很难写的一种结构。我却看到在这样单调的时空里,柏杨把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写得动人心弦,而叙述方式也让我联想到意识流文体,却又不是。一个短篇小说,一个单调的时空背景下的老人,写得如此自如又如此令人感伤,真可见柏杨笔下功夫……真是让我钦佩。”笔者认为,这篇小说之所以能打动无数读者,我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亦真亦幻的叙述,现实与过去甜蜜的衔接

主人公真挚的感情与幻觉无间地交融,现实与过去环境甜蜜地衔接,营造出一种温馨中含着绵绵辛酸的氛围,使小说产生了一种将读者软软地包容在里面的力量。深夜返回台北的达生,已经进入了一种恍惚迷离的状态,是真,是幻,不要说他分不清,读者也为之迷糊。达生半夜从女友家门口恋恋不舍返回饭店,在雨中艰难地挪动着,半途中他上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幔布放下,他掏出纸烟,划燃火柴,一阵风把它吹灭了。他再划一根,刚刚举起,车子陡的跳一下,那火几乎烧到他的睫毛,他把残梗扔出去,顺手按住身旁空着的座垫。座垫上还是热热的,大概刚载过别人吧。达生用力揉捺着,像贻红身上肌肤一样的滑腻,充满着弹性。他立刻听到一阵因他揉捺而发出的吃吃的笑声。他侧起耳朵,紧闭着眼睛,他发现这吃吃的笑声就在自己的唇边。这时候,他的指尖里像有无数被踢翻了窝的小蚂蚁在蠕动,他想喊一声,却没有喊出来,纸烟从他那张开了的大嘴掉下,正掉到脚面上,剧烈的灼痛使他豁然惊悟,他猛的缩回他的双腿。

这段描写从达生的感觉开始(座垫的“滑腻”),进入幻觉(像情人的“肌肤”),引起幻听(好像听到情人的“笑声”),又朦胧回到与现实交接之处(发觉笑声出于自己的嘴边),再朦胧回到触觉(手指像碰到蚂蚁窝),最后因纸烟掉到脚面,痛感将人唤回了现实。整个描写细腻而真实,幻实交织,调动了人的多方面感觉,又互相引发。尤其“吃吃的笑声”出自自己的唇边,此一描写极似鲁迅《秋夜》中的细节,更是使人如陷迷幻之境又猛然受到轻微电的刺激。柏杨将真挚的感情与特殊的环境交融在一起,显示出了作者营造小说特定氛围的技巧和能力。他特别欣赏《在酒楼上》,小说写出了旧中国江南小镇酒楼那种独特的枯寂和淡淡的温暖,有力地烘托了一个落魄失意的游子回到故乡时的心境,给人一种无尽的怅惘。

整篇小说都是以达生的幻觉或回忆、梦境来展开的。达生是一个体衰多病的老人,到台北后的两天里,都是行走在凄风冷雨中,经常产生幻觉是非常可信的。全篇类似的描写极多,分别穿插于主人公的行踪里,充满柔情,但又弥漫着伤感,如烟似雾。

类似的描写还有:

看看手表,椭圆形的表面,恰似贻红的鸭蛋面庞。她送给达生这只手表的那天,天气很好,他正在寝室里写一篇文稿,一阵细碎而轻盈的高跟鞋声从远而近,他知道是谁来了,刚抬起头,贻红已走到门口,向他抿着嘴笑,没有等他开口,就孩子似的扑上来,扑到他怀里,把身子扭成一股麻糖,仰起脸望着他。

从手表非常自然地引入对贻红的回忆,读者也并不觉得突兀。在理发店,随着剪刀凉凉的沿着后脑勺往上推动,达生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情,欣赏着自己被剪掉的白发在四散的飘落,这时他又进入幻觉状态:

