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艺术还原为历史

2009-07-23吴跃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火烧赤壁曹操

关键词:曹操 赤壁 退兵 东风 火烧 疾疫

摘 要: 本文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所依据的主要正史材料《三国志》及裴注,并对照《资治通鉴》,对《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主要情节进行了史料复原,从新的视角对曹操赤壁退兵的原因作了探讨,得出全新的结论:“孔明借东风”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但当时确实有“凯风”相助,可似乎不需要“借风”。赤壁之火,是曹操、周瑜、黄盖一起放的。曹操赤壁退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曹军遭遇了“疾疫”,而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被孙刘联军打败。

曹操赤壁退兵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妙笔生花的描绘,千百年来,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这场著名战役的判断,这不是罗贯中的错,相反,极好地反证了罗贯中关于赤壁之战艺术描绘的精彩,显现了《三国演义》出类拔萃的艺术处理!历史并没有被罗贯中改写,而是罗贯中艺术的精彩影响了人们去认识历史真相。鉴于此,本文参照《三国演义》所依据的主要正史材料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并对照《资治通鉴》,力图将艺术世界中赤壁之战的主要情节还原为史料反映的本来面目,从新的视角对曹操赤壁退兵的原因进行探讨。

《三国演义》中,周瑜在赤壁之战前为孙权分析了曹操犯下的兵家“四忌”,显现出他高人一筹的战略家眼光:“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①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战前,周瑜为孙权作了这样的分析:“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较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②《资治通鉴》所载周瑜战前为孙权所做的分析,与《三国志》中周瑜的这段话基本相同。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周瑜所分析的曹操“四忌”基本源自史料中的原话,只是更加条理化一些,这可为我们分析曹操赤壁退兵的原因提供线索。同时,据《资治通鉴》载,诸葛亮在战前也为孙权作了这样的分析:“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

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③这段话是完全按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写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的话也与这段话一模一样。诸葛亮这段话中,有与周瑜相同的观点,也有自己的独到分析(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孙刘联军中这两位主要统帅及谋士的分析,不能不成为我们分析曹操赤壁退兵原因的主要依据。并且,《三国演义》中对这两位智者说的这两段话的处理,完全采取了“还原史料”的写法,一定程度地表现了作者对相关史料的采信以及作者对史料中分析的曹操赤壁退兵的原因的认同。而另一个直接影响曹操赤壁之战胜败的著名情节——“孔明借东风”,作者却采取了虚构、夸张等手法。

一、孔明借东风之谜

梁启超曾经说过:“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何则?彼所见之直接史料多,而后人所见者少也。”④陈寿是在赤壁之战刚过二十五年时出生的,关于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等主要的历史情节,他的《三国志》无疑是现存最早的原始史料,加之《三国志》又是《三国演义》所依据的主要正史材料之一,本文也将其作为研究赤壁之战的主要史料。

实际上,东南风是根本“借”不来的,罗贯中这样写,一来可以让诸葛亮“忽悠”周瑜、曹操等人,二来也可状孔明之“智绝”(不料却有些“近妖”)。而我们翻遍整个《三国志》及裴注、包括《资治通鉴》,根本就找不到诸葛亮借东风的记载,这个情节显然是虚构的。

又有学者认为:“根本不需要东南风。有史料表明,曹操兵马并非驻在长江之北,而是南岸,也就是说,不管借不借东南风,周瑜都能火烧曹营,大可不必为没有东南风愁得寝食难安。”⑤但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⑥这里实际上说得很清楚:当时曹军败退到长江之北,周瑜等则在长江南岸,是否有其他史料证明曹军在长江之南,却不得而知。但不论怎样,孙刘联军要火攻曹军就应该有风助,而且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⑦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也有诗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可见当时确实是有风助的,但是不是东南风?却不一定。

