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绿茶大省推进富民兴黔

2009-07-23崔云霞

理论与当代 2009年5期
关键词:绿茶茶园茶叶

阮 晶 罗 凌 崔云霞

贵州具有独特的地理及气候优势,是全国茶叶资源大省和传统产茶省份,做大做强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很好的工作基础。发展茶产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帮助农民增收,还能提升地方文化品味,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明确要把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产业来抓,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茶产业是贵州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一、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条件

历史源远流长。贵州是茶树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1980年,在晴隆县发现100多万年前的茶籽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茶籽化石。贵州茶树资源丰富,茶树品种资源达460余种,沿河县至今还保存有3株1000年野生和123株500年以上人工栽培的集中连片古茶树群。贵州茶的利用可追溯到汉代以前的古夜郎时代,唐陆羽《茶经》、东晋《华阳国志》、北宋《太平寰宇记》、明代《事物绀珠》、清朝《贵州通志》等相关文献均有对黔茶的溢美之词。历史上贵州形成了一批“贡茶”,如务川都濡月兔、普定朵贝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贞丰坡柳茶、石阡坪贯茶、都匀毛尖茶、大方海马宫茶、织金平桥茶、金沙清池茶、花溪赵司茶等。1915年,开阳建立“茧茶公司”,为贵州历史上最早创立之公司。同年,都匀鱼钩茶(今毛尖茶)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贵州茶开始走向世界。建国以后至七十年代末期,为解决内需,扩大出口,开始建立一批国有农(茶)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省茶产业稳步发展,成为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茶叶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以上,远销欧洲、非洲和美洲等。近年来,各地利用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土地整理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发展了一大批茶园,一些地方如湄潭、凤冈农民大规模种茶,一批工商资本和省外客商进入茶产业,形成又一轮茶产业发展高峰。

品质独具特色。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省份,宜茶土地多、气候条件好、雨量充沛、病虫害少,全省24个县土壤富含硒,其中3个县土壤锌硒同具。茶区主要分布在无工业污染、绿色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的区域。目前,全省有机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茶叶产量中绿茶占98%以上,是我国最好品质的绿茶。茶叶开园时间早,采摘期可达7个月,春茶采摘期达40---50天,秋茶与春茶品质相当,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贵州山青水秀,适宜发展茶叶相对集中的优势区域面积在700万亩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的茶区,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品质。人们皆云:贵州茶,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2007年茶学院士陈宗懋到贵州考察时,认为“贵州茶香高馥郁、经久耐泡、色香味俱佳”,这是对贵州茶叶品质作出的高度评价。近年来,贵州绿茶在国内外高端茶叶评比会上频频获奖。在2007年10月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贵州绿茶获得金奖,占参评的12个绿茶金奖中的三分之一。同年日本绿茶大会上,“南方采仙翠芽”和“南方采仙毛尖”分获世界绿茶金奖和银奖。2008年10月,第五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贵州夺得18个绿茶金奖中的10个,成为第五届国际茶博会获奖最多的省区。同年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贵州一举包揽了绿茶类全部14块金奖。

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以来,全省有7个市(州、地)和29个县(市、区)出台了贯彻落实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黔北富硒(锌)优质绿茶产业带、黔东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黔中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黔西南早生绿茶和花茶坯产业带、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一是茶叶基地做大。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180多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00万亩(无公害茶园13万亩,有机茶园7万多亩),分布在全省81个县(市、区),面积1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40个。二是企业活力增强。各地建立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6个,从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及省内其他地区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0个,投入资金37,6亿元。石阡县2008年从福建引入的昌裕公司拟投资3个亿,现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基地和加工厂。遵义陆圣康源公司在湄潭投资3980万元,新建300吨茶多酚生产线的一期工程2007年底已投入生产。安顺市引进浙江中日合资绍兴御茶村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3200万元,一期已投入200多万元。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全省茶叶总产量3万多吨,总产值在14亿元左右。如西秀区下九溪村茶园面积1300余亩,户均8亩,户均茶青收入就达到4000多元。四是投入不断加大。从2007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近2亿元,2008年地县共安排专项资金1.86亿元,并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0.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投入茶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5亿元以上。社会各界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合力推动茶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制约因素

