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慎独”精神培养策略浅谈
2009-07-23朱胜利
朱胜利
摘 要: 当代一些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慎独”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建立社会主义道德屏障;二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要在一些细节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
关键词: 大学生 “慎独”精神 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一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剽窃论文;在寝室聚众赌博,通宵上网,一人独
处时常常感到无聊、郁闷;社会公德意识薄弱,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坐公交车不知道让座;价值观念混淆,在国家助学金评选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尔虞我诈、伪造贫困证明;个人主义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劳动纪律和吃苦观念淡薄,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爱群居不爱独处,喜欢随声附合,缺乏独立思考;喜欢阅读休闲娱乐作品,对专业书籍和文学名著却不“感冒”。一般来说,学生在纪律约束下和有人监督时能按要求去做,但是,一旦外界压力消失,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放松,行为就可能出现偏差,在纪律面前,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慎独”精神。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能够迅速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同时,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人性论的信息和腐朽文化也一并入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要抵制这些落后、腐朽的信息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慎独”,在面对开
放性的社会、各种信息和无人监督时都能按照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都能自律、“慎独”。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势在必行。
二、“慎独”的含义和特征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就是在单独活动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谨慎地按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做,不放纵胡为。道德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社会舆论、传统风尚、习惯等是外在力量,主观感受、自我规范等则是内在力量。当一个人独处时,能否严格按道德规范要求去做,是不能靠外力强迫的,只能依靠个人内在的力量,即依靠“慎独”。“慎独”作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使人永远有追求,永远有理想,追求一种自我完美,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
由此可见,做到“慎独”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它是人凭借自己的理性,依靠内心信念作出选择而付诸行为的过程。其次还要有强烈的愉悦性。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真理,不一定按真理去做,那缺少的就是情感监督;“慎独”对于个体来说,不使人感受到一种约束与限制,也不是一种奉献与牺牲,它使人从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中获得极大的兴奋、满足和喜悦。再次具有显著的自主性。“慎独”是从我始至我终,通过自己引导自己,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内心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解剖、自我改造的自求自得过程,并及时调整、修正、改善自己的言行,使自我与社会有机地结合。
根据“慎独”的含义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三、大学生“慎独”精神的培养策略
1.大道引航,树立坚定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些大学生是非观念混淆、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是导致他们在无人监督时甚至在公共场合出现一些不文明言行的主要原因。要让大学生在无人监督时也能谨慎地按照内心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做事,首先必须在他们内心树立起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起大道,一是要充分利用“两课”这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改革“两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倡导案例教学、讨论教学、专家讲座、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形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拓宽“两课”渠道,加强“两课”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两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二是通过党课、团课培训、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让大多数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在耳濡目染中、在美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明是非、知荣辱。
三是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辩论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结合重大节日,对每一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进行引导,让大家在讨论中、在辩论中、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感受大道的魅力。
2.榜样引领,明确奋斗目标。
通过树立“慎独”精神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一是古今中外坚持“慎独”的名人,如东汉的杨震、宋朝的王安石、革命家周恩来和吴玉章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古今中外“慎独”模范的事迹。二是学生身边具有“慎独”精神的优秀教师,乃至学生中涌现出的此类人或事。他们也是“慎独”精神的榜样,要充分利用这些榜样的示范力量来教育带动广大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身边榜样的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中自觉地萌发向他们学习的冲动。为此,我校通过“感动师院人物”的评选和颁奖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慎独”精神;开设河洛大讲堂和博士论坛充分展示教授和博士的治学精神及为人之道,让学生从身边的教师身上领略“慎独”精神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慎独”精神,适时予以表彰,增强学生在“慎独”精神培养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激发学生培养“慎独”精神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慎独”精神能够长期保持。我校每年组织“十佳百星暨十佳杰出青年”评选活动,通过院系评选、网络评选、事迹宣传和颁奖晚会充分展示这些优秀学生身上的“慎独”亮点;举行社会实践报告团和科技创新报告团巡回报告,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3.细节引导,铸就“慎独”精神。
“慎独”精神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们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无论在任何时候、处于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从细节上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引导他们慎微、慎言、慎辨、慎行、慎隐。
慎微是“慎独”的根本落脚点。“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知几”。(《后汉书·陈忠传》)恶是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微小或萌芽状态时最容易得到纠正,但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错误容易在“问题不大”中失去警惕,最终酿成大错,这就要引导大学生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利用基础文明教育月、诚信校园行等活动使大学生自纠“恶小”,勤为“善小”。
慎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大雅·抑》),就是说,白玉之瑕还较容易磨去,但言语若有错误却很难把它收回。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以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学生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和伤害事件,大多是由出言不逊所造成的;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上网聊天时信口开河,甚至恶意传播谣言,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这就需要通过文明上网、文明言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
慎辨。辨,即辨析。“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必出于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人们在进行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决不能轻信盲从,必须对所为之事谨慎思考和辨析,最终有所收获。当代大学生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既有真实的资讯,又有虚假的信息;既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美丑鉴别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在内心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警惕性。
慎行。如果大学生的行为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就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有时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越是这样越要保持节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自觉遵守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要求,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依靠道德修养来调控自己的行为,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大学生要规范自身言行,尤其在独处时,更要三思而后行,树立自身文明形象。
慎隐。慎隐是“慎独”的最高境界。慎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有机会做坏事而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严格自律,不做越轨的事。宋朱熹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做到“慎隐”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原因就在于,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内心信念来发挥社会作用的。但社会舆论监督只在人们思想和行为是公开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而对网络中的那种“不睹”、“不闻”、“莫显”、“莫见”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因为网络自身隐蔽性的特点和网络控制管理技术的滞后而鞭长莫及。因此,当大学生身处“人所不知而己所独处”的虚拟社会里,在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失去外界监督的情况下,真正做到“慎隐”,主要靠个人的自律。这就要引导大学生在上网时自我约束,保持正直和诚实。
参考文献:
[1]朱子四书语类(第三卷).
[2]张世友.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齐鲁学刊,2004,(5).
[3]张春秀.“慎独”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4]武艳萍.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1).
[5]郭立双.谈“慎独”的特征[J].吉林教育科学,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