罗贯中选择了东南风,大概是因为按照罗贯中所认定的当时的地理位置,东南风正好可以接近垂直地吹向江北的曹营,火借风势,正好可以烧毁曹营,帮助周瑜、诸葛亮们立下千古奇功。殊不知在那“隆冬盛寒”的十二月⑧,赤壁极少刮东南风!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周瑜都估计到了这个月份在赤壁不会吹东南风,周瑜才会因担心自己火攻的计谋不能实施而突然病倒,曹操也就因此而放松了对孙刘联军火攻自己的警惕!据气象科普专家王章敏介绍: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这个月份赤壁东南风出现的几率只有3%,南风是4%,东风是7%,合计起来也只有14%;主导风向是东北风⑨。而这极小的3%的几率,却恰恰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借”到,致曹军于死地。奇哉,诸葛亮!妙哉,罗贯中!但是,《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根本就没有说明风向,只有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注:“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⑩说是南风。这样,我们按照当时曹军在北岸、孙刘联军在南岸的地理位置(姑且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要想火借风力、火烧曹营成功,风向应该是南风或东南风、东风。

最近,全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学者熊召政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在湖北教育频道的“荆楚讲堂”中提出了自己的新发现:赤壁一带历来就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气候特征——在“隆冬盛寒”的十二月,经常性地刮东南风!那么,如果这是事实,还需要“孔明借东风”吗?!

那么,“三江口周瑜纵火”真有其事的吗?

二、赤壁之火是谁放的

在《三国演义》第46回有这么一个情节:

瑜曰:“某昨观曹操水寨,极是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思得一计,不知可否。先生幸为我一决之。”孔明曰:“都督且休言。各自写于手内,看同也不同。”瑜大喜,教取笔砚来,先自暗写了,却送与孔明;孔明亦暗写了。两个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原来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11}

可见,在《三国演义》中,是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根据当时的形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火攻曹军。而火攻的直接实施是诸葛亮借了东南风,周瑜、黄盖等放火烧了曹营。

但是,有学者认为,赤壁的火不是周瑜放的,而是曹操自己放的{12}。引用的史料较典型的有这么几则:其一,《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13}其二,《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太祖(指曹操)征荆州还,

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14}其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15}这三则史料足以证明曹操确实烧了自己的船,但曹军的船是否全都是曹操烧的呢?这却值得商榷。

实际上,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这么一段史料:“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16}这段史料也被《资治通鉴》采用并具体化了{17}。而且,在《三国志·吴书·黄盖传》中,陈寿再次强调:“建安中,(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18}这些史料,应该足以说明:烧曹军的船,是黄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势向周瑜献的计,周瑜采纳了,黄盖又进行了具体实施。

那么,陈寿写《三国志》,是否前后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可以通过完整地阅读《三国志》,连贯地分析所引的这几则史料,作出这样的推断:当时,黄盖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势向周瑜提出了火烧曹军的计谋,作为主帅的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谋,派黄盖具体实施这一计谋,黄盖通过“诈降”骗取了曹操的信任、出其不意地接近曹军大营放了火,并借助风力烧了曹军船舰的中间部分(曹操的指挥部应该在曹军船队的中间,而黄盖要“诈降”或攻击曹军,其目标都应该是曹操)。由于曹军大小船舰有数千艘,而黄盖数十艘“蒙冲斗舰”的攻击力毕竟有限,加之东南风吹不到的那一部分曹军战舰并不一定能烧掉,因此,黄盖的这把火并没有把曹军战舰烧光。而曹军中这时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麻烦,曹操也许是为了防备自己剩余的船舰落入敌手而使敌军壮大了力量,或许是为了在长江北岸摆出一条阻隔孙刘追兵的“火龙阵”,便烧了自己剩余的船舰,引军败退。也就是说,赤壁的火,是黄盖、周瑜、曹操一起放的。那么,曹军中这时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麻烦,又是什么呢?

