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2009-07-23

理论与当代 2009年5期
关键词: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公平

黄 静

摘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否与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总体呈现不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将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将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损害公众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预期,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还会使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社会公平

教育资源是指投入教育过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具体包括教育经费、教育教学和行政后勤人员、教育设施、仪器、设备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它配置方式的科学与否以及呈现的特征,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本身能否健康发展,能否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而研究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教育资源现状不均衡状态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保证其提供的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平等地为国民分享。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难如人意。一方面,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公共教育资源,中国的教育经费目前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教育投入不足,以及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原因,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各类资源的分配带来较大的影响,教育这种公共资源的分配也同样是优先满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在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后批评,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排全世界最后几名,人均教育经费之少,连乌干达都不如。她特别指出,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往往为了支付基础教育费用而欠下大量债务,某些农村地区的情况“令人震惊”。这番话不仅点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太少,还触及教育资源分配上城市农村两重天的不公正事实。在教育经费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我国城镇小学生经费是农村的1.86倍,初中城镇是农村的1.93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小学是农村的1.71倍,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是农村的1.68倍,而1993年,贵州省内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之间的差距为3倍,初中阶段,贵州省内城乡之间达到4.2倍。到2002年,各个层次的差距都进一步扩大。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不公平,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境遇的改善。

(二)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的措施,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一直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和师资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普通学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普遍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不仅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而且人为地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同时,重点、示范学校不仅在教育投入上享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在生源、信息等方面,也占有难以相比的优势。在贵阳、遵义等大中城市一批政府重点扶植的优等学校、重点学校,垄断了当地几乎所有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经费、师资、学生等。而一些所谓的“差校”、“垃圾学校”连学校最基本的办公费用都无法保证,一些农村边远学校更是运转困难。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校际之间的巨大差距几乎存在于各个教育阶段。这种对名校的优先扶持政策,不仅造成了校际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对社会以不良导向,各级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也多向名校倾斜,社会捐资助学等也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许多家长、学生也抱着非名校、重点学校不上的目标,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也极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师资队伍的配置不均衡

一方面是城市教师的超编,另一方面却是农村部分地区的师资紧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的普遍短缺。农村教师队伍中约有31万教师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中尤为突出。2005年城市初中高级职称比例为12.36%,而农村仅为2.33%。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教师补充难,教师编制制度和补充机制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2006年,全省中小学教师,缺编1.64万人,仍有代课人员2.23万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困难,待遇偏低,地方政府出台的津贴难以落实,使优秀教师向城区、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学校流动,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师资差距巨大,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教师因素成为制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各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增长很快,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2006年,贵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得到社会重视。贵阳市改扩建7所公办学校,积极吸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拨付200万元专款作为补助吸纳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公用经费,为农民工子女就学铺设“绿色通道”。为了让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能够获得公平教育机会,贵阳市政府在2007年6月发布了《关于在贵阳工作或居住的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年龄在6-15周岁间,有学习能力,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贵阳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且持有由公安部门办理的Ic卡居住证,及其原户籍乡(镇)以上教育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或学校开具转学证明的少年儿童,即可申请在贵阳市所有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不收取任何借读费。由于目前贵阳市公办学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贵阳市还规定,各区(县)教育局或学校都要根据学校规模尽量安排符合就读条件者入学,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要酌情减免书、杂费等。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其受教育的程度和状况将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对我国社会公平的影响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前提条件下,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对于促进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促进部分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曾起过较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高层次迈进,对整体国民素质要求的提高,这种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人们受教育的不公平正严重地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正严重地侵袭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阻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之音。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家具社会的两极分化

