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双主体的整合研究
2009-07-23闫华飞
闫华飞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与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构成的基础上,对师生双主体整合的含义、目标和要求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促使教学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双主体 整合
引言
作为教学过程中介两端的主体和客体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教育方法中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1]。然而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的问题却未完全形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他们始终都处于主体的地位,而其他的一切影响教育的因素都是客体”,“乃至教师素质、教师榜样、教师作用等等,都属于客体的范畴”。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即教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反之,学生也一样。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讲,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者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学校,这种活动是通过教师进行的,表现为培养学生的一种过程。无施教者就不成为教育,无教师则不成为学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提高和健康成长;从教师的职责任务来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具体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教师作为施教者,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之下,学生作为受教者,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缺乏知识经验,其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基于此,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学生方面讲,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大脑能动的反映过程。没有学生主动感知、思维,对教材加工消化的功夫,单凭教师的灌注,学生的认识是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施教的客体,但他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影响是有选择的。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中,始终是主体”。学生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决定了他可以超过教师,实现“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施教的根本目的。主体性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如何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善于学习。这是靠教师“灌”和“管”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整合的含义
鉴于教学主体内涵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实践教学含义及其主体认识不统一,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有的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管理、考核部门应是团委或学工部,团委、学工部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理应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还有的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发起和实践效果的评估上,至于实践教学的过程,往往是大学生们的“自娱自乐”,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主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层面的主体和学生层面的主体。
正因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施开展过程中,由于主体不清,责任不明,“多、乱、杂”的局面经常存在,对实践教学主体进行整合、理清关系、明确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实践教学主体的整合包括三个层面: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整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整合。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辅导员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专任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而政工干部和辅导员在实践经验方面往往具有优势。因此,高校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增强实践教学经验;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也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将实践经验贯穿于理论讲授过程中。并且,可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借助和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有利的资源,例如校外学者、科研人员等,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校外学者、科研人员一般都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动员他们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中,将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把理论与现实更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整合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具体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思想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分属不同教研室,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相对独立,同一门课程往往由多名教师来进行教授,因而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各门课程之间缺少统筹协调,往往是按照任课教师所带班级的不同,分别实施。实施的方式也基本类似,讨论、演讲、辩论、看电影、社会考察,重复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开设本门课程的所有学生进行整合,由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负责,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这样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影响更大,特别是如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涉及课外、校外,其组织运作显然更困难,更需要将全体学生进行整合,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合作,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教学效果更好。
(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整合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教师学生互为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技能、方法、理论思考和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牢固确立,这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先决条件。没有教师主体,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教师施教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教师主体作用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但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作用,促进学生内因起变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之外,学生还要积极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整合的目标
首先,按照“一体多元”的方式,组建健全合理的组织运行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还没有寻找到类似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缺乏统一的带有全局性的负责指挥和组织管理体制,仅靠任课教师本人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微薄力量开展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很难将这类工作落到实处。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到学校一级教学活动的高度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在人员配置上,按“一体多元”的方式整合力量,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学校职能部门(学团委、学工部等)的人员、专业课教师、离退休人员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组织和指导教师队伍,整合教师资源,丰富实践形式,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其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专家、离退休人员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激发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工队伍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工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队伍形成合力。二是专兼结合,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并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专业相关内容。三是借智办学,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四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培养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带头作用。
最后,形成良好的师生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既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又有学生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所拥有的生活实践经验,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整合的要求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校内资源来看,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是首要的、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4]。当代大学生经过学校的长期教育培养和社会的长期综合影响,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积淀,而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认知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去分析、处理现实的社会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应该立足于这个基础。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把实践教学贯穿到理论课的讲授之中,精心设计各种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让科学的政治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变成学生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而且,要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社会参与型实践教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释的关系,而且是一种社会改造的关系。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改造的过程中,青年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动性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是直接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来具体设计、指导和组织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知识、技能、经验、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以及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等都直接作用于实践教学,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最具能动性的课程资源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从师德、教风、教学水平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立身为范,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则应该从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做好教师的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既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又提高教师自身的品行修养,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此外,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委、学工部开展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协调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使这些活动、人员成为实践教学的有益助力,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29.
[2]顾明远,黄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48.
[3]华玉和.关于教学主体论的浅见[J].中国教育学刊,1996,(1):29-31.
[4]李尚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3):60-64.
[5]武文.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