产业发展水平低。贵州从事茶叶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加工企业“小、散、弱、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品牌多,知名品牌少,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传统而原始的茶业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致使贵州茶业流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难以实现,60%以上是卖原料,产品附加值低。虽然有150多个茶叶品牌,但大多是评出来的,而不是产生于市场,难以造就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和象浙江“龙井”、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这样的国家级知名品牌。黔南州委政研室的调研表明,打“都匀毛尖”牌子的生产企业就有25家,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属家庭作坊式生产。

扶持政策落实难。当前,做大茶业规模,打造茶业大省,无庸置疑,但必须同步考虑配套解决加工问题,否则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群众种茶积极性的高涨,茶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呼唤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以湄潭县为例,截止2008年,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1.5万亩,计划到2011年发展到30万亩,届时需像兰馨这样年生产能力1100吨的龙头企业30家才能吃掉湄潭茶。凤冈县反映,待2009年茶叶基地发展到20万亩时,需较大型龙头企业20家,且每家必须覆盖3000亩以上基地才能吞下凤冈茶。

茶园老化严重。目前贵州现有投产茶园有一半左右老化或半老化,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茶园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的茶园,良种比例较小,茶树品种单一,核心品种缺乏,茶叶产量低于每亩20公斤、且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目前主推的品种是福鼎、龙井、名山系列,贵定仰望、石阡苔茶等地方群体品种

的选育提纯迟缓,已培育出的黔湄系列的推广范围不广。同时,茶叶容易老化,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一把草”的说法。由于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浪费巨大。

人才储备不足。从理论上分析,一个高级农艺师只能覆盖200亩至300亩的茶园,1个茶农只能管理5亩茶园,按300万亩茶园计算,仅管护、收采、加工至少需要60万的技术工人。由此可见,贵州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全省没有一所专门培养茶叶专业的大专院校,仅有1所省供销社办的茶叶学校,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节地区仅有茶学专业人才16人,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仅7人,而且没有培训经费,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力不从心,影响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及发展思路

茶叶是我省继烤烟之后又一前景可观的产业。发展茶产业,不与粮争地,生产效益高,生态效益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经济价值。建设绿茶大省,形势有利,条件具备。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专业人才。一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充分发挥省内大专院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增强师资力量,加强茶叶人才培养。目前,贵州大学已设立茶学专业,各市(州、地)的职业学院要开设茶业专业。同时,要让植保专业和园艺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年的茶叶专业学习。二是培养熟练技术人员。中专院校也要开设茶叶专业,使茶叶主产区基本做到每500亩配备1名蹲得下、留得住、能吃苦的茶叶技术人员。茶叶主产县(市、区、特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内茶叶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三是培养大量专业茶农。将茶产业人才培训纳入“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范畴,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按农事季节开设短训班,对茶农进行栽、采、炒等技术培训。同时,要大力推行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方式,实现科技与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推广的到位率。采取分区指导的方法,由省农科院(含省茶科所)、省科学院、贵州大学等负责茶叶产区的技术服务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议省级财政逐年提高茶产业专项补助资金,各市(州、地)、茶叶主产县也要明确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力争实现省、地、县按1:1:1比例支持茶产业。省级专项资金以贴息为重点,重点扶持发展快、效益好的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茶叶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到2012年培育2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5个-8个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茶叶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省内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产业,引进一批省(境)外优强企业参与茶产业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大中小并举的茶叶企业集群,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茶叶基地与加工企业相配套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乡企、中小企业等方面可用于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各记其功,发挥整体效益。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引导返乡回流农民工投资茶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搭建茶产业发展金融服务政策平台,协调推动金融方面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做好茶叶企业授信工作,配套打造信用乡镇、村,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原料基地县、原料基地的信贷扶持力度。探索建立财政信用担保资金体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着力建立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协议合作的新机制,撬动银行资金、整合各类资金投入茶产业建设。

3整合品牌资源。要认真研究贵州茶叶的发展历史、品质特征、文化内涵,精心策划、着力培育能充分体现贵州绿茶核心品牌价值的母品牌。从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打造品牌,整合资源,着力培育一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努力提高“黔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可从地域角度考虑,将贵州茶叶品牌整合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黄果树、乌蒙山五大系列,引导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塑造“黔茶”整体品牌形象。同时,结合“多彩贵州”系列宣传活动,可以贵州省茶叶协会为主,两年一次开展好“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借此把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气氛、气势进一步造起来。评审标准要在网上公开,广泛征求意见。评审出来的“贵州十大名茶”质量要安全、无公害,经得住市场、时间和消费者的检验。