他们每次约会结束的时候,都是贻红第一个爬起来,睡眼惺忪的坐到化妆台前,达生撑起上身,斜倚着枕头,脉脉的注视着她整理她的千缕乌丝。……贻红笑了笑,仰起她那香喷喷的脸,噘着嘴唇,手臂围绕着达生的腰,热烘烘的前胸紧紧压着他的胸脯,光滑得像大理石雕刻一样的玉颈,完全暴露在他的眼底了。轻匀的呼吸,从她那石膏似的细小鼻孔中扑到达生喉头上。一股奇痒,他忍不住叫着闪了一下,她更咯咯的笑起来,一把就把口红抢过去……

这样鲜活的描写,使读者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达生的思绪进入一种似真似幻、恍惚迷离的状态。读者会想,要是贻红还活着,该多好呀!在电影院,弥留之际,达生终于意识到,他那日思夜想的贻红已确确实实先他而去了,伤心不已:

他想,贻红那凝脂一样的肌肤恐怕爬满蝼蚁了吧,再过些时,她就只剩下一具枯骨,冷清清的躺在异国的荒野了。她胆子一向很小,能飘海回到他的梦里来吗?谁又为她作伴呢?她会感到寂寞,也会感到恐惧的啊。达生无力的低下头,精神恍惚的寻觅往事,踏遍了每个伤心的旧迹,他,他也该归去了。

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简洁传神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

柏杨认为,鲁迅小说对他的影响很大。确实,柏杨小说颇有鲁迅遗风,语言简洁干净,紧紧把握着人物的心理走势和情绪脉络,达到一种准确到位的叙述,也达到揭示人物心灵隐秘、刻画个性的艺术效果。全篇没有一句废话,也不见游离人物心理动向之外的一句闲话。例如:

“他拂不掉她的影子,每一次听到贻红的名字,就怦怦的心跳,但他表面上装着很冷淡,仿佛她只是一个路人,他掩盖着他的秘密,为的是,贻红不会高兴别人知道他们之间秘密的。他渴望着她的消息,而又怕听到她的消息,他每个星期二,都要向东遥望,云天相隔,这城市的轮廓浮上他的眼帘,靠着回忆,他维持了自己的风烛残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四周更显得沉寂,似乎一个巨人的魔手,把地球上的声响悄悄抽去,远处偶尔传来两声犬吠,像是荒村的夜。墙外有人断续的吹着口笛,应该是按摩女吧,达生仔细倾听,却又听不见了。没有其他任何动静,连蟋蟀擦胡须的声音都没有,他拍了拍他的耳朵,陡的发现,雨已经住了。”

“他贪恋的坐着,沙发很是舒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上面种下他们的爱苗,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上面虚情假意的各怀鬼胎,而它却一直的默默无言。假使它能说话,它会告诉达生数不尽的可歌可泣的生死故事,和自从他和贻红最后来过那次之后,它又听到些什么样的海誓山盟,看到些什么样的缠绵爱抚。如今,那些情侣都不见了,像灰尘一样的飞扬四散,消失到茫茫的大地上了。”

柏杨想象力非常丰富,善于使用比喻,十分生动地写出了达生的可怜无助。例如:

“生活和悲哀的巨轮,在他面颊上残酷的辗下无数轨道,凌乱不堪的从眉梢下降,穿过憔悴的两靥,集中到他的唇角。”“他抚摸那空着的半截枕头,心头压着沉重的怀念,这怀念,不搀杂着一点情欲,而只是无穷无尽的爱,像圣徒对圣母玛利亚那样的爱。”“达生像一个破落户的孤儿,面对着数易其主的祖产,脑海中弥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他仿佛一颗陨星,发过光,发过热,也奔驰过,但他现在陷落在泥沼里,黯淡,沉重,毫无一点用处。”“是她抛下了他,像一个艺术家丢掉他涂脏了的画布。”“达生慢慢的站起来,像一棵根部土壤松懈了的树干,摇了几摇,那孩子机警的扶住他。”

柏杨还采用“动物化”的描写,即用动物的生态、形貌及本能,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动作、姿态,乃至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达生的无可奈何和悲哀。例如:

