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探析
2009-07-23杨英芸杨坤张娜
杨英芸 杨 坤 张 娜
摘 要: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着重从制度建设、教育改革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内涵建设 途径
2009年4月22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作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还指出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在当前大好的发展形势下,更应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从而迎接目前高职教育新的发展的挑战。
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高职教育是一种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要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有准确的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
1.科学定位。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非学术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性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高职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岗位、突出实用,而不能追求“学识渊博”、恪守学科体系,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而不能只注重知识,忽视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准确的定位为学院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制定学院的发展规划,应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走出追逐短期功利的误区,认真考虑学校的发展问题,明确学院的发展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之前,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从宏观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以使培养出的学生始终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态势又会反过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如果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国家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合,或者落后于这种发展趋势,那么学生就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原则。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短,管理不太规范,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往往是领导的一言堂。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还应该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各种管理措施的出台,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等,既要在法定范围内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又要尊重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校内制度法规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守。
二、加强专业建设,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
1.专业的设置既应该符合市场需求,更应该超前于市场需求。因为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现实的需求,而教育成果则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性。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度超前,学校不应跟在市场需求的后面,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时期,产业发展变化大,职业发展变化快。这种变化趋势决定了不少的职业、岗位将在今后的就业中所占份额下降甚至消失;与此相反,一些职业、岗位却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持续上升。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始终把握这种态势,那么就会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中主动适应甚至引领这种变化,使学生和学校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无尽的活力。
2.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原来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从分析岗位技术需求入手,结合岗位、职业要求,不追求学术知识的深度,不恪守学科体系。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各专业职业能力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柔性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围绕实践性学习的特点,倡导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师资力量缺乏及教师的素质与结构问题是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要建设好一支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良好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加快职业教育合格教师的培养,用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起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密切合作,请高级技工上讲台,派教师下车间,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
4.进行制度创新,打破封闭式的办学体制。产学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模式选择。但是要真正实现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还必须打破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封闭性的办学体制,建立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扫除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障碍。目前,许多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没有积极的平台和双赢的路径,使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实际上多为徒有虚名。只有打破单一的办学模式,实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合作办学,构建校企双赢的平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以自己的有形、无形资源和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势投入到办学中,企业则以自己的资金、部分师资及管理人员、实习基地等投入到办学活动之中,企业直接成为教育提供者、教育管理者。这与德国“双元制”十分相似,可以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学校所不能提供的条件。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内涵发展还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因此应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也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
1.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养成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可定期召开团代会、学代会,了解学生需求,明确工作方向,并且要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2.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而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课本知识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
3.注重学生工作技能、品德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可设立文学鉴赏、美术、音乐、舞蹈等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及艺术修养;在学生中举办各种协会、文学社等社团,定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学术讲座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是创建学院品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子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2]黎荷芳.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职教论坛,2008,(5).
[3]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07,(01).
[4]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