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学校精神,推动学校发展
2009-07-23沈黎明
沈黎明
摘 要: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精神可以按照校训引领、文化熏陶、名师垂范、制度保障等方法加以塑造,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关键词: 学校精神 校训引领 文化熏陶 名师垂范 制度保障
放眼我们的周围,仅靠金钱堆积、缺乏精神底气的学校比比皆是,如何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塑造起经得住社会和历史考验的、能为公众认同、并能几代几十代传承接续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学校普遍推崇的风尚、习惯、准则,一方面以制度规范的形式依存于校风;另一方面,又以价值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个体。学校精神的塑造重在营造观念文化,我们的做法有:
一、校训引领
校训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象征,是学校办学育人的追求,也是学校校园文化个性的鲜明标识,它往往能熏陶师生,提升师生的品位,激励其奋斗,甚至影响其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校训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名校都很重视校训的总结提炼和恰当表述,都很重视校训的解释、传承,并且随着时代变化对校训内涵进行不断丰富。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京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等,无不传达着学校自身共同的使命,即学校发展的责任感、理想与追求,表达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我校也很重视校训的提炼和表述。2002年学校成立100周年纪念时,我校确定“正德修业”为校训。之所以将“正德修业”作为学校的校训,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正德修业”一词直接来源于支塘中心小学的前身“正修书院”和“正修蒙学堂”,是对学校百年历史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我们确定“正德修业”作为学校的校训,是对学校历史渊源自然而又独特的解读,具有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对学校文化个性特点的定格和张扬。
其次,“正德修业”的校训,蕴含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内核,又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周易》:“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大意是:孔子说,君子勤勉地进修自己的道德和事业;为人忠实,守信用,以此来增进道德;修饰言辞,注意语言,说话有诚意,以此来积累事业。从古至今,人们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必备条件,“正德”就是匡正道德,是成人之本。“修业”即谨修学业,就是要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正德修业”的校训,既是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性要求,也是对教师发展的指导性要求。要想学生“正德修业”,教师必须先不断地“正德修业”,才能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我校一直不断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业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最后,用“正德修业”四字作为校训,简洁,概括,易记,令人难忘。
二、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创新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其最终要归结到学校精神上来,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精神的生动诠释。
一要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一种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支塘中心小学的校园虽然不大,但有绿树成荫的大柿子树,有遒劲的校园山石,有雅致的正修亭,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正德修业的校训,勒刻着前辈学人题词勉励的巨石匾额以及精心雕琢的甚至一个宣传牌、科室牌都时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二要规范行为文化系统。在办学过程中,一个学校的风气其影响力往往比简单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们努力践行陶行知“爱满校园”的教诲,不断追求教育的和谐。从教师而言,和谐发展的教师,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有对学生的满腔热爱,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学生而言,和谐发展的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校园中呈现出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的和谐现象,从而真正实现各自的“正德修业”。
三、名师垂范
前台湾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精神,其实永远有这所学校的老师来代表,如果这所学校有一批有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老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被人难以忘怀的学校。”因此,培养和弘扬学校精神,必须让名师既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又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言人”。翻开我校百年校庆的纪念文集,你会看到我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涌现的以及现在正在活跃着的名师,他们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模仿是学校精神发挥作用的认知基础,而榜样又是模仿的关键。学生最敏感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角色扮演”。为此我校从“十五”开始就申报了苏州市“十五”规划课题《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教师群体建设校本化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按照分类推进、群体提高、动态开放的原则,着力培养教师的三项素质和三种能力。三项素质指思想素质,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职业理想、优良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阅历、深厚的专业水平;身心素质,要求教师具有充沛的体力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三种能力指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教学能力,要求教师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两个方面体现生动活泼、高效优质的特点;教科研能力,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支素质好、能力强、水平高的面向新世纪的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建成。
四、制度保障
学校制度建设是培育学校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培育学校精神应该立足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有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行动。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充分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热情,鼓励和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通过教代会完善、修改、确立事前已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协商过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程序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充分加工和消化,成为教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竞争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只有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共同需要,才能在日后的管理中起作用。事实上我校近几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等都经过民主协商和合法的程序,不是领导的“一厢情愿”,而是领导和教师的“两情相悦”,所以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抵触,慢慢地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学校精神是一笔财富,它需要全体成员以奉献精神共同参与,齐手共建。而良好的学校精神的塑造可以使我们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依然能有一种信仰。为自己构筑起美丽的精神家园,益人又益己,何乐而不为?