“他脊背弯曲得像一个刚跳出水面的龙虾,两行肋骨在他胸前并排突出着,俯视自己的腿,使他凄凉的联想到那垂毙的病鹤。”“像一个身负重伤,乞怜的朝着主人爬去的狗一样,达生也哀哀无告的朝着他的床铺爬去,他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多么希望有人扶他起来啊。”“他的不幸从小就像饿鹰一样的紧跟着他,在他头上盘旋。”“他就像受惊的动物似的急急转过身子,他的贻红恰好就在这时候到达。”

这种“动物化”描写是中外作家中稀有的写作风格,在柏杨的长篇小说《旷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自己童年真实生活的投影和对爱的独特诠释

主人公达生的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柏杨对达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柏杨拥有的是一个无爱的童年,他是在后母的打骂、斥责中长大的,他渴望爱的温暖。在小说中,柏杨将自己童年的一大段生活写到达生名下。在某种程度上,柏杨写达生就是在写自己。柏杨尽管没有达生那样相同的爱情经历,但通过达生对少时生活的回忆,写出了对自己早逝的母亲和中年病逝的父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父亲的内疚之情。可以想象得出,当达生倒下的时候,柏杨眼中一定闪着涔涔的泪光。仔细分析,小说中以下两段都可以在《柏杨回忆录》中找到对应之处:

“他记不起母亲是什么模样了,她在他一周岁的时候死去,任她的儿子在世界上孤苦流落,遭受使她心肠都碎的折磨。可是,现在,达生分明的依偎在母亲的膝下,他渴望着爱的温暖,无论是母亲的爱或是情人的爱。他根本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滋味,这一生中唯一使他激动的,是贻红赐给他的那些情意了,在贻红面前,他自觉他还是一个孩子。达生受尽了伯母的暴打,也看惯了一个笑脸怎样的霹雳一声就变成狠毒的怒容。”

“隐约的,达生似乎听到父亲在唤他。那是他十七岁那年外出谋生的事了,垂老的父亲在病床上辗转反侧,老人家满心不愿意他的儿子离开,可是,他正是刚长满羽毛的年纪。海阔天空,等着他飞翔,渺小的地球,也等着他撼动,儿女情长只有被耻笑的份儿。于是,他毅然的走了,当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还听到父亲微弱的声音在喊他的名字。……痛苦撕裂着达生的心,他祈祷,只要上帝再赐给他一丝一缕的恩典,他愿回到父亲榻前,跪下来,向老人乞求宽恕。然而,父亲的唤声终于在天际飘忽散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的种族尽管有不同的习俗,而对爱的真实性和纯洁性完全一致;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形态,而人追求理想爱情的愿望总是一样执著和痴迷。柏杨在爱情题材上写出了不同一般悲欢离合的情节来,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以说是由痴情到寻情,由寻情到殉情,凸显了达生对爱情的执著。1958年11月,柏杨在小说集《凶手》序中引用了《圣经》中这样一段精彩的对爱的看法:

《圣经·哥林多前书》有段话:“我如果有先知讲道的能力,更能了解人生的奥秘,知道世界上有各种知识,而且又有完善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可是没有爱,那就算不了什么。我如果把所有财产周济穷人,甚至舍身自焚,可是却没有爱,仍然没有价值。爱是什么?爱是长久的忍耐,是长久的恩惠。爱是不嫉妒,不炫耀,不狂妄,不做蒙羞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轻易发怒,不牢记别人的坏处,不忘恩负义,只刻苦地追求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望,凡事自己克制,爱是永无止息地去爱。”

柏杨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约会》中达生对女友的感情,就是《圣经》中所讲的爱。柏杨是依照着这段圣训去塑造达生的,这应该也是一位基督徒对爱的理解。

(责任编辑:赵红玉)

基金项目:2007年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资助项目《鲁迅与柏杨比较研究》(07YBA029)

作者简介:王宗凡,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宣传部长;主要从事鲁迅与柏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忠实.阅读柏杨——“典藏柏杨·小说”读记,见柏杨《旷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雷 锐.柏杨评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版.

[3]柏 杨.柏杨回忆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小说
比照联想:小说教学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谜地(小说)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小说三题)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识“心”术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致亲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