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与对策
2009-07-23陈远双
陈远双
马克思主义认为,货币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发展农村经济,除了土地、劳动力、科技等因素外,资金的保障至关重要。实际上,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城乡经济的融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加快,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现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保障农民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权,为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有效带动和引导农村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和农村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金融业界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体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内在要求。生产的前提是投资,发展的前提是增长;增长需要投资,投资需要资金。30年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条件下进行的,解决的是劳动与土地的结合问题(吃饭经济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交流与开放的进程加快,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变量增多,农村经济早已超越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阶段,土地与劳动已经不再是主导地位的要素。科技、管理、信息、资金这些要素显得更为重要,解决的是劳动与资本的结合问题。“卖劳动力的时代农民总是贫穷的”,当农民走出“买劳动力的时代”,对资金投入的渴望已然成为幼婴对奶水的需求,调节农村资金余缺,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工业化的政策目标,在一度时期实行了对农业剩余的索取,由此形成了“城乡两策”的政策布局和城乡“二元”体制。这种政策目标俨然把一个社会分成了“城市”和“农村”两瓣。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获得发展,而且是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是不分城乡的。对一个区域来说,城镇是共同的城镇,农村是共同的农村。我们在价值判断上应把城镇与农村看作区域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统筹城乡,促进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城乡一体的制度和城乡统一的政策,当然也就包含惠及城市也惠及农村的金融体制。当前普遍的感觉是城市或工业贷款、融资容易,农村或农民贷款、融资困难。统筹城乡,关键是统筹城乡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上需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的时候,说明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自然要承担起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任。
二、小额扶贫信贷的“盘县模式”
开展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种农村金融模式。普惠制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应该惠及所有需要得到贷款的人,小额信贷正是普惠制金融理论的一种实践。在六盘水市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小额信贷扶贫的“盘县模式”得到认可并推广,成为六盘水市农村金融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
1998年以来,盘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亿多元,贷款本金收回率达95%,利息收回率达97.5%。收贷收息率在全省50多个贫困县中位居前列,成为贵州农村实施小额扶贫贷款的一面旗帜。2003年7月,中共贵州省委下发《关于印发(盘县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工作新路子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的经验)的通知》,要求学习借鉴盘县小额信贷经验,小额信贷扶贫的“盘县模式”由此而来。“盘县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1回收率高,资金安全。截止2005年,盘县支行小额扶贫贷款累放数达27065万元,本息回收率分别达98%和98%,贷款收回率为97%,
2普及面广,受益户多。如2003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6514.25万元,涉及全县37个乡镇,605个行政村,4049个联保小组,覆盖贫困农户20341户,惠及贫困人口94701人。
3用到实处,推动发展。如1998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0万元,用于发展种养殖业,支持贫困农户100户,覆盖贫困人口572人,直接发放到户,增加了受益户的家庭收入。
4由试点到规范,形成制度。1998年的8月,盘县启动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3月起在全县37个乡镇全面铺开了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实行“五户联保”担保制度,并结合盘县实际,对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期限等进行了调整。2002年起,对部分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户贷款金额再次进行调整。所有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第一年享受财政贴息、执行优惠利率,第二年起不享受财政贴息,执行同期同档次商业贷款基准利率。
5形成可持续的贷款供给模式。盘县于1998年启动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工作以来,小额扶贫到户贷款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小额信贷“盘县模式”,形成农村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力量。
三、六盘水市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严重。在六盘水市98个乡镇(办)中,除有大型工矿企业的乡镇外,都已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点。而在无大型工矿企业的乡镇,不少甚至于连农村信用社也没有,无任何金融机构提供就近服务。全市无金融机构进驻的乡镇达46个,达49%。这些辖区无金融机构进驻的乡镇其金融服务由相邻农村信用社承担,但却因距离过远及承担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幅射能力所限,常常连驻地乡镇较远村都幅射不过来,更别说不是驻地的乡镇了。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工矿乡镇网点因人手不足带来服务紧张,排队等待情况较为普遍;农村信用社人手不足问题也很突出,其网点一般只5—10人,其中工矿乡镇网点8—10人,农业乡镇网点5-7人,农村信用社网点成了坐等群众上门的机构。
2农村金融支农资金供给不足。就农村信用社来说,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超过75%,但充当支农资金主力乃至是农户贷款惟一发放者的农村信用社,存贷比一直高居75%之上,总体上还呈加剧之势,说明其已无资金潜力,很难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
3农村金融机构脱农化趋势渐现。由于涉农贷款所耗的单位成本远远高于非农贷款。同样的金融成本,支农的回报效益远小于其它行业。在金融商业化大潮下,金融机构不论从效益考虑,还是从业务发展速度、风险防范考虑,都不愿发放支农贷款。比如,与当前动不动贷款几亿,利润高达50%甚至于80%以上,又有稳妥抵押品抵押的房地产行业比较,金融机构自然不愿意把资金贷给农业领域。各种市场因素