4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贵州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茶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教学科研的资源优势,加强对贵定仰望茶、都匀野生小叶种、湄潭苔茶、石阡苔茶、普定朵贝茶等地方性特色品种资源的保护与研发,尽快培育、鉴选、审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并加快推广。盘活茶园资源,改造并管好原有老茶园,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推进优质、生态、高效茶园建设,以良种化促进茶园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力争5年内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80%以上。结合茶叶生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初制加工厂生产标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支持规模大、实力强、品牌优的企业,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加工设备、技术和工艺,或通过技术改造,形成连续化、机械化、清洁化的生产线,着力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对茶产业发展大县进行集中、定期、定点检测和产地检测。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f栽、采、制、包)、标准化营销(拓展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繁殖,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将茶叶纳入良种补贴范围。联合省外科技资源,重点研发名优茶采茶机,解决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拓展产品升值空间。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和机采、机剪技术。力争到2012年,名优茶机制率力争达到90%以上。

5拓宽流通渠道。拓宽茶叶流通市场渠道,巩固提升北京、安徽、广西、江浙等重点市场,拓展深圳、广州、上海等新兴市场,支持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扩大黔茶市场占有率。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通过直销、代理、加盟、连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贵州优质绿茶的国际消费市场。加快推动贵州茶城、贵阳太升茶叶批发市场、西南茶城等综合市场的升级改造,发挥省会城市物流集散中心的优势,集中精力把他们打造成为贵州绿茶的展示交易和流通平台。各茶叶优势产区也要相应地建立一批功能完善、流通便捷、服务优质的产地茶叶交易市场。用好国家已有政策,积极为企业创造条件,主动对接商务部、财政部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提高茶叶出口比例。充分利用省内已建成的茶业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和发布国内外茶叶及全

省茶叶企业的有关信息。

6搞好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强势宣传、推介,实现茶企业、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以“好山好水出好茶”为立足点,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深度宣传报道,为做大做强贵州茶产业做好舆论引导。制定统一的宣传规划,大力宣传茶增力、增智、增美功能,深度挖掘和提炼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优良环境、独特品质、比较优势、经济效益和民族文化品位。全方位、多角度、广视野,对茶产业的发展规模、产品加工、品牌推介、市场开拓、机制创新等进行正面宣传报道,与“多彩贵州”文艺演出、公路沿线观光旅游等相配套,大力营造“氛围”,发掘“特质”,形成“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优势,积极发挥金黔在线、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平面和立体媒体的作用,整合资源,开展组合式宣传,努力提高黔茶的知名度。继续鼓励、支持茶叶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内外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和各类国际知名展(博)览会,通过广泛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黔茶影响。

7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和完善组织协调机构。按照黔党发[2007]6号文件关于建立茶产业组织协调机构的精神,建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指导全省茶产业的发展。各茶叶主产市(州、地)、县(市、区)要建立相应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落实的工作班子,形成省、地、县三级层层推进的统筹协调,合力支持的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为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组织保障。二是出台优惠政策,稳步有序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省要在完善黔党发[2007]6号文件的基础上,出台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配套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对建设的茶叶加工厂,用地性质可考虑统一作为农业用地。着力在投入、拉动、融资、担保等方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各市(州、地)和茶叶重点县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选择重点茶区和企业进行扶持,确保现有优惠政策及时兑现、落到实处,保证企业的应有权益,从根本上激活企业发展出口茶叶的内在动力。三是把茶产业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充分发挥省茶叶协会的重要作用。省茶叶协会要重振旗鼓、提高档次、发挥作用,省供销社要加强对协会的指导。同时,在茶叶集中产区以村或乡为区域,支持、鼓励、引导农民建设一批茶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以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农户建园为主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

猜你喜欢

绿茶茶园茶叶
The Price of Beauty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红樱绿茶两相欢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养血清脂试试龙眼绿茶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忆江南·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