三、曹操退兵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火攻”还不足以使曹操退兵!因为一则前面已分析过黄盖只烧了曹操水军的一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导致了曹营大乱);二则水军应该不是曹军的全部。导致曹操赤壁退兵,还有一个更贴近历史真相的原因——在当时的赤壁大战中,曹军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麻烦,就是遭遇了“疾疫”。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中,都不厌其烦、反复强调曹军在当时的赤壁之战遭遇了“疾疫”。

《三国演义》中,如前文所引,周瑜就说:“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三国志》中,更是屡次提到“疾疫”:《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更是作了这样的分析:“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19}《资治通鉴(二)·卷第六十五》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20}关于曹军遭遇疾疫的记载,在相关史料中可谓不胜枚举。这一点,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对《三国志》及裴注关于曹军遭遇“疾疫”史料的采用。这“疾疫”,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友松教授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史料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是血吸虫病{21};北京中医医院的符友丰则认为是鼠疫{22};也有专家认为是其他流行病。但不论是得了哪种疾病,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友松、符友丰们都认为,曹操赤壁退兵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曹军遭遇了“疾疫”!

其实在汉语中,这“疾病”与“疾疫”是有区别的——“疾病”即“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疫”则是“流行性的传染病”。我们认真阅读相关史料,就不难发现:这“疾病”应该是发生在“火攻”之前,而“疾疫”则是在“火攻”之后!这也就表明:这“疾病”不是由“火攻”引起的,但导致了曹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使曹操不得不退兵。而“火攻”打击了曹操的指挥部、加速了“疾疫”的流行,使曹操又不得不撤军。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曹操可能是由于遭遇“疾疫”而自己无奈地退出了赤壁的角逐,他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被孙刘联军打败的呢?!

综上所述,如果借助相关史料,把《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情节还原,我们就不难发现:曹操二十四万左右大军(含七八万刘表的降军)在赤壁对阵五六万的孙刘联军时退兵(双方的实际人数只要对照《三国志》《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就不难确定),不是因为诸葛亮借到了极难得的东南风,不是因为周瑜、黄盖们因得风助而烧了曹军的全部战船,也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在与诸葛亮、周瑜们的斗智斗勇中遭遇了失败,更加直接的原因是曹军遭遇了流行极快极广的“疾疫”而引兵自退。需要申明的是,本文这样还原史料的目的,并不是想否定《三国演义》,相反,正好凸显了《三国演义》出类拔萃的艺术处理!而且,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引用的史料是有限的,并且史料也是人写的,与历史的真相也还是有距离的,因此,许多历史细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揣测。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吴跃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负责人,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① 《三国演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第3版,1985年8月第18次印刷,第382页。

②{16} [晋]陈寿:《三国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59页。

③ 《资治通鉴(二)·卷第六十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981页。

④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

⑤ 转引自《血吸虫病致曹操兵败赤壁》,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友松教授的观点,载《健康必读》2007年第2期。

⑥⑦ [晋]陈寿:《三国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59页。

⑧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可参见张靖龙:《赤壁战役时间考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2期。

⑨ 参见《草船借箭可行,黄盖不是愚忠——专家学者解读〈赤壁〉经典桥段》,载《楚天都市报》2008年7月8日第29版。

⑩ 《三国志(及注)》(二),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5年4月北京第6次印刷,第330页。

{11} 《三国演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第3版,1985年8月第18次印刷,第399页。

{12}{21} 参见李友松:《赤壁之战,曹操兵败谁手?》,《科学与文化》2003年第7期。

{13} 《三国志(及注)》(五),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5年4月北京第6次印刷,第1265页。

{14} [晋]陈寿:《三国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78页。

{15} [晋]陈寿:《三国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28页。

{17}{20} 参见《资治通鉴(二)·卷第六十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983页。

{18} [晋]陈寿:《三国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65页。

{19} 《三国志(及注)》(二),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5年4月北京第6次印刷,第330页。

{22} 参见符友丰:《曹操兵败赤壁原因何在》,《医古文知识》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火烧赤壁曹操
心动杀人
青春里,那不可小觑的味蕾江湖
睡仙亭
火烧毒品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起源
末了
曹操梦中杀人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