促使支农资金的流向转变。正是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低、经营规模小、风险高,在目前的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中,才出现先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先脱农,后改革的农村信用社也有脱农的趋势。
四、六盘水市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三农”的弱势地位使其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对生产资料、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资金吸引力差,使得这些要素呈离开农村的方向流动。农民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需提供一些证明材料时,到乡村组织获得材料就易遇到获取困难(如支付腐败费用),有的因成本过大不得不放弃。随着规范化等内部管理的推进,金融机构更多的精力陷于内部管理,对农民正越来越不熟悉,日益形成一道情感壁垒,使得农民到金融机构办事正越来越难。
2国有金融机构不再承担支农任务。近几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工作战略向大城市和大客户集中,经营方式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已退出农村乃至县级市场,使得农村已无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点。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少,而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越来越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信用社为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县域经济空白,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工商企业,使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占比和支农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地位都有所下降,而加剧了农村金融支持的缺乏。
3支农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农业属经济效益最低、经营规模最小的行业。与非农贷款比较,涉农贷款单笔金额都比较小,一般在几千到几万间,但其耗用表格等档案材料及调查、审批程序与大额贷款相近,所耗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与大额贷款相近,使支农贷款在单位成本上远远高于非涉农贷款。同样的金融成本,支农的回报效益远小于其它行业。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农业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低,金融机构不论从效益上考虑,还是从业务发展速度、风险防范方面考虑,都不愿发放支农贷款。
4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未充分发挥。一是由于政策性的限制,农发行贷款对象局限于涉农各类企业,不能对农户直接发放贷款,而六盘水市能够达到农发行信贷准入条件的企业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行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二是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如在县级机构中,农发行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在广大农村更是没有农发行的营业网点和服务人员,最需要金融支持的广大农村得不到政策性金融的直接扶持。
五、六盘水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全面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当地农民自己的银行”,充分显示合作特色,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家在农村熟悉农村服务农村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降低向农民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以保本及微利为目标,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2深入推进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工作。农业银行要进一步找准服务三农的着力点,务求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针对涉农中小企业难以提供有效足值担保问题,可以考虑应收帐款抵押、林权抵押、动产抵押、生产设施抵押等方式,也可从企业发展前景方面考虑,出台单独的评估办法和抵押方式;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鼓励对农村城镇化基础建设、环保工程、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办理贷款业务;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信贷支持的主要着力点,着力培育农村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做优作强;建立与当地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长期定期协调机制,充分了解三农信息,并搭建起支持服务三农的有效方式。
3拓展政策性金融有效支持三农的业务。一是继续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惠及面。要在乡村公路、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面,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二是加强发放贷款的跟踪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加强机构、职能的优化设置与调整。实行扁平化管理,合理调整和整合营业机构,调整队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是金融机构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信用体系、信用环境建设,搞好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如在对农户进行建档评级时,当地有关部门要协助提供真实情况,确保农户信用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二是要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对逃、废债行为要严厉打击,为支农信贷投入解决后顾之忧。
六、结论
建市30年来,六盘水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广大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六盘水市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比重偏高,城乡结构依然偏向于农村一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小、农村大,市民少、农民多,工业强、农业弱”的市情,仍然属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落后,与广大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使城乡经济的非均衡性问题进一步突出。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要以建立起普惠制的金融供给体系为改革方向,可以说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十分重要、关键的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终将为广大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注入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