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2009-07-23李颖
李 颖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李老师带来的是谁?(出示姚明图片)他有个外号——小巨人。
师:姚明有多高?(生:2米26厘米)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生:米、厘米)
师: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每个人都用小手在比划)有这么长。
师:米用字母表示什么表示?厘米用字母什么表示?
生: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的表象。
师:姚明还送给每组同学一张制卡,快把它找出来!
师:评选一名估测大师,估测一下,制卡有多长?
生:大约6厘米。
生:大约7厘米。
生:大约9厘米。
师:我发现大家估得都不一样,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长度该怎么办呢?
生:用尺量。
师:对!用刻度尺量。你们还记得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吗?
生:把刻度尺的“O”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看右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师:我们来量一量,你量得长度是多少?正好吗?多多少?
生:5个小段:
师:这多出的5个小段,每一个小段的长度是什么?有谁知道?
生:毫米。
师:对!这就是1毫米,快看看l毫米有多长?2毫米呢?那5个小段的长度就是( )。
师:当被测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人们就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也是国际通用长度单位之一。现在你能准确说出卡片的长度吗?
生:(小组汇报)8厘米4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2课堂练习: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它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那我们身边有没有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呢?
生:一张磁卡的厚度、纸张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1张光盘的厚度等。
师:你能在食指与拇指间留出I毫米的空隙吗?
生:借助光盘,让学生感受1毫米。板书:1毫米(mm)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生:做衣服时,量布的长度;量比较小的物品等等。
师:(课件演示)剪刀长:182毫米;
角铁厚度:2毫米;
铁板厚度:1毫米;
汽车的规格:4581×1770×1444mm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更精确。
3探究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在一些精细化物品的生产中,毫米是常用的单位,因为它比厘米更精确,那毫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的关系呢?
生:10毫米=1厘米。
师:怎样验证这个猜测?同桌间说一说。(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假如没有毫米,老师这有3支铅笔,你能准确说出它的长度吗?
生:不能,只能是大约。
生:如果加上毫米就能读准确,(学生测量读出它的长度)
(二)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一棵大树高12()
一只蚂蚁长7( )
一支蜡笔长8( )
老师手中的纸条长1( )
2建立1分米长度观念。
师:看看你的中指指尖到哪里大约是1分米?教室内的哪些物品长度接近1分米?你能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它吗?
师:这分米适合量什么呢?教室的长?
生:不行沱太小了。
师:那橡皮的长?
生:不行,它太大了。
师:那你觉得分米适合测量什么呢?
生:桌子的宽度或高度。
生:玻璃的厚度、书的厚度等等。
3探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又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10毫米等于1厘米,lO厘米等于1分米,那几分米等于1米呢?
生:10分米=1米。
师:怎么验证呢?(利用学具,同桌合作完成)
生:验证后,板书:1米=10分米。
师:你能给这些长度单位排排队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小结
师:有没有比米大的单位?
生:千米
师:比毫米还小的单位?
生:微米、纳米。
四、知识拓展
简介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及英制长度单位。电视机都是用“英寸”来作单位的,这个数量表示的是电视的哪部分长度?1英寸有多长?合多少厘米?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同学相互分享。
【评析】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已初步具有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探讨,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节课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进而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兴趣。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上这些情节设计,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萌发一科·“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良好心理趋势。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为此,本节课上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灵活运用教材,并能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责任编辑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