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贫富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影响人们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所受的教育水平。在相同阶层类属中,不同的职业位置和职业层次,与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和文凭资格证书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表明:“从年收入均值来看,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者,主要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三个职业阶层,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收入最低的是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体力劳动者,其年收入均值不到6500元。”本课题组对贵州省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教育的“明瑟收益率”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给人们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增长,这个收益率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带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兴起,社会要求当今的劳动者更需要拥有高素质。社会研究表明,教育是改变代际贫困的最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同地域、阶层、地位的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差距很大,致使许多贫困家庭无法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受教育少,水平低又导致经济收入降低,形成教育水平低、质量差和经济社会地位低之间的恶性循环。教育问题不仅成了贫困家庭走出贫困的瓶颈,而且可能成为贫困现象在贫困家庭中代际遗传的根源。根据本课题组对贵州省部分贫困家庭调查结果显示:84.4%。即绝大多数的家庭把子女教育当作目前生活中居一、二位的困难,如表1、2所示: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不平等,人为造成了公民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上的不平等,使农村和城市贫困群体通过教育提高经济收入的难度加大,进入社会高层的门槛大大提高,社会合理流动通道严重不畅,教育这一最有效的扶贫和提高社会公平性的手段减弱,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导致的收入两极分化有加大的趋势。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的理想社会阶层结构形状是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因为它具有公平、效率高、稳定性强、易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优点。”目前我国总的阶层结构形态呈金字塔式的,不是橄榄形,这种阶层结构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社会底层人员过多而中间阶层成员较少。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少数人占有多数社会资源,而大多数人仅占有少数资源,整个社会贫困,贫富差距大,社会的活力和劳动效率有限,社会公平性和稳定性差。因而,要促进和谐社会合理的阶层结构,就要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特别是促进社会底层人员向中间阶层的合理流动,壮大中间阶层,造就“橄榄”型的阶层结构。在所有促进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合理流动的因素中,教育和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技能,是主导社会流动的最重要和最公平的机制。人们通过接受相应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谋求理想的职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从而达到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而顺利进入更高阶层的目的。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不均衡,拥有教育资源的多少、是否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接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越来越依赖出生地、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以及权利背景等个人无法左右的因素,社会弱势群体由于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对于教育资源的享有往往缺乏选择性,他们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被动接受低水平的教育,社会合理流动的通道被堵塞。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中小学生仍有至少1000多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7月2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弱势群体和城市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高收入职业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处于社会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所造成的公民个人技能和劳动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不仅是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重要根源。

(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预期,更容易导致社会心理失衡

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在我国,教育更是寄托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期望。中国父母有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传统,许多家庭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保证子女的教育,期望教育能够改变命运。这种期望的实现过程往往不仅促使个人努力奋斗,使个人对未来、对社会充满期望,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格局,则注定许多人,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无论怎样努力,自身及其后代都只能被动接受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而带来的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不平等,所有改变命运的期望落空,他们在对自身失望的同时转而对社会失望,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现行正义体系怀疑,转而寻求不正当或不合法的途径来发泄不满、来改变自身的境遇。这种状况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人大代表李春玲说:“如果让底层民众觉得没有任何希望、没有机会的话,他们会去犯罪、会仇富、会制造社会不稳定。”在一个相对良性、健康、有序运行的社会里,对于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人及其家庭来说,平等地接受教育应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该体现为金钱、物质、权利、地位的直接再分配。教育起点和机会的不公,实际上又会因为堵塞和改变了民众的正常社会流动机会而逐渐侵袭、耗蚀社会原有的正义体系和价值观念。它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从而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及健康发展。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将加速社会矛盾尖锐化,使现有的社会不公平加剧并使其范围扩大。因此,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维护和确保社会基本的公平和正义底线的一种保障。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底线

当前教育问题已经连续几年成为“两会”代表提案的热点,教育乱收费也连续三年位居消费者投诉排行榜的首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教育领域的不正常现象,如高收费、乱收费、“择校热”、“名校办民校”、教育腐败等都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有关。我国现行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则是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政府作为教育政策、体制、机制的制定者和维护者,理所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种责任的不到位和偏向,引起教育不公平状态的普遍存在,致使公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收入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改变过多依赖于一些个体无法把握的因素,如出生、权力、金钱、社会关系等,导致人们获取利益的机会与个人才能、主观努力、把握机会的能力等相背离,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价值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教育的各种情绪责难也往往直接指向政府部门,造成政府部门正面形象和作用的扭曲,影响社会稳定,触及社会公正底线。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公共资源,其分配应该有别于其他商品,它的分配应充分地体现均衡性和社会公平性。提供公共产品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它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各级政府应当在这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必须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要把教育公平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认真抓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充分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保证人民群众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当前,现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已经对社会公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虽然在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教育不均衡在一定时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必须把教育发展不平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尽可能缩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应积极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增进社会公平。

猜你喜欢

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公平
基于深度Q学习的工业多任务资源分配方案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必须公平
云环境下公平性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